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P2

  ..續本文上一頁不起心不動念?要了知空;能了知空的時候,當下狂心就歇,歇下來就不起心動念,而安住在寂滅境界當中。而一旦安住在寂滅境界當中,法界的全體就完全顯現了,真實就顯現了。就像禅師雲:“一念不生全體現。” 只要我們不起心、不動念,這一念不生,法界的全體就顯現了。反而,我們“六根才動被雲遮”,只要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稍微一動念,就已經遠離了空、就放逸了。一旦放逸,虛妄分別的雲霧一下就把法界全部遮障了。我們衆生就是這樣子,被這些不空的虛妄的執著,把境界全部籠罩了,形成了這種被雲霧蔓延遮障的狀態。我們要把雲霧遮障的這種狀態完全蕩開,怎樣蕩開呢?其它力量是沒有辦法的,唯有這種緣起性空的力量,才能蕩盡虛妄雲霧。

  《中論》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前兩句:一切從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空性的法、無自性的法。

  前面我們講到:因緣性的法就不是自性之法,就只是一種無自性的空性之法,我們從來都沒有找到一個法,只是說因緣因緣怎麼樣,其實這只是一個說法而已。

  所以後面第叁句:這樣的法雖然有現相,也只是假立的名字,是虛假的現象,並非真正的現象。

  我們在名言世俗的時候說看到這些法,只是因緣顯現。說是因緣顯現的時候就是一種假名安立,假名就是沒有真實意義——有名無實。有一種顯現,但實際上有沒有實有呢?真實如同顯現般存在呢?沒有的,僅僅是虛假的現相,並非真正的存在。

  再看第四句:這一見解既沒有墮入常見、也沒有墮入斷見,這是遠離常斷有無等邊的中道妙義。

  這樣才能符合于不偏不倚的中道妙義,不偏于常斷有無、符合于真實的不偏離的中道妙義。

  又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前面一個頌詞講到,因緣所生法的本性是空和假,這種空、假、中的存在,它是一種本性。前面一個頌詞,給我們揭示萬事萬物的本性。而這個頌詞給我們揭示的是,萬事萬物周遍存在的無一例外的一種周遍性。這種本性是一種周遍性的本性。沒有哪一個法不是從因緣生的,所以,一切法完全都是空的。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也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法是無因無緣能出現的呢?如果無因無緣能出現的話,那應該時時處處都出現。但是沒有這種的法,要是有這種法的話,那這個宇宙空間就混亂了。無因無緣,隨便亂生這樣。假如說,你喜歡錢,這個錢可以無因無緣顯現在你的眼前,那麼這個錢,可以無因無緣的把這個整個世界充滿。最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的空間,就全部是錢財,最後你連這個呼吸的空間都沒有了。因爲它無因無緣可以出現錢的。那有這樣的錢,不是要你的命嗎?你敢要這種錢啊?這種錢如果出現的話,這個世界就沒有其他法可以出現了。它一出現,就把整個空間給占滿了,所以不可能有哪一個法,是無因無緣而出現的。所以正因爲是有因緣出現,那麼又因爲因緣性,即是空性,那麼我們就看到,萬法都是因緣生的,所以萬法就是空性的。

  下面說《六十正理論》雲:“緣生即無生,勝見真實說。”

  緣起生就是無生,勝就是佛陀,講的是聖者勝伏了四魔,而能夠給我們呈現這種全聖的佛陀。聖者佛陀的這個真實見當中,而真實說的“緣生即無生”。

  該論釋“若見緣起諸法自性,皆不可得,以依緣生者皆如影像,無性生故。若謂:既依緣生豈非是生,雲何說彼無生,若雲無生則不應說“是依緣生”,故此非理互相違故。

  在《六十正理論》注釋當中講過,如果見到緣起諸法的自性皆不可得的時候,就應當了知:一切緣起生的法,皆像影子一樣、像鏡像一樣,沒有一個自性可得。如果有些人說:“既然是緣起生,還是提到了生。那既是緣起生,那不就是一種生麼?爲什麼還說是無生呢?本來已經叫了它生,而且叫它是緣起生,還說的很具體,說緣起生,怎麼又叫無生呢?應當就是一種生,如果是無生的話,就應該連一個生字都不要提——不要說是依緣起生了。所以,這不能說是無生。”他有這樣一種覺得是很相違的地方。

  那麼下面說:“噫唏嗚呼無心無耳,亦相攻難,此實令我極爲難處。”

  “噫唏”是表示可歎,“嗚呼”就是表示可悲,我們經常說嗚呼哀哉,就是說很可悲啊,很可悲。這就是一種很可歎、很可悲的一種說法。“無心”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它根本沒有一個心去想一想。他動一下腦袋不就可以了。這個“無心”就是說他沒有智慧。“無耳”,也即是說他聽一聽,多用耳朵聽一點不就懂了。也就是說他沒有聽聞過。沒有聽聞過,沒有用智慧去分別過,沒好好想過,沒好好聽過,就來給我來互相攻難,就想給我來進攻,想爲難我,你看這種人,真的讓人很難相處啊!你要是聽過了,要是用心想一想,這不就是很自然就懂得了。但是你又不去聽,不去聽聞這些教法,又不去分別,不用心去分別一下,好好想一想。你說這種人,不是一種很無知的妄爲之人麼?無知妄爲之人、不講道理的人,這種人真的是很難相處啊!就是說的這種意思。也就是說這是不該說的一句話,是可歎可悲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

  “若時我說依緣生法,即如影像自性無生,爾時豈有可攻難處。”

  這個後面就講原因,也就是說,假如什麼時候我說它是依緣起生所顯現的一個法的話,這個顯現的法,就像影子或者鏡像一樣的。這種顯現是自性無生的。就像你的影子在水面裏浮現的時候,這個影子,裏面是不是有一個人呢?沒有,從來沒出生過一個人。然後你在鏡子面前照的時候,鏡子裏面是不是你照的時候,就出生了一個人呢?從來都沒有出生過一個人,只是一個忽而因緣顯現的一個影像而已,根本沒有一個人在裏面。所以根本沒有一個人出生。所以,這豈一個可以攻難的一個地方麼?

  《入中論》雲:“諸法非是無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自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緣生”。由說諸法依緣生,非諸分別能觀察。是故以此緣起理,能破一切惡見網”。

  在《入中論》裏,首先前面一個偈頌裏面講到:諸法不是四生,也就是不是無因生、非因生,自在等因生——也就是自在天等這些非因生;然後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這樣,把有因的情況和無因的情況分了五種。無因的是一種,有因的是四種。這五種情況,都無法出生諸法。那無法出生諸法,諸法又在顯現,是什麼原因顯現的呢?就是叫做緣起生——依緣而出生。由于諸法依靠因緣而出生,我們就應當知道,它不是一個凡夫的邪分別所能觀察的。凡夫的邪分別就是落到有無常斷去。他根本沒辦法想到依緣而生。所以依靠這樣一種緣起的理,就能破除一切的常斷有無諸邊的這種網縛。

  然後下面釋詞“何爲緣起”。

  我們經常會談到緣起,有時候我們說:緣起好,緣起不好……那什麼叫緣起呢?

  《入中論》雲:“所有緣起法,以和合爲相。”緣起的自相,爲因緣和合。譬如種子爲因,水土等爲緣,因緣和合時,就産生果實。果實是緣起法,不是非因緣和合的孤立法。

  因緣所生法,就是叫做緣起法。因緣所生,我們就看到有因有緣,需要因和緣的和合、凝聚、聚合在一起後,才能産生我們所能見聞覺知的一個法。就比如種子,它作爲主因,水土陽光等作爲助緣,這些因緣和合以後就能産生果實。這個果實是因緣法——緣起法。它不是非因緣和合的孤立法,這個果實的出現,是緣起讓它顯現的。緣起的一種成就,讓它顯現了當前的這種狀態。它不是依靠因緣之外,依靠它自己就能夠出現;或者依靠一個獨一的一個法,能夠讓它出現,沒辦法。就像我們經常在漢地聽到的:“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一個法不會孤立的起現,完全需要依仗于因緣才得以出生。

  所以,任何事物要顯現就要有因緣。我們要想創造一個美妙的世界,就要給它一個美妙的因緣。而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顯現的因緣是什麼因緣呢?幾乎都是很晦暗的、很龌龊的這樣一些因緣,所以這個世界就只能變得越來越壞、越來越苦、越來越沒有味道,這就是因爲因緣很壞,因緣注定了它的後果,它的一切果都是由它的因緣注定的,所以它不是一個孤立而起現的一個法。

  我們也要去了解,有時我們會講到緣起,也會講到緣生。緣起和緣生是什麼樣的定義呢?或者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這裏引用《俱舍論》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俱舍論》當中講到過說:“諸支因分說明緣起,有此爲緣能起果故。諸支果分說緣已生,由此皆從緣所生故。”支,就是支分的支,諸支,就是諸多的支分。這些諸多的支分,作爲因的角度,說明爲緣起。站在因的角度去說,就叫做緣起。由它作爲緣,能起現果的緣故,所以叫做緣起——緣起是站在因的角度去講的。諸支果分,也就是這些支分的積聚,站在果的角度來說,因緣已經出生了。說這由于因緣所出生這個果的緣故,所以叫做緣生所以緣生最主要是站在果的立場上去說的一個定義,而緣起是站在因的角度而立的一個名。所以,就果立名,則爲緣生;就因立名,就爲緣起。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用詞的時候,這兩個詞經常會通用。但是雖然通用,也找到一些依據去了解一下,它有不是通用的時候,也就是說它們有所區別的時候,就是站在因和果的角度去說它。站在因的角度就叫做緣起,站在果的角度就叫做緣生。

  《顯俱論》雲:“是故,一切法之生,觀待因緣者,爲緣起生義”。

  這裏面講到了,一切法之生,也就是講到了果,一…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