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三课 大缘起因▪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起心不动念?要了知空;能了知空的时候,当下狂心就歇,歇下来就不起心动念,而安住在寂灭境界当中。而一旦安住在寂灭境界当中,法界的全体就完全显现了,真实就显现了。就像禅师云:“一念不生全体现。” 只要我们不起心、不动念,这一念不生,法界的全体就显现了。反而,我们“六根才动被云遮”,只要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稍微一动念,就已经远离了空、就放逸了。一旦放逸,虚妄分别的云雾一下就把法界全部遮障了。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子,被这些不空的虚妄的执著,把境界全部笼罩了,形成了这种被云雾蔓延遮障的状态。我们要把云雾遮障的这种状态完全荡开,怎样荡开呢?其它力量是没有办法的,唯有这种缘起性空的力量,才能荡尽虚妄云雾。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前两句:一切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性的法、无自性的法。

  前面我们讲到:因缘性的法就不是自性之法,就只是一种无自性的空性之法,我们从来都没有找到一个法,只是说因缘因缘怎么样,其实这只是一个说法而已。

  所以后面第三句:这样的法虽然有现相,也只是假立的名字,是虚假的现象,并非真正的现象。

  我们在名言世俗的时候说看到这些法,只是因缘显现。说是因缘显现的时候就是一种假名安立,假名就是没有真实意义——有名无实。有一种显现,但实际上有没有实有呢?真实如同显现般存在呢?没有的,仅仅是虚假的现相,并非真正的存在。

  再看第四句:这一见解既没有堕入常见、也没有堕入断见,这是远离常断有无等边的中道妙义。

  这样才能符合于不偏不倚的中道妙义,不偏于常断有无、符合于真实的不偏离的中道妙义。

  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前面一个颂词讲到,因缘所生法的本性是空和假,这种空、假、中的存在,它是一种本性。前面一个颂词,给我们揭示万事万物的本性。而这个颂词给我们揭示的是,万事万物周遍存在的无一例外的一种周遍性。这种本性是一种周遍性的本性。没有哪一个法不是从因缘生的,所以,一切法完全都是空的。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也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法是无因无缘能出现的呢?如果无因无缘能出现的话,那应该时时处处都出现。但是没有这种的法,要是有这种法的话,那这个宇宙空间就混乱了。无因无缘,随便乱生这样。假如说,你喜欢钱,这个钱可以无因无缘显现在你的眼前,那么这个钱,可以无因无缘的把这个整个世界充满。最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空间,就全部是钱财,最后你连这个呼吸的空间都没有了。因为它无因无缘可以出现钱的。那有这样的钱,不是要你的命吗?你敢要这种钱啊?这种钱如果出现的话,这个世界就没有其他法可以出现了。它一出现,就把整个空间给占满了,所以不可能有哪一个法,是无因无缘而出现的。所以正因为是有因缘出现,那么又因为因缘性,即是空性,那么我们就看到,万法都是因缘生的,所以万法就是空性的。

  下面说《六十正理论》云:“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

  缘起生就是无生,胜就是佛陀,讲的是圣者胜伏了四魔,而能够给我们呈现这种全圣的佛陀。圣者佛陀的这个真实见当中,而真实说的“缘生即无生”。

  该论释“若见缘起诸法自性,皆不可得,以依缘生者皆如影像,无性生故。若谓:既依缘生岂非是生,云何说彼无生,若云无生则不应说“是依缘生”,故此非理互相违故。

  在《六十正理论》注释当中讲过,如果见到缘起诸法的自性皆不可得的时候,就应当了知:一切缘起生的法,皆像影子一样、像镜像一样,没有一个自性可得。如果有些人说:“既然是缘起生,还是提到了生。那既是缘起生,那不就是一种生么?为什么还说是无生呢?本来已经叫了它生,而且叫它是缘起生,还说的很具体,说缘起生,怎么又叫无生呢?应当就是一种生,如果是无生的话,就应该连一个生字都不要提——不要说是依缘起生了。所以,这不能说是无生。”他有这样一种觉得是很相违的地方。

  那么下面说:“噫唏呜呼无心无耳,亦相攻难,此实令我极为难处。”

  “噫唏”是表示可叹,“呜呼”就是表示可悲,我们经常说呜呼哀哉,就是说很可悲啊,很可悲。这就是一种很可叹、很可悲的一种说法。“无心”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它根本没有一个心去想一想。他动一下脑袋不就可以了。这个“无心”就是说他没有智慧。“无耳”,也即是说他听一听,多用耳朵听一点不就懂了。也就是说他没有听闻过。没有听闻过,没有用智慧去分别过,没好好想过,没好好听过,就来给我来互相攻难,就想给我来进攻,想为难我,你看这种人,真的让人很难相处啊!你要是听过了,要是用心想一想,这不就是很自然就懂得了。但是你又不去听,不去听闻这些教法,又不去分别,不用心去分别一下,好好想一想。你说这种人,不是一种很无知的妄为之人么?无知妄为之人、不讲道理的人,这种人真的是很难相处啊!就是说的这种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不该说的一句话,是可叹可悲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若时我说依缘生法,即如影像自性无生,尔时岂有可攻难处。”

  这个后面就讲原因,也就是说,假如什么时候我说它是依缘起生所显现的一个法的话,这个显现的法,就像影子或者镜像一样的。这种显现是自性无生的。就像你的影子在水面里浮现的时候,这个影子,里面是不是有一个人呢?没有,从来没出生过一个人。然后你在镜子面前照的时候,镜子里面是不是你照的时候,就出生了一个人呢?从来都没有出生过一个人,只是一个忽而因缘显现的一个影像而已,根本没有一个人在里面。所以根本没有一个人出生。所以,这岂一个可以攻难的一个地方么?

  《入中论》云:“诸法非是无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自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缘生”。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在《入中论》里,首先前面一个偈颂里面讲到:诸法不是四生,也就是不是无因生、非因生,自在等因生——也就是自在天等这些非因生;然后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这样,把有因的情况和无因的情况分了五种。无因的是一种,有因的是四种。这五种情况,都无法出生诸法。那无法出生诸法,诸法又在显现,是什么原因显现的呢?就是叫做缘起生——依缘而出生。由于诸法依靠因缘而出生,我们就应当知道,它不是一个凡夫的邪分别所能观察的。凡夫的邪分别就是落到有无常断去。他根本没办法想到依缘而生。所以依靠这样一种缘起的理,就能破除一切的常断有无诸边的这种网缚。

  然后下面释词“何为缘起”。

  我们经常会谈到缘起,有时候我们说:缘起好,缘起不好……那什么叫缘起呢?

  《入中论》云:“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缘起的自相,为因缘和合。譬如种子为因,水土等为缘,因缘和合时,就产生果实。果实是缘起法,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

  因缘所生法,就是叫做缘起法。因缘所生,我们就看到有因有缘,需要因和缘的和合、凝聚、聚合在一起后,才能产生我们所能见闻觉知的一个法。就比如种子,它作为主因,水土阳光等作为助缘,这些因缘和合以后就能产生果实。这个果实是因缘法——缘起法。它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这个果实的出现,是缘起让它显现的。缘起的一种成就,让它显现了当前的这种状态。它不是依靠因缘之外,依靠它自己就能够出现;或者依靠一个独一的一个法,能够让它出现,没办法。就像我们经常在汉地听到的:“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一个法不会孤立的起现,完全需要依仗于因缘才得以出生。

  所以,任何事物要显现就要有因缘。我们要想创造一个美妙的世界,就要给它一个美妙的因缘。而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显现的因缘是什么因缘呢?几乎都是很晦暗的、很龌龊的这样一些因缘,所以这个世界就只能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苦、越来越没有味道,这就是因为因缘很坏,因缘注定了它的后果,它的一切果都是由它的因缘注定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孤立而起现的一个法。

  我们也要去了解,有时我们会讲到缘起,也会讲到缘生。缘起和缘生是什么样的定义呢?或者它们两个有什么区别呢?这里引用《俱舍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俱舍论》当中讲到过说:“诸支因分说明缘起,有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支,就是支分的支,诸支,就是诸多的支分。这些诸多的支分,作为因的角度,说明为缘起。站在因的角度去说,就叫做缘起。由它作为缘,能起现果的缘故,所以叫做缘起——缘起是站在因的角度去讲的。诸支果分,也就是这些支分的积聚,站在果的角度来说,因缘已经出生了。说这由于因缘所出生这个果的缘故,所以叫做缘生所以缘生最主要是站在果的立场上去说的一个定义,而缘起是站在因的角度而立的一个名。所以,就果立名,则为缘生;就因立名,就为缘起。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用词的时候,这两个词经常会通用。但是虽然通用,也找到一些依据去了解一下,它有不是通用的时候,也就是说它们有所区别的时候,就是站在因和果的角度去说它。站在因的角度就叫做缘起,站在果的角度就叫做缘生。

  《显俱论》云:“是故,一切法之生,观待因缘者,为缘起生义”。

  这里面讲到了,一切法之生,也就是讲到了果,一…

《中观总义 第十三课 大缘起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