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P4

  ..續本文上一頁不管是粗大的還是支分的都是因緣,所以完全是因緣忽而一下子顯現。這個因緣具足的時候,當下就顯現;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當下就沒顯現。當下的顯現是因緣,當下的滅,也是因緣失去,所以因緣聚合馬上顯現,因緣別離馬上隱沒。就像《楞嚴經》上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有滅”。這個出生,是因緣讓它出生的,這是一種虛妄的出生。因緣離散的時候,這個時候好像看起來離開了,也是一種虛妄的離散,實際上各個層當中,都是虛妄的。無生、無住、無滅,卻又有一種生、有一種住、有一種滅。雖然有生住滅,又沒有有生、有住、有滅,就是這樣的如幻化一般的一種存在。

  如果仔細觀察而思維,一切緣起法都無實有,和幻化沒有一點差別,只是凡夫以無明耽著爲實有而已。

  仔細一觀察思維的時候,這一切緣起法都是沒有實有的,和幻化的影像沒有任何區別。只是我們凡夫人自己太可憐了,我們依靠自己的無有明知的智慧,把它看錯了以後,就耽著爲實實在在存在,僅此而已。這就像在《圓覺經》當中所說的“與畢竟無,成究竟有”。也就是說一個徹徹底底不存在的,我們把它看成是完完全全有的一個法,就是這樣一種可憐狀態。其實這一種狀態我們要是看中陰的教法的時候,就知道,就像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中陰境界顯現了,一幕一幕的中陰境界顯現的時候,這些法是什麼原因顯現的呢?這都是我們內心的習氣種子讓它顯現的,所以它完全是一個緣起的法。但是中陰境界一顯現的時候,我們看到閻王爺出現了,在審判我們,又看到有些人在哀嚎、有些人在痛苦,有些中陰身很痛苦,要想去找投生的地方,一直在尋覓尋覓,但是,實際上這一個整體的過程,都是我們凡夫人可憐的無明把我們弄成了這種可憐狀態。一下子自己不由自主的,就找不到安全感。實際上要是當下就能夠認出來這個是幻化,認識到無生的時候,很多的這種境界馬上就可轉變的。所以中陰的教法,如果有般若的這種智慧的時候,你要是依靠中陰的教法再來成熟,你就很快了。而很多衆生沒有聞受過般若,所以你給他介紹這種緣起性空的、幻化本質的這種妙法的時候,他無法接受。而我們現前正在學《中觀總義》,後面我們還會學《淨水如意寶》等等這一切般若的教法,讓我們看透:整個世界就是一種幻化。我們在生的時候,是一種幻化;中陰的時候,是一種幻化;在夢中的時候,是一種幻化;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是處在因緣的幻化當中。就是因爲我們當真了,所以我們在這裏面超脫不了,我們沒辦法得到自在,由于我們的耽著、無明而使我們被束縛了,我們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本來不存在的輪回當中,這是多麼的冤枉呢?所以學中觀、學般若,這是從根本上面動手術。這個教法的力量,只要大家珍惜這種善根,那麼,你在中陰的時候,它會對你呈現一些因緣的。尤其反反複複去串習的人,在中陰的時候,也許在一些根基不錯的、善緣具足的人,就在中陰的時候,速疾的一下子把你轉變成爲一個超凡的成就。所以講起來呢,我們以爲覺得很遙遠,實際上就是在當下。其實,整個中陰的境界,和我們現前即生的境界,都是一樣的本質,我們在現身能夠認識它的虛妄,我們在中陰的時候,就能認識它是虛妄,我們在即身的時候,能夠有解脫的機會,我們在中陰的時候,更有解脫的機會。甚至在中陰的時候,你以前有聞思過的、得到的這些法的話,在中陰的時候,那個時候容易産生一些影響,産生一些力量,如果那個時候能夠記起這個教法的時候,你那個時候心的力量,比現在還敏銳若幹倍,百千萬倍的敏銳的心的力量,會讓你提起來。所以你那個時候還能想到這一段教法的話,你當下就知道:萬法是無有生、住、滅的,就是一個幻化般的法。所以閻王的顯現是一個幻化,這一切恐怖的境界都是一個幻化,我應當安住在無有幻化的這種寂滅空性當中。至少的話,我知道是幻化的時候,應當知道,幻化是可以轉變的。可以轉變的話,我就祈禱上師,或者是祈禱本尊,或者馬上祈禱阿彌陀佛,馬上景象就應當會轉變。所以,我們能夠記起這樣的一個教法的時候,那麼中陰的這種境界就容易轉變了,就是在于我們能不能夠多去串習它,多去思維它,多去想它,多去運用它,慢慢地,就形成我們自然的一種反射。

  《入智者門》中說:“觀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緣起因,即是抉擇諸法自性不生,是由因緣集聚之後假立而産生的,無因必定不産生。

  《入智者門》也是全知麥彭仁波切造的一部論典,觀察一切所知萬法的大緣起因,它是抉擇諸法自性無生的這種理論,是由于因緣積聚之後,我們去分析這種産生實際上是一種假立而産生的,沒有一種真實安立。所以它完全是一種假立,而無因必定不會産生,雖然我們說是一種假立的産生,但是,在名言當中畢竟有一個産生,所以的話,還是要在因緣上去看,說要講究因緣,沒有因緣,是絕對不會形成的。

  而這顯現的萬法也是當體空、毫無自性,因緣生法本來如影像,遠離常斷、來去、生滅、一異自性的諸邊戲論之故。”

  而這一切顯現的萬法,它在顯現的當下也是當體即空,絲毫沒有一點的自性可得。因緣所出生的法,從本以來,就是如同影像一樣,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常無斷,無一無異的這一種自性。遠離了一切有無是非的戲論的緣故。也就是,它的本性是一種離戲的本性。

  以下根據《中論》中的正理說明大緣起因:

  下面就是引用教證來進行說明,說明的時候,上師分了四點。

  一,一切有爲無爲法的自性,都是觀待因緣,或者是假立的,沒有一法不觀待因緣。

  這就是首先給我們確定:一切萬法都是緣起所生的,沒有一法例外,這樣顯示它的決定周遍的意義。

  論雲:“非緣起之法,始終皆無有”。一切有爲法都是依仗因緣而生,不觀待因緣的法絕不是有爲法,如同空中的鮮花。

  空中的鮮花沒有它的因,沒有它的緣,當然,它只能是這樣子無法顯現。所以它就沒有生,也沒有住,也沒有滅,就是一種無爲法。所以,我們如果說,有一法是非因緣之法,它就絕對是如空中花的無爲法。但只要是有爲法,都決定是緣起所生的。

  又雲:“未曾有不依,而名爲無法。”從沒有不依“有法”而稱爲“無法”的法,任何“無法”都須要觀待“有法”而成立,這是說:分別心前安立的無爲法,決定是觀待有爲法而假立的。

  前面講的有爲法必須要有因緣,否則的話就是無爲法。下面講的是,只要是無爲法的話,它絕對也是觀待。它觀待什麼呢?它需要觀待于有爲法而存在,比如說無爲法是無知法,那無知法觀待什麼呢?它要觀待有知法,那麼,有法和無法互爲觀待。由于遮除了有法以後之後,才建立了無的法,所以分別心面前所建立的無有生、住、滅,就是依靠遮除生、住、滅而得以建立的。所以,它是觀待的一種法。既然是觀待有爲法的,那麼就是這種觀待的本性,觀待本性的一種法,它也是一種假立法。就像上和下,什麼是上?什麼是下呢?必須要觀待出來,沒有一個不需要觀待而有決定的一個上和下,就像一樓觀待于二樓是下,但是一樓觀待于地下室,它又是上;二樓它觀待于一樓是上,但是它觀待于叁樓還是下,所以她不能夠決定說是上,是下。它是觀待的,既然是觀待的法,就是依靠現前的需要,我們暫時的把它假名安立而已,所以就是一種假立。我們分別心面前,對于“無”的法也是這樣子假立出來的,所以說,有爲法,無爲法,實際上看無爲法的時候,就是觀待有爲法而假立的。所以它既然是假立的,就不是一個自性建立,還是因緣之法。

  又雲:“涅槃名無爲,有無是有爲。”涅槃是大無爲法,不屬于意識的境界,它超越了相對而安立的有爲法和無爲法的範疇。分別心安立的有爲法、無爲法,都是觀待而安立的。

  這裏面最後我們會涉及到涅槃,這個涅槃最主要指的是無住涅槃,不是指的是小乘的涅槃,是指大乘的大般涅槃。這個大般涅槃,它是一個大無爲法,爲什麼呢?爲什麼說它是一個“大”呢?“大”也是一個贊歎之詞,也就是它不是通常的無爲法,是超越了有爲和無爲的一個無爲法。超越了有爲,超越了無爲,這樣子的範疇,完全超越了不屬于一時的範疇境界,這樣子的一個法叫做大無爲法。這個大無爲法也是在名言當中安立的一個大無爲法,它不屬于爲,不屬于無爲。這就是以遮除有爲和無爲的方式來建立它,叫做大無爲法。所以我們在認識的時候要知道,我們通常所了解的都是緣起所生的有爲法,還有它觀待建立的無爲法,所以,有分別心面前的有爲法和無爲法,而我們通常所說的萬法,都是指分別心面前的萬法,分別心面前的萬法,都是有爲法或者無爲法,這兩者是互相觀待而安立的。所以它們沒有超越緣起的範疇。

  因此,這種“有”、“無”都是觀待因緣而假立,都是緣起法。

  二、有自性成立,還需要觀待因緣,自相矛盾。

  “自性成立”和“觀待因緣”彼此相違,也就是,一個法自性成立的話,決定不需要觀待因緣;一個法“需要觀待因緣”也決不會是“自性成立”,由此成立“若依因緣起,必定自性空”。

  這裏面給我們講到,有沒有說,觀待因緣的法,它是一個自性成立的法,能夠建立起來呢?不能。這兩者絕對是直接矛盾的、互相相違的。爲什麼呢?一個法如果是自性成立的話,它有它自己的體性,它的屬性已經決定了,它能夠成就、能夠安立了,它有它自己的體…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