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管是粗大的还是支分的都是因缘,所以完全是因缘忽而一下子显现。这个因缘具足的时候,当下就显现;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当下就没显现。当下的显现是因缘,当下的灭,也是因缘失去,所以因缘聚合马上显现,因缘别离马上隐没。就像《楞严经》上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这个出生,是因缘让它出生的,这是一种虚妄的出生。因缘离散的时候,这个时候好像看起来离开了,也是一种虚妄的离散,实际上各个层当中,都是虚妄的。无生、无住、无灭,却又有一种生、有一种住、有一种灭。虽然有生住灭,又没有有生、有住、有灭,就是这样的如幻化一般的一种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而思维,一切缘起法都无实有,和幻化没有一点差别,只是凡夫以无明耽着为实有而已。
仔细一观察思维的时候,这一切缘起法都是没有实有的,和幻化的影像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我们凡夫人自己太可怜了,我们依靠自己的无有明知的智慧,把它看错了以后,就耽著为实实在在存在,仅此而已。这就像在《圆觉经》当中所说的“与毕竟无,成究竟有”。也就是说一个彻彻底底不存在的,我们把它看成是完完全全有的一个法,就是这样一种可怜状态。其实这一种状态我们要是看中阴的教法的时候,就知道,就像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中阴境界显现了,一幕一幕的中阴境界显现的时候,这些法是什么原因显现的呢?这都是我们内心的习气种子让它显现的,所以它完全是一个缘起的法。但是中阴境界一显现的时候,我们看到阎王爷出现了,在审判我们,又看到有些人在哀嚎、有些人在痛苦,有些中阴身很痛苦,要想去找投生的地方,一直在寻觅寻觅,但是,实际上这一个整体的过程,都是我们凡夫人可怜的无明把我们弄成了这种可怜状态。一下子自己不由自主的,就找不到安全感。实际上要是当下就能够认出来这个是幻化,认识到无生的时候,很多的这种境界马上就可转变的。所以中阴的教法,如果有般若的这种智慧的时候,你要是依靠中阴的教法再来成熟,你就很快了。而很多众生没有闻受过般若,所以你给他介绍这种缘起性空的、幻化本质的这种妙法的时候,他无法接受。而我们现前正在学《中观总义》,后面我们还会学《净水如意宝》等等这一切般若的教法,让我们看透:整个世界就是一种幻化。我们在生的时候,是一种幻化;中阴的时候,是一种幻化;在梦中的时候,是一种幻化;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是处在因缘的幻化当中。就是因为我们当真了,所以我们在这里面超脱不了,我们没办法得到自在,由于我们的耽著、无明而使我们被束缚了,我们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本来不存在的轮回当中,这是多么的冤枉呢?所以学中观、学般若,这是从根本上面动手术。这个教法的力量,只要大家珍惜这种善根,那么,你在中阴的时候,它会对你呈现一些因缘的。尤其反反复复去串习的人,在中阴的时候,也许在一些根基不错的、善缘具足的人,就在中阴的时候,速疾的一下子把你转变成为一个超凡的成就。所以讲起来呢,我们以为觉得很遥远,实际上就是在当下。其实,整个中阴的境界,和我们现前即生的境界,都是一样的本质,我们在现身能够认识它的虚妄,我们在中阴的时候,就能认识它是虚妄,我们在即身的时候,能够有解脱的机会,我们在中阴的时候,更有解脱的机会。甚至在中阴的时候,你以前有闻思过的、得到的这些法的话,在中阴的时候,那个时候容易产生一些影响,产生一些力量,如果那个时候能够记起这个教法的时候,你那个时候心的力量,比现在还敏锐若干倍,百千万倍的敏锐的心的力量,会让你提起来。所以你那个时候还能想到这一段教法的话,你当下就知道:万法是无有生、住、灭的,就是一个幻化般的法。所以阎王的显现是一个幻化,这一切恐怖的境界都是一个幻化,我应当安住在无有幻化的这种寂灭空性当中。至少的话,我知道是幻化的时候,应当知道,幻化是可以转变的。可以转变的话,我就祈祷上师,或者是祈祷本尊,或者马上祈祷阿弥陀佛,马上景象就应当会转变。所以,我们能够记起这样的一个教法的时候,那么中阴的这种境界就容易转变了,就是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多去串习它,多去思维它,多去想它,多去运用它,慢慢地,就形成我们自然的一种反射。
《入智者门》中说:“观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缘起因,即是抉择诸法自性不生,是由因缘集聚之后假立而产生的,无因必定不产生。
《入智者门》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一部论典,观察一切所知万法的大缘起因,它是抉择诸法自性无生的这种理论,是由于因缘积聚之后,我们去分析这种产生实际上是一种假立而产生的,没有一种真实安立。所以它完全是一种假立,而无因必定不会产生,虽然我们说是一种假立的产生,但是,在名言当中毕竟有一个产生,所以的话,还是要在因缘上去看,说要讲究因缘,没有因缘,是绝对不会形成的。
而这显现的万法也是当体空、毫无自性,因缘生法本来如影像,远离常断、来去、生灭、一异自性的诸边戏论之故。”
而这一切显现的万法,它在显现的当下也是当体即空,丝毫没有一点的自性可得。因缘所出生的法,从本以来,就是如同影像一样,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常无断,无一无异的这一种自性。远离了一切有无是非的戏论的缘故。也就是,它的本性是一种离戏的本性。
以下根据《中论》中的正理说明大缘起因:
下面就是引用教证来进行说明,说明的时候,上师分了四点。
一,一切有为无为法的自性,都是观待因缘,或者是假立的,没有一法不观待因缘。
这就是首先给我们确定:一切万法都是缘起所生的,没有一法例外,这样显示它的决定周遍的意义。
论云:“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一切有为法都是依仗因缘而生,不观待因缘的法绝不是有为法,如同空中的鲜花。
空中的鲜花没有它的因,没有它的缘,当然,它只能是这样子无法显现。所以它就没有生,也没有住,也没有灭,就是一种无为法。所以,我们如果说,有一法是非因缘之法,它就绝对是如空中花的无为法。但只要是有为法,都决定是缘起所生的。
又云:“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从没有不依“有法”而称为“无法”的法,任何“无法”都须要观待“有法”而成立,这是说:分别心前安立的无为法,决定是观待有为法而假立的。
前面讲的有为法必须要有因缘,否则的话就是无为法。下面讲的是,只要是无为法的话,它绝对也是观待。它观待什么呢?它需要观待于有为法而存在,比如说无为法是无知法,那无知法观待什么呢?它要观待有知法,那么,有法和无法互为观待。由于遮除了有法以后之后,才建立了无的法,所以分别心面前所建立的无有生、住、灭,就是依靠遮除生、住、灭而得以建立的。所以,它是观待的一种法。既然是观待有为法的,那么就是这种观待的本性,观待本性的一种法,它也是一种假立法。就像上和下,什么是上?什么是下呢?必须要观待出来,没有一个不需要观待而有决定的一个上和下,就像一楼观待于二楼是下,但是一楼观待于地下室,它又是上;二楼它观待于一楼是上,但是它观待于三楼还是下,所以她不能够决定说是上,是下。它是观待的,既然是观待的法,就是依靠现前的需要,我们暂时的把它假名安立而已,所以就是一种假立。我们分别心面前,对于“无”的法也是这样子假立出来的,所以说,有为法,无为法,实际上看无为法的时候,就是观待有为法而假立的。所以它既然是假立的,就不是一个自性建立,还是因缘之法。
又云:“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涅槃是大无为法,不属于意识的境界,它超越了相对而安立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范畴。分别心安立的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观待而安立的。
这里面最后我们会涉及到涅槃,这个涅槃最主要指的是无住涅槃,不是指的是小乘的涅槃,是指大乘的大般涅槃。这个大般涅槃,它是一个大无为法,为什么呢?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大”呢?“大”也是一个赞叹之词,也就是它不是通常的无为法,是超越了有为和无为的一个无为法。超越了有为,超越了无为,这样子的范畴,完全超越了不属于一时的范畴境界,这样子的一个法叫做大无为法。这个大无为法也是在名言当中安立的一个大无为法,它不属于为,不属于无为。这就是以遮除有为和无为的方式来建立它,叫做大无为法。所以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知道,我们通常所了解的都是缘起所生的有为法,还有它观待建立的无为法,所以,有分别心面前的有为法和无为法,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万法,都是指分别心面前的万法,分别心面前的万法,都是有为法或者无为法,这两者是互相观待而安立的。所以它们没有超越缘起的范畴。
因此,这种“有”、“无”都是观待因缘而假立,都是缘起法。
二、有自性成立,还需要观待因缘,自相矛盾。
“自性成立”和“观待因缘”彼此相违,也就是,一个法自性成立的话,决定不需要观待因缘;一个法“需要观待因缘”也决不会是“自性成立”,由此成立“若依因缘起,必定自性空”。
这里面给我们讲到,有没有说,观待因缘的法,它是一个自性成立的法,能够建立起来呢?不能。这两者绝对是直接矛盾的、互相相违的。为什么呢?一个法如果是自性成立的话,它有它自己的体性,它的属性已经决定了,它能够成就、能够安立了,它有它自己的体…
《中观总义 第十三课 大缘起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