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二課 離一多因▪P5

  ..續本文上一頁1)、理證

  名言中應當存在無分微塵,理由是:一、把具有支分的有事逐漸分解爲各自的支分,最終將有窮盡的時候;二、到達邊際的極微塵決定無分。

  第一理真實成立。爲什麼呢?比如把毛衣分成很多根毛線時,毛衣將消失無際;再把每一根毛線切成一粒粒毛塵,毛線也不見了;再把每一個毛塵分成若幹個微塵,毛塵也將無影無蹤;最後分析極微塵也會不見,成爲如虛空般蕩然無存。

  這兩個理證。我們看,第一理真實成立。爲什麼呢?比如把毛衣分成很多根毛線時,毛衣將消失無迹;再把每一根毛線切成一粒粒毛塵,毛線也不見了;再把每一個毛塵分成若幹個微塵,毛塵也將無影無蹤;最後分析極微塵也會不見,成爲如虛空般蕩然無存。

  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毛衣分分分,最後連一個極微塵也找不到,連一個極微塵也如虛空般蕩然無存。不然,極微塵分解後還可以再分,這樣越分越多將成取之不盡的寶藏!由此,僅僅淹沒1厘米的微塵也足以享用一生。這裏是從反面來說,假如不這樣就會有一個過失,就是如果極微塵分解後還可以再分,越分越分還有很多的可分的支分,支分不斷不斷出現永遠分不完的話,將成取之不盡的寶藏。爲什麼說可以成爲取之不盡的寶藏呢?比如你用一個很精細得磨子去磨一粒米,不斷地磨,磨了很久,旁邊人問“你磨完了麼?”“沒有呢,還有呢。” 又不斷地磨了很久“磨完了麼?”“沒有呢,還有呢,還有更細的。”這樣永無止境磨下去,一粒米還是不斷地有支分出現,無量地出現。這些支分我們享用一生都享用不完,因爲無有窮盡的緣故。然而,除了真正現前“一塵中有塵數刹”的境界之外,在觀現世量的境界前,是極其相違的。這不是一個“一多無礙”的境界,這時有多有少的。1厘米是一個確定的量,不是一個無量。而“一塵中有塵數刹”的境界並不是觀現世量的境界。我們現在講的是觀現世量的境界。

  第二理成立:

  這樣的極微塵,不分析則安住塵的狀態,一分析便消失無迹的緣故。(也就是極微塵是鄰近無有的塵,對它分析不會分成支分,只會消失無迹的緣故。)

  因此,凡是塵,決定有分,但必須承認這樣分析後不成爲有支分的極微塵。否則對一滴水塵和大海水也無法安立多和少的差別。

  一滴水的微塵和大海水的微塵必須要有基本元素(極微塵),才能比較得出水滴和大海,他們的微塵的多少,現量中必須要這樣。

  要這樣了知此處的關要:在第六意識前微塵的支分、支分的支分,即使你曆盡一大劫去宣說,也絲毫到達不了它的邊際,因爲這只是分別念增益的緣故。

  這裏講到第六意識的情況,它會不斷分不斷分,但這只是我們分別念的一種假造、假想,憑空增加出的、不存在的東西,本來不存在,我們內心當中又會給他假想出來,這是第六意識的假想,可以無窮盡無窮盡地拆分。

  然而,名言中存在的瓶等色法,自相中是有量的,這種有量的有事在無增唯減的情況下,必定會在將來的某時到達盡頭!

  這裏講到實際的現量,就是我們的名言實際當中所存在的瓶子柱子房屋車子…等等一切色法的顯現,他們自己的體相是有一個定量的,一個大杯子和一個小杯子是不一樣的,他們有各自確定的量,都是有大有小的,而不是沒大沒小的。自相是有量的,是一個確定的量。這一個確定量的有事法,沒有增加而不斷地減少、不斷地減少,就會從開始的量向著零趨向,最後達到零的盡頭。如果不能達到零的盡頭,我們世界上很多事情就都會出麻煩。

  比如你自己要邁步走向前面有一個門檻,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這個門檻,最終你的腳會跨過這一道門檻,沖破它,沖破零的距離。假如以第六意識思維腳與門檻之間的距離,有無窮多的分支,那就只能無限接近這個門檻,我們一個人要跨出門就非常困難了,永遠也跨不出去,腳快碰到門檻了,永遠也不能完全碰到,這是一個過失;再說,假如我們腳要邁步,就算邁一步出去,也必須是從一個最基礎的小法走出去的,假如沒有一個最小的法,這一步如何能走過去呢?沒有一個最小的法,他是不可能走出去的。只有通過最小的距離的積累,才能跨出一步,如果沒有一個最小的法,我們腳步是邁不出去的。這是從起點上面就邁不出去,從終點上面也到不了終點,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無法動彈了。

  再舉一個比喻:用一根針去穿60瓣的蘑菇,雖然蘑菇很容易穿透,你拿這根針去穿,最後無限接近,最後要穿完了,無限接近,假如沒有最終穿破的話,就可以說沒有一個最小的,最後的話它必須要把那個最小的全部穿破了,如果說無限接近的話,那你這個60瓣的蘑菇片你也是穿不過去的。或者我們拿一根針來穿一本書,你也穿不完。一方面你穿不完,再反過來觀察,既然你穿不完,是無限接近,那麼你也無法從書面那穿進去,連針都動不了一下。爲什麼呢,因爲你就是從書面那開始還沒有碰到的時候,是零距離,是零的穿刺。假如你已經穿到一點的話,這已經突破了零,這個突破零,你必須是一個小的,然後再大的,從最細微的那穿過去,然後越穿越深,所以從終點上觀察,從起點上觀察,我們都會看到必須要有個最小的點,你要能突破它,否則的話,你無法起步,也無法到終點。這樣龜兔賽跑的話,兔子永遠也超越不了烏龜,只能無限接近,永遠也無法超過。這樣跑步比賽也變得毫無意義了,只要有一個人跑到前面去,後面的人永遠超越不了前面的人,因爲都是一個無限接近無限接近。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就像這裏面所說的,我們的距離大小它是一個固定的,然後這個情況是個無增唯減的,就像跑步比賽的時候,這個人和那個人之間的距離是一個確定的。然後要超過他,這個距離沒有增加,只有減少。或者那個人已經停在那了,一個人跑著跑著它就已經不行了,停在那了,後面的人過來的時候就無限接近他,無限接近他的時候就是無增唯減,他們之間的距離不斷減少,最後這個人會超過他,否則只要一個人到前面,後面的人就永遠無法超越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情況,是能達到盡頭的。,或者就像跑步的人永遠也跑不到終點線,或者沒辦法沖出起跑線!終點線無人能突破,因爲都是無限接近,起跑線也是無法突破,因爲沒有最小的點讓他從那開始。突破零。.要突破零,就必須要有一個具體的數來不斷地朝前。

  所以,這種有量的有事在無增唯減的情況下,必定會在將來的某時到達盡頭!因此,認爲微塵無窮盡無邊際的觀點極不合理!

  二、 教證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說:“隨順名言谛時,遮破八塵、安立唯識,有世間規律和教證的損害。因此如同心識般,無法遣除名言中存在極微塵。”

  我們在名言中是絕對承認有這個心識的。承認心識,就是因爲它有基本的組成。同樣的我們也承認有外在的這些色法,同樣必須要承認有微塵。這些色法的世間的規律,都是由微塵而形成的影響,在名言谛中,我們遮破八塵,或偏袒地安立唯識,不建立微塵而安立唯識,在世間的規律上來說有危害的。這是站在承認有顯現的世間規律角度來發的一個過失。也就是說粗大是有細微組成的,沒有最小就無法組成粗大。這裏面強調的八塵,八塵就是微聚,就是極微的聚集。一個極微是慧眼所見,而非天眼所見,是見不到的。但最後會組成微聚,也就是八塵,這個八塵是什麼呢?也就是說明極微不可能單獨存在,永遠都是八個微塵共同組成的。沒有單獨的一個極微存在這個世間,最起碼是八個微塵共存的,地水火風這四大,是四個極微必須是同時具有的,然後是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境,聲音因爲是不定的,所以去除掉,穩定的色、香、味、觸四個對境加上地、水、火、風四個就是八個。這八個極微塵是組合在一起的,永遠聚合爲一個俱生之法。單一的極微所出生的法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最小的色法就是八個微塵的聚集體,叫做微聚,這就是組成色法的基本組成單位,就是說地水火風加上它所造的色香味觸的聚合體,永遠如此。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遣除單秋疑惑論》中這樣解釋:“有人說沒有無分微塵,但是有有分微塵,因爲不現見無分而現見有分的緣故。”

  破:組成有分微塵的微細之際是有還是無呢?

  也就是說,組成這一切有分微塵有沒有基呢?有沒有一個最基礎的?如果承認有基礎,那就要承認極微是最小的,如果沒有基本單位,就沒有一個小的法,沒有一個基本單位就不能構成大的法,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極微。

  下面看,如果有責對構成的基也只能承認是有分,由此應成微塵無有窮盡,故一根草跟上的微塵也要多的不可計數,這樣一來,經中所說的應有恒河沙數的數量應成不合理。

  組成有分的微細之際是有還是無呢?如果有的話,對于構成的基,像上面的對方所說“只要是微塵就可以分”的話,構成的基礎,它還是有分,最小的這個基本單位還是可以無窮分,最後一根草上面的微塵數量也要多的不可計數了。但是我們在佛經中經常說“這個數量很大,像恒河沙數一樣。”恒河有沙灘,沙灘上有很多微塵,它不是手中抓的一點沙,更不是指甲上的一點沙,它是很多的微塵,而不是小小的微塵。這就是因爲它是一個有限量的,有限量當中的一個巨大數量…

《中觀總義 第十二課 離一多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