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九課 略說自續派與應成派的所破差別 下▪P6

  ..續本文上一頁法。

  又雲:“如石女兒自性空,真實世間俱非有。”

  就像石女的兒子,本來就沒有存在,所以自性本空。那麼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顯現法也是在真實勝義谛當中,在這個世間,也就是說在無患根識面前,或者說,在世俗谛當中,二谛裏面都沒有真實的存在。

  《定解寶燈論》雲:“若問僅思空性言,則當承認無遮見。”

  《定解寶燈論》中說,假如你要問我萬法的本性是怎麼樣子?如果你要從空性上面來問,我就可以給你講,直接就可以說是無遮見,無遮見也就說直接遮住一切萬法。就是用“無”的這一種方式去遮住,無這一切萬法,再不會間接引出還有一個殘存的法。就是一掃蕩的時候全部都掃蕩,一遮止的時候全部遮止,沒有一法承認。

  “二谛之中皆無生,于說無遮有何疑。”

  爲什麼說是無遮呢?因爲世俗勝義當中都是無遮的。那說他是無遮又有什麼疑惑呢?完全都是無生的緣故,也就是說,這個“無生”代表了萬法從出生的源頭上面就沒有出現過。一個法從來沒出現過,又說它安住了,又說它生滅了,就是很非理的。所以,一切顯現法從來沒出生過,一切事情沒發生過,這個世界從來沒發生過什麼事情,這個世界從來沒出過什麼問題,這個世界從來也沒有顯現過什麼東西。萬法都是在這樣子的一個自性當中。但是,我們錯了,我們以爲有這一切,我們還認爲出生了很多、發生了很多事情,曆史上出生了不少的,現在也出生了不少,未來還出生不少。但實際上呢,萬法本來就無生,從無始以來就是無生的,無始無生這樣子的一個世界所出生的一切,我們憑什麼要相信他呢?所以說,這個“無”就完全遮住,不會有一法承許。

  3、勝義理論不破顯現法,則非中觀自空派之觀點故。

  假如勝義理論不破顯現法,也就是說,破除的時候有一個承認,那麼破除之後又留下一個顯現,最後等于是說打破,又沒有打破,打破一些,沒打破一些,或者一個都沒有打破,這樣子爲什麼又叫做萬法本空呢?沒說萬法自體本空的話,就不叫做自空中觀的觀點了。而我們勝義理論就是自空中觀所用的理論,如果你不是自空中觀派的話,你就不會用這個勝義理論的。就像我們說如來藏這樣的光明顯現,這是用名言淨見量的,不是用勝義理論抉擇的,所以你要是用勝義理論抉擇就絕對是自空中觀派。如果勝義理論不破顯現法的話,你怎麼叫做自空中觀派呢?自空的名字都提不上,因爲有法不空。

  駁斥不合理的诤辯。

  下面,對方就通過一些教證來對我們進行妨難。甚至我們在學了中觀以後,有一些道友也說,假如要是打破這些顯現的話,憑什麼在經典當中說如來藏不空呢?又憑什麼說這個顯現不束縛我們,束縛(我們)的是我們的執著?或者我們就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慧品》注釋當中就講到“沒有任何破顯現的中觀派”呢?爲什麼會有這些說法呢?這樣子好像說明我們打破顯現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們卻一個一個的分,我們分成幾組來學習,下面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駁斥不合理的诤辯的時候,我們先學前八個教證,然後把它破了,破了這八個教證然後再單獨對後面的教證單獨來破,我們首先看:

  有事宗或者具懷疑者不能接受顯現爲所破的觀點,他們以教、理進行诤辯,所舉的教證和理證爲:

  1、《入中論自釋》中引經雲:“世間與我诤,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說有者,我亦說有,世間說無者,我亦說無。”

  在《入中論自釋》也說,月稱菩薩他自己給自己的《入中論》做了一個注釋,在他的自釋當中引用了一個經典,這個經典是什麼呢?叫做《叁律義經》,經中就說,世間和我爭論的時候,我不和他爭論,我不和世間爭論。世間說有,我就說有;世間說無,我就說無。所以,世間怎麼說,我就怎麼說,我不會有自己的說法的。世間說有顯現,我肯定就說有顯現。好像就是完全不打破顯現,只是聽世間的話,世間怎麼說,我們跟著他說。

  2、《中論》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第一義”實際上就是勝義的意思,我們說勝義就是殊勝義。那麼,第一義就是表達了這種殊勝。這種殊勝也就是說“理極無過”,就是“再也沒有超勝的”,從道理上再沒有超勝的了,這樣子顯示它的第一。就像《六祖壇經》中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勝最第一”。所以,勝義就是第一義。那麼,不依靠世俗谛就不能得第一谛義的勝義,如果得不到勝義谛的話,就不可能獲得涅槃。所以,只有依靠世俗谛才能得勝義谛,依靠勝義谛才能得涅槃。也就是,要得涅槃必須依世俗谛,所以世俗谛是不能打破,是需要依靠的,不是要打破,是需要依靠的,是這個意思。

  3、《入中論》雲:“若世于汝無妨害,當待世間而破此,汝可先于世間诤,後有力者我當依。”

  這個偈頌是月稱論師他在《入中論》當中和唯識宗進行交流的時候這樣子說:假如說世間對你沒有妨害的話,我就可以依止你。但是我們先等一等,看世間對你有沒有妨害,世間說有顯現,而你說沒有顯現,有心識。有心識沒顯現,那我就袖手旁觀,看世間和你哪個厲害,你們兩個打,你們兩個爭,看誰爭誰勝,誰有力量我就依靠誰,依止誰,誰最有力量的,我就和他一樣說話。也就是說好像看起來是一個袖手旁觀,在旁邊看熱鬧,就看這兩派誰打輸誰打勝,也就是讓名言世間來和唯識宗辯。唯識宗不承認有外在的事物顯現,唯有心識,站在這個角度來說世間人承認不承認這一點呢,假如世間人承認我就承認。世間人不承認,我也不承認。所以我看到世間絕對要把你給弄掉的,甚至你自己就會把你給弄掉的。你自己明明有這些顯現你還說沒有顯現。所以你應當承認顯現。也就是說你承認心識的同時就要承認顯現,而不是說要打破顯現,而是要和世間一起來承認顯現。

  4、《入般若波羅蜜多論》雲:“若謂現量等閑上違,非違僅不觀察有,此處我非遮止也。”

  這也是月稱菩薩的一部論典,這部論典是月稱菩薩開顯實修般若的一部論典。在實修般若的時候用一些竅訣的引導,讓我們怎麼修行空性,修行般若。在這個論典當中,月稱菩薩說,假如和現量相違的話,那也就罷了。但是,這一些和現量不相違,既然與現量不相違,我們就不應當遮止。但是這裏面也同時提到“僅不觀察有”。這裏是一個不需要去觀察的。這種世間的現量,我看到有,但我不觀察,不觀察在此處我並非遮止它的顯現。所以不觀察的時候我沒遮止這個顯現。現量所見的這些由于我沒有觀察的緣故。不用勝義理論觀察,所以這個時候我會不遮止它,而承認它的顯現。好像看起來也沒打破顯現。但實際上字句當中已經給我們透露出來,這是在不觀察的時候。

  5、《顯句論》雲:“如欲求水先需水器,無疑先要承許如安住之世俗。”

  這個比喻當中所說的水和水器,都有相對應的意義:水比喻的是勝義,水器比喻的是世俗。要得到勝義必須要依靠世俗。這如同要得到水必須要水器才行。水器才讓我們能夠獲得水。所以依靠世俗才讓我們得到勝義,承許如是安住之世俗。世俗沒有就象把水器打破。把水器打破了你怎麼得到勝義呢?得不到水啊。所以就不能打破世俗,要承認世俗。

  6、《入行論》雲:“見聞與覺知,于此不遮除,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谛實。”

  眼見耳聞,還有這些覺知的側面,在這個地方是不會遮除它的。這裏所要遮除的就是痛苦的因,諸法爲谛實。這個時候不遮顯現,只遮執著它爲實有。這樣子好像不打破顯現只打破對實有的執著。

  7、帝洛巴雲:“顯現非爲束縛,若耽執則爲束縛,故當斷除耽執。”

  帝洛巴尊者說,顯現並不是束縛,顯現本身對我們來說無利無害,如果說我們耽執它的話,就成爲束縛;如果我們不耽執它的話,它對我們絕對不會束縛的。所以應當斷除的是耽著而不是顯現。就象禅師所說的“若能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就是說只要我們對于萬法無心,那麼一切顯現不會束縛我們,所以我們看到束縛最主要是在耽執上面。我們要斷除束縛就是要斷除耽執。萬法顯現不需要寂滅,只需要寂滅我們的耽執就可以了。這在實修竅訣上面如此開顯,看起來也是不破顯現。

  8、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慧品釋》中說:“對于這些瑜伽士和平凡者前共同顯現的諸法,有何可诤辯的呢?

  答:並不是辯論這僅現諸法的有無,因爲沒有任何破顯現的中觀派。”

  這裏面就很明顯很直接的,可能有些(人)就很高興了,你看,這句話講的是非常的直接了:“沒有任何破顯現的中觀派”啊,你千萬不要毀謗啊。所有中觀都不破顯現的,前面居然說要打破顯現,說不破顯現不行。所以前面肯定出問題了。對于世間這些瑜伽士,還有平凡者前的這些所有的共同顯現的諸法,我們有什麼可以爭辯?不要爭辯了。這不是辯論的,我們不辯論這些是有還是無,這些有就有吧。反正不要辯論。要辯就辯它的實有,打破實有。不要去打破它,因爲沒有任何破顯現的中觀派。

  看起來好像是什麼顯現都不能打破。這樣的說法,看起來,我們有些學修者就是正面上給了…

《中觀總義 第九課 略說自續派與應成派的所破差別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