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第十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發起菩提心之後,我們現在繼續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所編著的《中觀總義》,現在我們在學習對于不合理爭辯的駁斥,這個駁斥的內容最主要對方引用教證,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後面的從第九個教證開始。那麼第九個教證裏面說
《寶性論》雲:“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
後面的“藏”就是如來藏的意思。這一個偈頌給我們講到,如來藏上面的客塵具有分離之體性,所以最後我們可以修行斷除二取的客塵垢染,顯發人人自俱的內心自然光明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的涅槃妙心,是可以通過斷除二取的客塵而將她顯發出來的。顯發出來的時候就是我們現前了道的證悟。一旦道泯滅了二取客塵,這個時候卻看到如來藏宛然存在。她並沒有與我們分離,從無始生死以來我們擁有這顆如來藏心,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就是因爲人人都有如來藏。
在凡夫位時有種種的客塵垢染,我們通過修道可以將它斷除,將它掃絕。一旦證悟的時候,看到的是什麼情景呢?就是客塵泯滅了,而如來藏光顯了。光顯的如來藏是一個永遠不空,永遠都存在的真實無爲法。這個無上法如來藏,她自己以自己本身不會空,她只是以客塵空。也就是說客塵是不存在的,而如來藏是永遠存在的。修道之後就是要顯發如來藏,成佛就是全分彰顯我們每個衆生的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不空。如果這個時候還說如來藏空,那我們成佛就什麼都沒有,得不到什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修學佛法根本就沒有什麼必要了。正因爲人人可以斷除客塵顯發如來藏,獲得如來藏的光顯自在,所以我們人人都希望去成就這樣的修行。這是《寶性論》當中給我們顯示的法義。
《大涅槃經》雲:"善男子,雖于空處多有所說,則不得名獅子吼也。于此智人大衆之中,真得名爲大獅子吼。獅子吼者,不說一切法悉無常、苦、無我、不淨,唯說如來常樂我淨。"
這是在《大般涅槃經》當中第十一品,也就是《獅子吼菩薩品》當中的教言。這當中佛陀對獅子吼菩薩說:善男子,雖然在空閑之處(空曠的曠野當中),你說了很多很多都不能稱爲是無上的獅子吼之說。就像一個人,他的前面沒有智者存在,這個時候自己可以說大話,說大話的時就像一頭野獸,野獸在空曠的林野當中,在那兒吼鳴,吼叫。這時候它膽子很大,爲什麼膽子很大呢?因爲前面一個猛獸都沒有,所以它敢大叫。但是一旦有凶猛的野獸出現的時候,這個力量微弱的野獸就不敢出聲音了。如果說在群獸之中能發出聲音,想顯示自己震攝的力量,就必須自己是能夠勝服它們的,能夠威服它們。這樣子必須要是衆獸之王,群獸之王。那麼群獸之王只有是獅子。獅子出來一吼鳴,群獸歸服。它在隨時隨處都能夠吼叫,尤其在群獸當中吼鳴,顯示獅子的威攝,這正是獅子的力量和它的地位。
同樣的,佛陀講在此智人大衆之中,“智人大衆”是什麼呢?因爲當時佛陀看到外道六道本師在給衆生宣說邪知邪見的邪法。爲了要掃除群邪,最後如來召請十方菩薩。十方菩薩聚集的時候綿延四十由旬的範圍。四十由旬的範圍當中,密密麻麻全是大勢菩薩,全是智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方圓四百裏全是密密麻麻的大勢菩薩、大智者。每一位大勢菩薩的智慧都不可思議,文殊菩薩智慧不可思議,彌勒菩薩的智慧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智慧不可思議,普賢菩薩智慧不可思議,十方菩薩的智慧都不可思議。他們的智慧真正是超凡。在這樣子的智人大衆當中,誰敢說一句話就必須是有智慧的,否則你的說法將會被打破。
所以,在這些智人大衆當中如果能夠立一個不敗之說,這種宣說才是無上智慧之說。這就是像比喻的大獅子吼。而如來就是做這樣的大獅子吼。他在這些能夠顯發無量智慧的大勢菩薩面前,宣說諸佛所證悟的妙理的時候,于智者面前能夠成立無礙,甚至這些智者誰也無法來攻難這樣子的無上之說。那這種無上之說的獅子吼是什麼樣的一種說法呢?就是獅子吼,不說一切法都是無常、都是苦的、都是無我的、都是不淨的。不說這些,而唯一就是宣說如來常樂我淨:宣說如來是常,如來是樂,如來是聖我,如來是清淨。甚至在《大涅槃經》當中佛陀講,一切衆生一切菩薩都應當多思維“常住”這兩個字。經常要想到佛的真身是常住的。我們知道佛的身是常住的,我們才會去尊重叁寶,叁寶是常住的,那麼叁寶永遠都和我們同在。以此就會積累無量福聚。假如我們覺得叁寶是無常的,一會兒就沒了,依止也依止不了多久,沒有多久叁寶就顯示無常了,離開我們現前的因緣,沒有在我們的現前的因緣當中。這樣子的話,我們對于叁寶要求得他的庇護,他怎麼能夠恒時庇護我們呢?正因爲佛陀叁寶是常住的,所以我們尋求他的庇護,我們皈依于他。這種皈依是永遠的皈依。從這一點來說是無上之說,而這種說法就是講如來藏它並不是不存在的,是有存在的,而且是永遠堅固不壞的存在。那麼針對這樣子的觀點怎麼來破斥呢?我們大家先翻過來看對第九的破斥。
對第九的破斥,《寶性論》的這一頌,並非以勝義理論宣說空和不空的差別,唯獨是在名言淨見量前顯示空和不空,這對于以勝義理論遮破顯現並沒有絲毫妨害。
《寶性論》當中的這一個偈頌,彌勒菩薩宣說的時候,並不是用勝義理論來宣說空和不空。而唯一是用名言淨見量來進行宣說,這些空和不空是在名言淨見量面前顯示,而不是在勝義量面前顯示。所以這種量不一樣。對于以勝義理論遮破顯現,由于宣說的不是一個側面,所以沒有絲毫的妨害。我們說兩個人要打架的話,必須得兩個人對撞,兩個人得針鋒相對,然後你朝著一邊打,他朝著一邊打。如果兩個都沒有碰上,怎麼叫打起來呢?所以這個如來藏是以名言淨見量從這個側面去衡量。而勝義理論說這些顯現不存在是從另外的側面,這兩個側面並不是形成一個直接的交鋒,並不是形成一個直接的相違。所以這裏沒有絲毫的妨害,量不同的緣故,抉擇的理論不同的緣故。
同理,《涅槃經》所言"不說一切法無我"、"唯說如來藏聖我、常恒等",也不是說以勝義理論不遮破如來藏的光明分。
"不說一切法無我",這是在名言淨見量當中不說。"唯說如來藏聖我、常恒等",這也是在名言量當中說。"不說一切法無我",不是在勝義當中不說,"唯說如來藏聖我、常恒等",不是在勝義理論當中來說有如來藏的聖我和常恒。這不是以勝義理論不遮破如來藏的光明分。這是以名言量而如實給我們講有如來藏。按照名言淨見量的這個理論,實際上,空就是說“無”,不空就是說“有”。那麼在名言淨見量當中有的是什麼呢?有的是如來藏的光明顯現,而且是常樂我淨的顯現。沒有的是什麼呢?沒有的就是一切客塵之法,一切戲論。所以說“有”和“不有”,而這個有和不有、空和不空,最主要是在名言淨見量面前顯示,並不是在勝義量面前宣說。
若問:既然不是宣說勝義理論前如來藏不空,那是在哪方面宣說呢?
答:單單是以名言淨見量安立如來藏的光明分而已。如果以勝義理論進行衡量,如來藏的本體同樣是離戲的大空性,否則不能周遍法界有情,且不能成爲法性。
這個回答給我們講的很清楚,這唯一單單是用勝義理論。“單單”就不是說他同時在名言淨見量之外又用勝義理論。是單純的名言量,而不是說同時具有勝義量。僅是名言衡量。名言衡量就是建立“有的真實有,無的真實無”,建立有、無的真實。那麼,在佛菩薩的清淨見這種量面前有什麼呢?有的就是如來藏的光明。沒有什麼呢?沒有的就是二取的客塵顯現。在佛的清淨見面前沒有客塵,但是有如來藏光明的。否則爲什麼佛陀叫做佛呢?他連一個法都不存在,他憑什麼安立他是如來、安立他是佛呢?就是因爲他見到了如來藏,所以他是佛陀。這是名言當中我們說話的時候,有的就真實有,按照真實去說,這是在名言當中宣說,不是用勝義理論來觀察它是一體的還是多體的?是不是勝義當中實有?並沒有用這種衡量。
假如用勝義理論衡量的時候,如來藏本體同樣也是離戲大空性。它必須是大空性,如果不是大空性,它就不能周遍法界有…
《中觀總義 第十課 破斥不合理的诤辯 能破正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