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課 破斥不合理的诤辯 能破正理▪P2

  ..續本文上一頁情。因爲一個單純存在的法,它就只能偏袒地在某個法身上存在。假如說如來藏的本體不是離戲大空性,而衆生的本體是離戲大空性,那衆生就沒有如來藏。衆生沒有如來藏,那怎麼辦呢?就有很多衆生沒辦法證悟佛陀的果位了。所以,最後這個如來藏它無法周遍有情。而且它不能成爲諸法的本性。因爲用勝義理論去觀察,一切諸法的本性是空性。假如說如來藏的本體不是大空性,那麼我們用勝義理論去觀察的法性的結果,你卻得不到這個法性的結果,也就說明你不屬于法性,如來藏就是法性了,不是諸法的本性。但是我們說如來藏是周遍法界一切有情,人人自俱如來藏心,連蚊蟲螞蟻都具足如來藏心,更何況作爲萬長之靈的人類呢?所以人人都具有如來藏,這是做生命最平等的莊嚴。假如說如來藏不是法性,最後我們證悟諸法本性的時候卻沒有得到如來藏,那這個如來藏又不是法性,最後我們修行想現證諸法本性又有何意義呢?正因爲它是法性的緣故,我們想開悟,想成就,這個“悟”就是“悟得諸法的本性”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從反面上面顯示,假如說如來藏本體不空,將不會成爲人人自俱,就周遍不了法界有情,同時不能成爲諸法本性。這樣是不合理的,所以它應當是離戲大空性。

  《楞伽經》雲:“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說如來藏者,不同外道所說神我。

  世尊在楞伽山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所宣說的如來藏,它並不同于外道所說的神我。同樣,在《涅槃經》當中佛陀講了前面那一段引用的教證後說,他說的這種如來“常樂我淨”正是獅子吼的宣說。外道本師就說,我們也說諸法是常的,我們也說諸法是安樂的,我們也有一個神我啊,我們也有清淨,爲什麼就容許你說,而不准我們說呢!好像是“只准官兵點火,不准百姓點燈”,你們說了就對,我們說了就不對!好像就覺得佛陀也和我們一樣講了“神我”啊。爲什麼佛陀還要說我們沒有開悟,沒有成就,沒有宣說諸法的本性,甚至說我們的常樂我淨是一種邪說呢!(對于這個問題,佛陀在《涅槃經》當中有廣大的辨析,有智慧因緣的道友可以去翻閱一下,在“獅子吼菩薩品”當中有回答。)在《楞伽經》當中也有回答,說這是不同于外道所說的神我的,這是名同而意不同啊!雖然都用這個名稱,但是在意義上面卻天地懸隔,一個是實有自性的,一個是空性本性的,這兩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外道說的那個神我是一種戲論,是一種遍計法,而我說的神我,它是諸法的本性。爲什麼這樣說呢?

  “大慧!如來應正等覺是于叁解脫門、涅槃、無生等句義說名如來藏。”

  說如來應正等覺,我宣說這個如來藏,並不是一個和空性相違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雖然是“常樂我淨”,但是“常樂我淨”的意思是在名言當中對于叁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是將空、將無相、將無願這叁解脫門說爲如來藏。其實就是把空性宣說爲如來藏。把涅槃、不生不滅說爲如來藏,把無生大空性的本性說爲如來藏,從句子上面看起來和叁解脫門、涅槃、無生不一樣,但是在意義上面就是如來藏的意義,所以如來藏就是叁解脫門、涅槃、無生等的異名,意義一樣,用詞不同,就此而已。他們的意義一樣,但是在名言當中我用如來藏這個詞來描述這個離戲境界,遠離一切實有的大空離戲境界。所以,和“神我”不一樣,神我是在勝義理論觀察之下也是一個實有的法,它和我這個如來藏不一樣,我這個如來藏雖然也說是“聖我”,但是這個“我”正是無我的本性,是想遠離我和無我的執著,最後說了一個“聖我”,並不是與無我想違,正是無我的含義。

  《般若經》雲:“若有較勝法涅槃更爲殊勝之法,彼亦如夢如幻。”

  在《般若經》當中講的就特別直接了。比勝法涅槃,“勝”就是“殊勝”的意思,比殊勝的法(也就是涅槃)更殊勝的另外的法,只要有這種法,我也會說它是如夢如幻的。不要以爲這個涅槃殊勝就說它不空,就說它不是如夢如幻,就說它是實有的,它是勝義理論觀察之下都無法攻破的實有的法,並不是如此。勝義理論前,如來藏還是作爲所破法,但是不是說如來藏光明在聖者智慧面前還安立它是一個道所破。在聖者智慧面前,他通過修道正是顯發如來藏,不是破如來藏。那麼聖者這種修道智慧,按照道中觀用名言來講的時候它就是有的一個法。但是在勝義理論介紹基的本性的時候,就必須要把它當成所破法,否則就無法給我們抉擇離戲大空,最後你就無法顯發如來藏。因爲如來藏本身就是離戲大空,而修道的智慧就是要顯發如來藏,通過什麼顯發呢,可以通過離戲大空的切證和離戲大空相融無二的時候,如來藏在名言當中可以說它顯示了。這一點,《般若經》當中講到,勝義理論觀察之下任何的法都是如夢如幻的,再殊勝的法就像涅槃也是如夢如幻的,不要說涅槃,你覺得比如來藏更殊勝的,假如有一法,那你拿出來,我也會說它是如夢如幻的。這就說明法法皆是如夢如幻,沒有一法實有。

  《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雲:“如果以理觀察,如來藏本性爲空性之故,則承許其爲心的法性、周遍一切境、于一切時爲恒常、不可思議、諸功德一切無偏顯現等,悉皆應理。”

  這一段給我們講的,就是說,不要擔心,我們用勝義理論觀察如來藏是空性,這不會出問題啊。如果觀察不是空性,如來藏就會出問題啊!假如說觀察它是空性,它正好建立一切如來藏的功德,一切如來藏的功德都可以找到了一個基本的支持。假如沒有這個空性的結論,那麼等于沒有辦法承認如來藏的種種功德了。我們一個一個地去看,去分析。這當中講到說,如果以理觀察,這個理就是“勝義理論”,以勝義理論觀察如來藏的本性是空性,正因爲它是空性的,我們可以承許它是心的法性,也就是說萬法用勝義理論觀察是空性的,那麼如來藏就是空性的,所以如來藏就是法性。萬法用勝義理論觀察都是空性,那麼心也是空性,所以如來藏正是心的本性。因爲如來藏就是大空的本體。假如說如來藏不是空性,那它就是一個顯現的有法,有法就不是法性,那麼如來藏心就只是一個客塵的法。

   “周遍一切境”:空性是萬法的本性,正因爲是空,所以能夠周遍一切萬法。法法皆是空,拿起一個空,它可以周遍一切,因爲這是一切法的本性。如來藏就是這樣的大空性,所以如來藏顯發的時候它周遍一切萬法。佛陀成爲全知,就是因爲佛陀和萬法一味無別。爲什麼佛陀能夠和萬法一味無別呢?因爲佛陀就是諸法的本性,周遍一切境。你問佛陀什麼法,他就和所有的所知當下存在,同存同在,所以他不用猶豫就可以給你回答,這是因爲他能夠將如來藏心周遍一切境啊!這就像《華嚴經》當中經常會講的一個微塵和一個法界是同等大的,正因爲空性的緣故它沒有大小,而且這是諸法的本性,所以與諸法融爲一體。漢地經常說“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就是說一切萬法的對境就是空性的理體,而空性的這個理體就是一切萬法,這樣才能夠給我們看到它是能夠周遍的。正因爲在空性上面具足,而一切萬法就是空,一切境就是空性的本性,所以如來藏是空性,能周遍一切對境、一切萬法。

  “一切時恒常”:假如說如來藏是一個實有的法,它就不能夠在一切時恒常了,就變成是一個特定的法。這個一切時恒常的如來藏,它是能夠起妙用的,也就是說,世界在無常而如來藏同世界一起顯現;假如它是實有的“常”,它就不像如來藏這樣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利益一切衆生,利益一切生命。因爲實有的“常”就沒有作用,連貪嗔癡也沒辦法生起來。如果這個如來藏生起來的是一個善法,它是沒有貪嗔癡的,那麼我們衆生假如有如來藏,他就永遠沒辦法起一個貪嗔,起一個愚癡。但是如來藏的顯現,不管是衆生的顯現還是佛陀的顯現,都是以如來藏作爲本基來顯現這一切的。假如我們衆生有了如來藏,那麼衆生就不應該起貪嗔癡了。如果說一切時都有如來藏的話,那麼就等于我們不能起貪嗔癡。假如說我們現在沒有起貪嗔癡,而如來藏又是一個常法,常法是沒有這種作用的,沒有作用就等于我們起貪嗔癡的時候沒有如來藏,那麼爲什麼又說一切時衆生有如來藏呢?所以這是相違的。正因爲它是無實有的,它才能像《華嚴經》中那樣所說的“性起法門”啊!也就是說,法法的起現都是真實性、大空離戲的顯現,所以它是本性的自然妙光顯發出來的。這樣才能夠成立爲一切時當中它是一個恒常法。

  “不可思議”:假如說如來藏是一個實有的法,它就是落入到有邊去了,用勝義理論觀察的時候它是實有的,那它就是有邊的法,有邊的法就是我們思維分別的對境,是可以思議的,因爲它是一個有邊的法,只要你落入四邊,內心就能“思議”它。而這個如來藏,由于它是超絕了一切有無是非,所以四邊打破,這樣子由于空性的緣故才是不可思議的。正因爲空,所以說不可思議。假如它是一個在勝義理論面前不空的一個法,就是一個有的法,有怎麼叫做不可思議呢?是一個可思議的,因爲我們的分別就是在有、無上面去分別,而它是“有”,我們怎麼不能分別呢?所以它不是不可思議,而是可思議的。

  “諸功德一切無偏顯現”假如說它是一個實有的法,它的功德就只能偏袒地顯現,不能無偏地顯現功德。就像佛陀的功德,他已經顯發了如來藏,假如說如來藏有功德,它也只能夠按照它當時的狀態而顯現,它不能夠周遍一切法界,在東方出現的時候就不能在西方出現,在南方出現的時候就不能在北方出現,更不可能“千處祈求千處應”,不可能在法界當中“感應…

《中觀總義 第十課 破斥不合理的诤辯 能破正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