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课 破斥不合理的诤辩 能破正理

  

《中观总义》第十课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圆春法师讲授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现在继续来共同学习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所编著的《中观总义》,现在我们在学习对于不合理争辩的驳斥,这个驳斥的内容最主要对方引用教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后面的从第九个教证开始。那么第九个教证里面说

  《宝性论》云:“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

  后面的“藏”就是如来藏的意思。这一个偈颂给我们讲到,如来藏上面的客尘具有分离之体性,所以最后我们可以修行断除二取的客尘垢染,显发人人自俱的内心自然光明如来藏。这个如来藏的涅槃妙心,是可以通过断除二取的客尘而将她显发出来的。显发出来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前了道的证悟。一旦道泯灭了二取客尘,这个时候却看到如来藏宛然存在。她并没有与我们分离,从无始生死以来我们拥有这颗如来藏心,人人都有成佛的机会,就是因为人人都有如来藏。

  在凡夫位时有种种的客尘垢染,我们通过修道可以将它断除,将它扫绝。一旦证悟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呢?就是客尘泯灭了,而如来藏光显了。光显的如来藏是一个永远不空,永远都存在的真实无为法。这个无上法如来藏,她自己以自己本身不会空,她只是以客尘空。也就是说客尘是不存在的,而如来藏是永远存在的。修道之后就是要显发如来藏,成佛就是全分彰显我们每个众生的如来藏。所以说如来藏不空。如果这个时候还说如来藏空,那我们成佛就什么都没有,得不到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修学佛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正因为人人可以断除客尘显发如来藏,获得如来藏的光显自在,所以我们人人都希望去成就这样的修行。这是《宝性论》当中给我们显示的法义。

  《大涅槃经》云:"善男子,虽于空处多有所说,则不得名狮子吼也。于此智人大众之中,真得名为大狮子吼。狮子吼者,不说一切法悉无常、苦、无我、不净,唯说如来常乐我净。"

  这是在《大般涅槃经》当中第十一品,也就是《狮子吼菩萨品》当中的教言。这当中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说:善男子,虽然在空闲之处(空旷的旷野当中),你说了很多很多都不能称为是无上的狮子吼之说。就像一个人,他的前面没有智者存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说大话,说大话的时就像一头野兽,野兽在空旷的林野当中,在那儿吼鸣,吼叫。这时候它胆子很大,为什么胆子很大呢?因为前面一个猛兽都没有,所以它敢大叫。但是一旦有凶猛的野兽出现的时候,这个力量微弱的野兽就不敢出声音了。如果说在群兽之中能发出声音,想显示自己震摄的力量,就必须自己是能够胜服它们的,能够威服它们。这样子必须要是众兽之王,群兽之王。那么群兽之王只有是狮子。狮子出来一吼鸣,群兽归服。它在随时随处都能够吼叫,尤其在群兽当中吼鸣,显示狮子的威摄,这正是狮子的力量和它的地位。

  同样的,佛陀讲在此智人大众之中,“智人大众”是什么呢?因为当时佛陀看到外道六道本师在给众生宣说邪知邪见的邪法。为了要扫除群邪,最后如来召请十方菩萨。十方菩萨聚集的时候绵延四十由旬的范围。四十由旬的范围当中,密密麻麻全是大势菩萨,全是智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方圆四百里全是密密麻麻的大势菩萨、大智者。每一位大势菩萨的智慧都不可思议,文殊菩萨智慧不可思议,弥勒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智慧不可思议,普贤菩萨智慧不可思议,十方菩萨的智慧都不可思议。他们的智慧真正是超凡。在这样子的智人大众当中,谁敢说一句话就必须是有智慧的,否则你的说法将会被打破。

  所以,在这些智人大众当中如果能够立一个不败之说,这种宣说才是无上智慧之说。这就是像比喻的大狮子吼。而如来就是做这样的大狮子吼。他在这些能够显发无量智慧的大势菩萨面前,宣说诸佛所证悟的妙理的时候,于智者面前能够成立无碍,甚至这些智者谁也无法来攻难这样子的无上之说。那这种无上之说的狮子吼是什么样的一种说法呢?就是狮子吼,不说一切法都是无常、都是苦的、都是无我的、都是不净的。不说这些,而唯一就是宣说如来常乐我净:宣说如来是常,如来是乐,如来是圣我,如来是清净。甚至在《大涅槃经》当中佛陀讲,一切众生一切菩萨都应当多思维“常住”这两个字。经常要想到佛的真身是常住的。我们知道佛的身是常住的,我们才会去尊重三宝,三宝是常住的,那么三宝永远都和我们同在。以此就会积累无量福聚。假如我们觉得三宝是无常的,一会儿就没了,依止也依止不了多久,没有多久三宝就显示无常了,离开我们现前的因缘,没有在我们的现前的因缘当中。这样子的话,我们对于三宝要求得他的庇护,他怎么能够恒时庇护我们呢?正因为佛陀三宝是常住的,所以我们寻求他的庇护,我们皈依于他。这种皈依是永远的皈依。从这一点来说是无上之说,而这种说法就是讲如来藏它并不是不存在的,是有存在的,而且是永远坚固不坏的存在。那么针对这样子的观点怎么来破斥呢?我们大家先翻过来看对第九的破斥。

  对第九的破斥,《宝性论》的这一颂,并非以胜义理论宣说空和不空的差别,唯独是在名言净见量前显示空和不空,这对于以胜义理论遮破显现并没有丝毫妨害。

  《宝性论》当中的这一个偈颂,弥勒菩萨宣说的时候,并不是用胜义理论来宣说空和不空。而唯一是用名言净见量来进行宣说,这些空和不空是在名言净见量面前显示,而不是在胜义量面前显示。所以这种量不一样。对于以胜义理论遮破显现,由于宣说的不是一个侧面,所以没有丝毫的妨害。我们说两个人要打架的话,必须得两个人对撞,两个人得针锋相对,然后你朝着一边打,他朝着一边打。如果两个都没有碰上,怎么叫打起来呢?所以这个如来藏是以名言净见量从这个侧面去衡量。而胜义理论说这些显现不存在是从另外的侧面,这两个侧面并不是形成一个直接的交锋,并不是形成一个直接的相违。所以这里没有丝毫的妨害,量不同的缘故,抉择的理论不同的缘故。

  同理,《涅槃经》所言"不说一切法无我""唯说如来藏圣我、常恒等",也不是说以胜义理论不遮破如来藏的光明分。

  "不说一切法无我"这是在名言净见量当中不说。"唯说如来藏圣我、常恒等"这也是在名言量当中说。"不说一切法无我"不是在胜义当中不说,"唯说如来藏圣我、常恒等"不是在胜义理论当中来说有如来藏的圣我和常恒。这不是以胜义理论不遮破如来藏的光明分。这是以名言量而如实给我们讲有如来藏。按照名言净见量的这个理论,实际上,空就是说“无”,不空就是说“有”。那么在名言净见量当中有的是什么呢?有的是如来藏的光明显现,而且是常乐我净的显现。没有的是什么呢?没有的就是一切客尘之法,一切戏论。所以说“有”和“不有”,而这个有和不有、空和不空,最主要是在名言净见量面前显示,并不是在胜义量面前宣说。

  若问:既然不是宣说胜义理论前如来藏不空,那是在哪方面宣说呢?

  答:单单是以名言净见量安立如来藏的光明分而已。如果以胜义理论进行衡量,如来藏的本体同样是离戏的大空性,否则不能周遍法界有情,且不能成为法性。

  这个回答给我们讲的很清楚,这唯一单单是用胜义理论。“单单”就不是说他同时在名言净见量之外又用胜义理论。是单纯的名言量,而不是说同时具有胜义量。仅是名言衡量。名言衡量就是建立“有的真实有,无的真实无”,建立有、无的真实。那么,在佛菩萨的清净见这种量面前有什么呢?有的就是如来藏的光明。没有什么呢?没有的就是二取的客尘显现。在佛的清净见面前没有客尘,但是有如来藏光明的。否则为什么佛陀叫做佛呢?他连一个法都不存在,他凭什么安立他是如来、安立他是佛呢?就是因为他见到了如来藏,所以他是佛陀。这是名言当中我们说话的时候,有的就真实有,按照真实去说,这是在名言当中宣说,不是用胜义理论来观察它是一体的还是多体的?是不是胜义当中实有?并没有用这种衡量。

  假如用胜义理论衡量的时候,如来藏本体同样也是离戏大空性。它必须是大空性,如果不是大空性,它就不能周遍法界有…

《中观总义 第十课 破斥不合理的诤辩 能破正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