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课 破斥不合理的诤辩 能破正理▪P7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全体;打破无边的时候也是真实胜义,是真实胜义的一个支分;打破非有非无边也是真实胜义,但是他也是一个支分;打破亦有亦无边他也是真实胜义,也是一个支分。只不过说他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看到他就是不建立无边也不建立有,他在打破一个法以后他没有建立另一个法,仅仅是破而没有立。给我们介绍其实遮破这一切没有建立一法,最后才能介绍一个离戏大空性,否则就还是等同于自续派。所以运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都在共同运用这五大因,

  就像我们有些人拿世间上的有些东西,你拿来做这个,他拿来做那个,你做的方式和他做的方式不一样。就像我们在早期的时候,一些国外的,日本的,他们就很聪明,就把中国的有些材料,就像一些垃圾啊,一些灰,把这些灰买过去,他买这些灰做啥呢?他拿去做一些高级的材料,而我们就把它当成垃圾,所以用法不一样。

  1、总说五大因

  “即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这是我们的五大因,五大武器。“《入智者门》中说”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一个论典,

  “分别来说,有共同五大因;归纳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摄于金刚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有时候说共同五大因,有时候说共同四大因,就是有时候把破四句生因归到金刚屑因当中。

  五大因相互的差别:如《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他们的差别就是在诸法的因、果、体上面侧重观察有所不同,金刚屑因侧重在诸法的因上面去观察,破有无生因是在诸法的果的侧面来进行观察,离一多因最主要是在诸法的本体上面进行观察,大缘起因在一切上面观察,也就是说在因、果、体三个方面他都在观察诸法,所以的话称为一切因之王,称为因王。通过这四大因来进行抉择。

  “另外,对因和果同时观察,为破四句生因。”

  破四句生因他就是对于因和果联系起来同时观察,但是有时归摄的时候把它归摄到着重观察因的金刚屑因里面。

  “总之,由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五大因之正理。”

  观察角度的不一样,形成了五大正因。这五大正理。

  2、别说五大因

  (1)金刚屑因

  出处:《佛说稻杆经》、《中论》、《入中论》、《掌珍论》等经纶。

  在佛经当中《稻杆经》里面,论典当中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还有清辨论师的《掌珍论》等当中有破诸法四边生的金刚屑因,这些经纶当中都提到了。

  譬如,《稻杆经》云:“彼芽果芽,非以自作,非以他作,非以共作,非以自在天作,非以时作,非以自性作,亦非无因中生。”

  这就是在破它的这种四边生因。“彼芽”就是我们观察的一个对境,观察的这个芽,它的果上面(果体)的芽,果它是从已有的因上面出生吗?也就是说它本身以前存在吗?本身以前没存在,以前如果存在那就是一个自作,就是说果芽生果芽,芽生芽,本身生本身,这就是自生。这样子用正理去观察,不成立,所以说“非以自作”。是不是说它以前没有,以前是另外一个法,从那个法出生它呢?也没办法,所以“非以他作”。“非以共作”就是说自作也不行,他作也不行,是不是自他和合在一起,以自己作为因,以它法作为缘,因缘和合而产生呢?这也有过失。是不是说从自在天等的这一些非因,然后时间作为因,以自性来作为因呢?这一些都不行,这些都是非因,然后也不是说无因无缘出生的,所以亦非无因中生。所以四边都在这里面。

  《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诸法就是打破了四边生,所以能够给我们介绍诸法是无生。为什么介绍诸法无生呢?为什么我们说是因上面去观察呢?在《中论》当中讲到说“若无有因相,谁能有四果”,也就说“假如没有因的话就没有果”,所以你把因一破的话,对于果你也就自然知道它没有的。所以你知道无生的话,就能够理解这一切万法的空性,连因都没有怎么会有果呢?如果说生都不出现,哪有这一切现前,觉得是有这个结果的法呢?也就不会。

  同时在《显句论》当中,月称菩萨讲到说“诸法并不是仅仅无生啊”,诸法的本性并不仅仅无生,但是为了便于理解,此外的灭诸法皆为空性,所以说首先抉择“诸法本来无生”,可以说诸法是无生,无住,无灭,无有生住灭的。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就是来强调地来抉择无生,是因为理解了无生以后,当然它没有安住,连生都没有生出来,怎么安住呢?没有安住,没有生,它怎么有灭呢?所以自然就能够了解。遮破四边中的有边,就是说无生的话,实际上破除的是我们的有边,但是这样子打破实有的执著以后,以他作为基础,其余的三边就很容易破除了,我们就是因为对于这个有边难以破除,所以我们对于无边啊,亦有亦无边啊,非有非无边啊,我们很难破除,所以破除四边生最主要是在“有”上面去破,把这个有一破除了,其它的无啊这些自然破了。因为有无是观待的,把“有”一打破,“无”自然没办法建立。就像在这个讲桌上面有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从来没存在的话,说这个杯子有和这个杯子无都是戏论,所以只要把它的有打破,它的无也同样破了。有无没有的话,怎么会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呢?有这样子的原因,所以要介绍无生,在四边生上面打破、遮破一切万法的生的自性。

  释词:这一因释抉择因无自性的理论,如金刚杵一般,能将妄计四边生的邪见山王,碎为微尘,故以比喻称为“金刚屑因”。

  这个“金刚屑因”的名词是在理论的作用上面、微粒上面来用比喻的方式建立的一个名称。释词当中讲到能将妄计四边生的邪见山王,“山王”就是须弥山的意思,四边生就像须弥山一样,众生从来都没有打破过四边生,历史上的英雄没有谁能够打破,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没有谁能打破,修仙修道的这些外道也没有谁打破过,所以这个邪见是很难打破的。虽然是一种虚妄见,但是却坚不可摧。而如果他遇到了金刚屑因,那就等于他也不成其为一个坚固。因为这个理论太不可思议了,威力无穷。一遇到这个理论就会把四边生摧毁无余,碎为微尘,所以金刚屑因的金刚就比喻这个正理,屑就比喻这个邪见,以金刚般的正理就可以把一切山王的邪见摧毁,把它碎为微尘,碎为细屑,碎为粉末,这是显示了这个理论很强大的一个力量。抉择诸法自性生上面全部打破,而给我们抉择出一个“无自性生”的正见。这个谁都摧不破的邪见山王,须弥山一样的四边生,就可以通过这个理论轻而易举的,在它面前完全成了炮灰一样的,这些如须弥山王的邪见成为了金刚屑因面前的炮灰,把它轰得体无完肤。

  四边生数量决定之理:

  我们为什么只在四边破,不在三边破也不在五边破呢?因为一切生的执著就是在这四边。所以它的数量是决定的。我们把它打破以后就等于把一切的生打破。所以首先要学习这个数量决定。

  第一理:一切内外有事宗所承许“生”的观点,不外乎四个边。

  有事宗就是实有宗,实有的宗派就称为有事宗。有事宗有广义的说法也有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说法就是一切实有的宗派都是有事宗,包括自续派它也有一部分的实有,所以它还是在有事宗里面。没办法完全寂灭一切万法的自性。狭义的有事宗就是指小乘的有部宗和经部宗。这就是指狭义的有事宗。广义的有事宗就是遍含一切实有的宗派。这里所讲的有事宗就是广义的有事宗。它所承认的观点当中就是承许有生,这个生都是在四边里面。

  比如,外道数论派承许自生;

  自生的代表就是数论外道,数论外道承认从它的自性当中有23谛法。最后这23谛法通过因缘它显现出来了。虽然显现出来是从自性所生的,是幻化的,但是在自性当中有,所以就是自生,没办法是幻化的。除开这个自性你能生出来吗?如果不是自性,你生出来可能吗?你的观点里面是自性生的,自性是实有的,那你所生出来的也应当是实有,因为它就从这个里面出来的,它就是它。为什么它是幻化而自性是实有呢?其实都是一种实有生。但是我们会看到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其实这个观点也许就是像《黑客帝国》里面,(有些人说《黑客帝国》和佛教的观点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里面所讲的就和数论外道的观点有所相同。)里面所讲的是有一个无处不在的一个主体,让万法显现。显现的时候是如梦如幻的,其实这就是外道的境界。这不是佛教的不共的见解。虽然讲如梦如幻,但是他这个理是不对的,是错误的。没办法让我们真实认识万法的真相。这是自生的代表。

  内道小乘有部、经部、大乘随理唯识承许他生,中观自续派名言中也如是承许;

  中观自续派和其他派不一样,中观自续派最主要是在名言当中承许,而小乘还有大乘唯识都是在胜义当中承许的。小乘有部和经部都承许微尘和刹那是实有的自性生,是他生;大乘的随理唯识承许阿赖耶识,自证分,是他生。刹那不同的,所以是他生。中观自续派在名言当中承许有他生,但是这是用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还分二谛,最后就给他推,你就是一个自性生。胜义理论…

《中观总义 第十课 破斥不合理的诤辩 能破正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