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全體;打破無邊的時候也是真實勝義,是真實勝義的一個支分;打破非有非無邊也是真實勝義,但是他也是一個支分;打破亦有亦無邊他也是真實勝義,也是一個支分。只不過說他在運用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看到他就是不建立無邊也不建立有,他在打破一個法以後他沒有建立另一個法,僅僅是破而沒有立。給我們介紹其實遮破這一切沒有建立一法,最後才能介紹一個離戲大空性,否則就還是等同于自續派。所以運用的方式不一樣,但是都在共同運用這五大因,
就像我們有些人拿世間上的有些東西,你拿來做這個,他拿來做那個,你做的方式和他做的方式不一樣。就像我們在早期的時候,一些國外的,日本的,他們就很聰明,就把中國的有些材料,就像一些垃圾啊,一些灰,把這些灰買過去,他買這些灰做啥呢?他拿去做一些高級的材料,而我們就把它當成垃圾,所以用法不一樣。
1、總說五大因
“即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離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緣起因。”
這是我們的五大因,五大武器。“《入智者門》中說”這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一個論典,
“分別來說,有共同五大因;歸納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攝于金剛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有時候說共同五大因,有時候說共同四大因,就是有時候把破四句生因歸到金剛屑因當中。
五大因相互的差別:如《入智者門》中說:“于因觀察,金剛屑因;于果觀察,破有無生因;于體觀察,離一多因;于一切觀察,大緣起因。即以四大因進行抉擇。”
他們的差別就是在諸法的因、果、體上面側重觀察有所不同,金剛屑因側重在諸法的因上面去觀察,破有無生因是在諸法的果的側面來進行觀察,離一多因最主要是在諸法的本體上面進行觀察,大緣起因在一切上面觀察,也就是說在因、果、體叁個方面他都在觀察諸法,所以的話稱爲一切因之王,稱爲因王。通過這四大因來進行抉擇。
“另外,對因和果同時觀察,爲破四句生因。”
破四句生因他就是對于因和果聯系起來同時觀察,但是有時歸攝的時候把它歸攝到著重觀察因的金剛屑因裏面。
“總之,由觀察角度的不同,有五大因之正理。”
觀察角度的不一樣,形成了五大正因。這五大正理。
2、別說五大因
(1)金剛屑因
出處:《佛說稻杆經》、《中論》、《入中論》、《掌珍論》等經綸。
在佛經當中《稻杆經》裏面,論典當中龍樹菩薩的《中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還有清辨論師的《掌珍論》等當中有破諸法四邊生的金剛屑因,這些經綸當中都提到了。
譬如,《稻杆經》雲:“彼芽果芽,非以自作,非以他作,非以共作,非以自在天作,非以時作,非以自性作,亦非無因中生。”
這就是在破它的這種四邊生因。“彼芽”就是我們觀察的一個對境,觀察的這個芽,它的果上面(果體)的芽,果它是從已有的因上面出生嗎?也就是說它本身以前存在嗎?本身以前沒存在,以前如果存在那就是一個自作,就是說果芽生果芽,芽生芽,本身生本身,這就是自生。這樣子用正理去觀察,不成立,所以說“非以自作”。是不是說它以前沒有,以前是另外一個法,從那個法出生它呢?也沒辦法,所以“非以他作”。“非以共作”就是說自作也不行,他作也不行,是不是自他和合在一起,以自己作爲因,以它法作爲緣,因緣和合而産生呢?這也有過失。是不是說從自在天等的這一些非因,然後時間作爲因,以自性來作爲因呢?這一些都不行,這些都是非因,然後也不是說無因無緣出生的,所以亦非無因中生。所以四邊都在這裏面。
《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諸法就是打破了四邊生,所以能夠給我們介紹諸法是無生。爲什麼介紹諸法無生呢?爲什麼我們說是因上面去觀察呢?在《中論》當中講到說“若無有因相,誰能有四果”,也就說“假如沒有因的話就沒有果”,所以你把因一破的話,對于果你也就自然知道它沒有的。所以你知道無生的話,就能夠理解這一切萬法的空性,連因都沒有怎麼會有果呢?如果說生都不出現,哪有這一切現前,覺得是有這個結果的法呢?也就不會。
同時在《顯句論》當中,月稱菩薩講到說“諸法並不是僅僅無生啊”,諸法的本性並不僅僅無生,但是爲了便于理解,此外的滅諸法皆爲空性,所以說首先抉擇“諸法本來無生”,可以說諸法是無生,無住,無滅,無有生住滅的。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就是來強調地來抉擇無生,是因爲理解了無生以後,當然它沒有安住,連生都沒有生出來,怎麼安住呢?沒有安住,沒有生,它怎麼有滅呢?所以自然就能夠了解。遮破四邊中的有邊,就是說無生的話,實際上破除的是我們的有邊,但是這樣子打破實有的執著以後,以他作爲基礎,其余的叁邊就很容易破除了,我們就是因爲對于這個有邊難以破除,所以我們對于無邊啊,亦有亦無邊啊,非有非無邊啊,我們很難破除,所以破除四邊生最主要是在“有”上面去破,把這個有一破除了,其它的無啊這些自然破了。因爲有無是觀待的,把“有”一打破,“無”自然沒辦法建立。就像在這個講桌上面有一個杯子,這個杯子從來沒存在的話,說這個杯子有和這個杯子無都是戲論,所以只要把它的有打破,它的無也同樣破了。有無沒有的話,怎麼會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呢?有這樣子的原因,所以要介紹無生,在四邊生上面打破、遮破一切萬法的生的自性。
釋詞:這一因釋抉擇因無自性的理論,如金剛杵一般,能將妄計四邊生的邪見山王,碎爲微塵,故以比喻稱爲“金剛屑因”。
這個“金剛屑因”的名詞是在理論的作用上面、微粒上面來用比喻的方式建立的一個名稱。釋詞當中講到能將妄計四邊生的邪見山王,“山王”就是須彌山的意思,四邊生就像須彌山一樣,衆生從來都沒有打破過四邊生,曆史上的英雄沒有誰能夠打破,曆史上的哲學家思想家沒有誰能打破,修仙修道的這些外道也沒有誰打破過,所以這個邪見是很難打破的。雖然是一種虛妄見,但是卻堅不可摧。而如果他遇到了金剛屑因,那就等于他也不成其爲一個堅固。因爲這個理論太不可思議了,威力無窮。一遇到這個理論就會把四邊生摧毀無余,碎爲微塵,所以金剛屑因的金剛就比喻這個正理,屑就比喻這個邪見,以金剛般的正理就可以把一切山王的邪見摧毀,把它碎爲微塵,碎爲細屑,碎爲粉末,這是顯示了這個理論很強大的一個力量。抉擇諸法自性生上面全部打破,而給我們抉擇出一個“無自性生”的正見。這個誰都摧不破的邪見山王,須彌山一樣的四邊生,就可以通過這個理論輕而易舉的,在它面前完全成了炮灰一樣的,這些如須彌山王的邪見成爲了金剛屑因面前的炮灰,把它轟得體無完膚。
四邊生數量決定之理:
我們爲什麼只在四邊破,不在叁邊破也不在五邊破呢?因爲一切生的執著就是在這四邊。所以它的數量是決定的。我們把它打破以後就等于把一切的生打破。所以首先要學習這個數量決定。
第一理:一切內外有事宗所承許“生”的觀點,不外乎四個邊。
有事宗就是實有宗,實有的宗派就稱爲有事宗。有事宗有廣義的說法也有狹義的說法。廣義的說法就是一切實有的宗派都是有事宗,包括自續派它也有一部分的實有,所以它還是在有事宗裏面。沒辦法完全寂滅一切萬法的自性。狹義的有事宗就是指小乘的有部宗和經部宗。這就是指狹義的有事宗。廣義的有事宗就是遍含一切實有的宗派。這裏所講的有事宗就是廣義的有事宗。它所承認的觀點當中就是承許有生,這個生都是在四邊裏面。
比如,外道數論派承許自生;
自生的代表就是數論外道,數論外道承認從它的自性當中有23谛法。最後這23谛法通過因緣它顯現出來了。雖然顯現出來是從自性所生的,是幻化的,但是在自性當中有,所以就是自生,沒辦法是幻化的。除開這個自性你能生出來嗎?如果不是自性,你生出來可能嗎?你的觀點裏面是自性生的,自性是實有的,那你所生出來的也應當是實有,因爲它就從這個裏面出來的,它就是它。爲什麼它是幻化而自性是實有呢?其實都是一種實有生。但是我們會看到這種觀點是不合理的。其實這個觀點也許就是像《黑客帝國》裏面,(有些人說《黑客帝國》和佛教的觀點是一樣的,但實際上裏面所講的就和數論外道的觀點有所相同。)裏面所講的是有一個無處不在的一個主體,讓萬法顯現。顯現的時候是如夢如幻的,其實這就是外道的境界。這不是佛教的不共的見解。雖然講如夢如幻,但是他這個理是不對的,是錯誤的。沒辦法讓我們真實認識萬法的真相。這是自生的代表。
內道小乘有部、經部、大乘隨理唯識承許他生,中觀自續派名言中也如是承許;
中觀自續派和其他派不一樣,中觀自續派最主要是在名言當中承許,而小乘還有大乘唯識都是在勝義當中承許的。小乘有部和經部都承許微塵和刹那是實有的自性生,是他生;大乘的隨理唯識承許阿賴耶識,自證分,是他生。刹那不同的,所以是他生。中觀自續派在名言當中承許有他生,但是這是用勝義理論觀察的時候還分二谛,最後就給他推,你就是一個自性生。勝義理論…
《中觀總義 第十課 破斥不合理的诤辯 能破正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