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一課 破有無生因及破四句生因

  

《中觀總義》第十一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二、能破的中觀正理

  (一)應成派和自續派共同的五大因

  2、別說五大因

  (2)破有無生因(39頁開始)

  爲渡化如虛空般無邊無盡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在發起菩提心之後,我們今天一起共同來珍惜暇滿人生,學習益西彭措堪布講授的《中觀總義》。

  現在我們在學習能破中觀正理的內容,這裏面我們學習別說五大因,別說五大因當中對于第一個金剛屑因,上一堂已經學習。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二堂課,破有無生因。

  不管有無生因還是金剛屑因,還是破四具生因,這些其實就像前面我們所說的,它的威力是無比的,是永不落後的正法的武器,通過這種正法的武器我們會攻破衆生難以放下、難以看破的實執。所以,學這一個教法,是我們成就智慧人生,使暇滿人身真正擁有根本上意義的一個教法,我們應該珍惜它,反複的去串修它,這樣會使這種力量展現在我們的見聞覺知當中,使一切萬象依靠這種正理的抉擇,在內心當中融化爲一個大空離戲的法界。所以,我們學這個理,要反複地去思維它、串修它,尤其在一些實際的,我們所見到的顯現法上面去一個一個的用這種理論的武器去把它碎爲微塵,把它分析得透透徹徹,將這個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很重要。

  我們看論文當中說:“破有無生因及觀察果的理論。”這一個理論它是站在果的上面去觀察,這個果是有的,它能不能夠出生呢?如果是有的,它不能出生!那這個果是無的,它能不能出生呢?是無的也不能出生!這樣子就會把我們通常認爲:“哇!這個法絕對是有它的因的!”就會通過觀察果我們看出沒有一個生,實際上我們平常的認識是錯的,我們平常實執的衆生,覺得有一個因生果,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因生果這個看法,這個認知欺騙了我們,使我們覺得這個世界很真實,活在現實當中。實際上我們由于看錯了、想錯了,我們從來都沒有活在現實當中,而是被一個虛妄的現實愚弄了。我覺得有這種生,觀察果以後,我們就看到,我們以前的一切認識都是被愚弄的,愚蠢的迷茫狀態,迷惑狀態,現在我們要過一個智慧的人生,來看透這個世界上面其實根本沒那回事。這個教法,它的出現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個震撼!這個教法的出處,即說他在哪兒出現的呢?諸多經論中都說到這一因,譬如:

  《中論》中雲:“有法不因生,無亦不能生。”

  有法是站在果的角度上面看的,無也是站在果的角度上面看的,有的法,也就是如果是這一個果是有的法,這個果就不應當生,因爲已有之故,然後無的法也不能出生,因爲無的法它是無的體性的緣故。所以,不管是有的法還是無的法都不應當生,都不能生。這是《中論》當中給我們列出來的。

  十二門論雲:“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

  已經有的則不會出生,先前沒有的也不能出生,有和無的法都不能出生,那誰會有出生呢?世間除了有的和沒有的,還有其它的情況嗎?沒有的!在這兩種情況,而這兩種情況都不能出生。具體的我們會在後面去看道理上的原因,

  我們大概地說一下,也就是說先前有的,它不會出生,因爲已經有的緣故。出生的話毫無意義,然後先前沒有的話,那麼也不能出生,因爲它是無的體性。無的體性的一個法,你不能夠通過出生,讓它成爲有。

  它是一個實的有和實有的無,實有的有和實有的無,是不能夠改變自身的體性的,它的真實有,已經決定,它要麼是有,要麼是無,前面已經決定是有的,那就不能再出生,因爲已有之故。前面已決定它的體性是無的,它就永遠成爲無,因爲它是實有的無。實有的無必須永遠保持它這種實有無的體性。所以先有者不生,先無亦不生,這兩種情況都不在,根本沒一個所謂的生。

  《四百論·第十一品》雲:“若執果先有,造宮舍嚴俱,柱等則唐捐,果先無亦爾。”括號裏面解釋說:“如果執著果法先已存在,則建造宮舍、房舍、莊嚴柱子等,都成了徒勞無義。

  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想去建造宮舍,而宮舍早就存在了,你去建造它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房舍已有了,我們又去修它,這有什麼意義呢?因爲已經存在了,還有我們覺得這個柱子不好看,又把它莊嚴一下,而實際上呢,這個莊嚴的結果早已經有了,你所做的過程有什麼意義呢?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先有之果,先存在的就不能夠使它出生。如果執著果法先前無有,也是如此。比如說,先前沒有的你去做也是毫無意義。你永遠不能讓它成爲有,所以假如永遠都是一個實有的無的宮殿,這個宮殿、房舍、或者是柱子的莊嚴,這些以前是一個真實無的一個法。真實無,它的真實當中就永遠成爲無,這樣子,你去修是不會出現的。你去莊嚴它也不會出現的,所做的一切都不能讓它出現,一切都成了徒勞無益。

  《入智者門》雲:“有果無需任何因,無者已因不可生,二俱非二亦無有,是故觀察不成生。”最後下的結論就是說,所以通過觀察以後,就不能成立生,這一個是故觀察不成生是很重要的。

  我們在不觀察的時候覺得有生,這是我們僅僅不觀察時候的虛假現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面都會說出生了小孩子啊,或者是出生了外在的一個法,都一個“出生”。是不是真有這個出生呢?我們站在名言世間當中不觀察的立場上,可以認爲是有出生,但假如說你站在觀察的立場上去說的時候,觀察的結果沒生,所以我們所認爲的生是不存在的,不能成立的。爲什麼呢?因爲有了果就不需要任何因了,因有了還需要什麼因呢?就不需要任何因。無的,它的因也不可生,因爲它永遠都是無,就像我們通常世間人講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無在果上面已經定了,已經定死了之後,它就只能保持這種本性。

  有些人會說:“ 那不可能啊!前面是沒有的,應該後面這個因使它出生的,所以是先無後有,這是我們大家能夠承認的。但是,這是不經觀察的一個說法。如果你用勝義理論去觀察的時候,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就是說一個真實有的法,它的體性是確定的,定性爲有的,它就是決定永遠都是有。定性爲無的,它的本性難改,就是要確定它永遠都是這個本性,否則你就等于把它的本性改變,就不是它了。先前無的法,它就是無,你讓他成爲有,就不是它了。它的本性已經發生變化了。所以它就永遠保持無,永遠也保持無的話,你用什麼樣的因都不能夠讓它成爲有。所以,已因不可生。那有的也不需要因,無的已因不可以生,那麼二俱,也就是一有一無,二俱的這種情況在《中論》當中說:“是二不同處,如明暗不俱。”也就是有和無這兩者,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法上面存在,這就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夠同時存在一樣。這兩者是不能並存的,有和無是互相遮除的。有就不是無,無就不是有,就是直接相違的,那麼一有一無這種法是不可能出現的。

  那麼“非有非無”是怎麼回事呢?也就“非二”,非有非無,在《中論》當中就說過:“作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如果說一有一無能夠成立的話,那麼非有非無才能成立,因爲“非有非無”其實回過來其實又等于“亦有亦無”。如果非有就是無,非無就是有,其實你要建立“非有非無”,就等同要建立有無。而我們前面講有和就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夠共處一樣的,那麼這叁和四是不可能,這一個是通過觀察的結果,觀察的結果有無、二俱和非二都不能夠出生。那麼,不可能有一個生的成立。

  何爲“有無生”?果已有而生和先有後而生,稱爲:“有無生”。

  這裏面首先標題當中有一個破有無生因,先不看破,也不看因,我們看所破的有無生,這裏當中的理論所破是有無生,能破就是因,那麼我們看這個所破,所破的有無生是什麼意思呢?果已有而生和先無後生稱爲有無生,這個有和無就是果的情況,果的體性,果的體性是已有的呢?還是先無的?先前無的,就是無的體性的果,先前有的,就是有的體性的果,這兩個體性只要一確定,那麼我們去觀察,它能不能出生?是先有而生,還是先無而生?這就是有無生,我們通常世間人就認爲。但是有些宗派他會這樣認爲:先已經有的它才能生,所以這兩種生就包含一切世間所認爲出生的這種情況。

  對此一一遮破的正理稱爲:“破有無生因”。

  對“此”,“此”就是有無生,對有無生,就是一個一個的把它徹底遮破,這樣子的正理就稱爲因。那麼所破的是有無生,能破的是因,這樣的正理就稱爲是“破有無生因”。這個因它是落到理上面,所以我…

《中觀總義 第十一課 破有無生因及破四句生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