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智的境界中,不顯現而已。
所以說,一切法皆如幻化。爲什麼?因爲這一切法的顯現都是觀待能取所取的分別習氣,只要有這個習氣它就會出現,習氣成熟的時候,一切顯現法就出現了。就是靠我們的二取習氣,它並不需要從任何地方産生出來,我們內心有無明二取,它就自然會顯現。所以菩薩證悟,從入滅定境界中後出定,由于他二取的種子習氣沒有斷,出定時自然會讓他看見種種二取的顯現,菩薩知道這是由于無明習氣所顯現的,不會當真,他知道:噢,這是我的無明習氣幻化的。雖然他活在真實的認知當中,沒有我們衆生實有的邪見。
而我們卻不把它當成一個幻化,以爲有一個真實的生,由于不知道是無明習氣導致顯現的緣故。剛開始出生的一個法是無明習氣讓它出生的,出生以後無明習氣的力量讓它維持,就一直在顯現,這個顯現“現而無”的,因爲是無中生有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的,但是只要你有這個習氣,它就會出現。這個世界即使是一個大虛空,但是只要你內心有習氣,馬上什麼事件都能出現,完全是二取習氣幻化出來的。當能所二取的習氣種子不再出現了,也不會有這些顯現了。就像我們面前的山河大地,一旦我們把二取的種子習氣全部斷盡以後,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連虛空都不存在,那還有什麼大地呢?所以一切萬法完全是觀待于二取的習氣幻化的,假如遠離二取的無分別智的境界出現的話,這一切顯現當時就蕩蕩無有一法存在,一道清虛,這就是證悟的境界。
這個世界上,我們依靠自己的業力習氣投生到某個地方以後,我們總以爲這個地方是真的,我們的身體是真的,我們所受用的一切是真的,而實際上所有這一切出生的法,顯現的法,痛苦的法——很痛苦啊,有些人離異啦,有些人錢丟啦東西丟啦……這些是不是有一個真正的失落呢?沒有任何失落,因爲它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它的去處也沒有。都是無有生,無有住,無有滅,唯有幻化,這樣子的一個無實有的顯現。我們要把生住滅的、是是非非的、宇宙世界的一切萬法看成幻化。我們今天學了這個法義以後,應當知道,我唯一是一個幻化的世界,唯一是一個幻化的人生。
“攝義:種種有事顯現無實有,遠離自性有無生故。”
我們覺得有的種種的這些事物的顯現,實際上沒有一個真實有。是什麼原因呢?因爲遠離自性有無生的緣故。自性的有,自性的無,它的生都是沒辦法的。一個自性有的法,是無法出生的;一個自性無的法,也是無法出生的,所以這個世界是一個無法出生的世界,它不是幻化、不是無實有,又能是什麼呢?我們就要去用這句話:這個世界上面所有的東西都不可能出生,但它爲什麼顯現呢?這就是一個無明習氣的幻化。沒有出生的法卻出現了,就是無生而生。無生而生就是沒有生。沒有生的法,從來沒有的一個存在,卻顯現生住滅。就像從來沒有的一個人,他卻做了很多事情,那怎麼可能呢?就是以無明愚癡力所見的這一切二取顯現,所以應當知道這就是幻化的。我們再看幻化的事情,我們的幻化師是誰?就是我們自己的無明二取的習氣。
(大家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都普遍感覺比較困難,有些道友因爲是最初接觸中觀,所以聽得一頭霧水,或者有些道友沒有接觸過這樣細致的理論觀察,所以感覺很生疏,也很費力。這些都沒關系的。我們前面講過,學中觀最初會感覺困難,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在學院學習的時候,剛開始聽上師們講,也是不知道究竟爲什麼要講那麼多?講這麼多究竟是要做什麼?做了這些以後究竟對我修行有什麼幫助?或者這些連聽都聽不懂,那我這輩子是不是沒希望學習它了?沒辦法學習它還有辦法用起它麼?好像就覺得沒辦法。而實際上,中觀一方面來說,是最難學的,一方面,又是最好學的。而且學好中觀以後,對于所有的學科,所有的佛法都會形成一個根本上的意義。你把最難攻破的攻破以後,而它又是從最根本上攻破,並抓到了佛法的根本以後,再回觀一些教法的時候,學起來就不會那麼困難了。一個人學過中觀,經過中觀的思辨,再去學因明、俱舍等,你就會覺得太輕松了!你一下子就會覺得:“我面對的那些法是小事一樁。”都只是一些名相上面需要稍微確定的問題,而中觀是需要去思維、思辨的過程。養成了思辨能力以後,不管學什麼,都會産生一些殊勝的智慧的力量。剛開始不熟,慢慢的就會越來越熟,熟了以後思維就越來越深,就會越來越找到感覺。越來越體會到“哇,我以前想錯了,這個世界原來是這個樣子的!”你出現這句話,這個感歎的時候,就預示著我們早就應該解決這個事情!我們作爲一個生命,活在糊裏糊塗當中,從來也沒有睜開眼睛看一下這個世界的真相,那你爲什麼不睜開眼睛去看一看這個世界呢?即使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你也要用一點力氣,這個力氣很值得。中觀這個理講的時候很枯燥,第一次接觸不一定很容易懂,所以我在講的時候,因爲時間關系,只能粗淺地跟大家交流。交流過程中,有些道友如果聽不懂的話,可以反複地聽錄音。下載下來反複聽。以前我們也是反複地聽上師的錄音,反複地去學,反複地辨,有時候與身邊的道友一起辨析,看看爲什麼是這樣子宣說的。這樣下功夫是值得的,慢慢地你就會其樂無窮了。這裏面充滿著法喜。學中觀的人應該更充滿法喜,因爲這是一個面對的是最根本最本質的大事情,解決生命當中最大的事情。
《中觀四百論》說:“對下根者,給他講布施;對中根者,對他講持戒;而對上根者,就要對他講一切萬法皆空的空性般若。我們唯一要尋求的是上上的智慧,而下下的布施、持戒、安忍這些,在往上就是要修無我,再往上就是修一切萬法皆空,我們都是要往上上的智慧去尋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就是要在智慧上越來越高,而不是在煩惱、我慢上面越來越高,一定要在佛法智慧上去高。就像有些道友感歎的,現在的人不求智慧啊。確實我們很多人不求智慧,就覺得這些智慧拿來幹啥?而實際上佛法就是智慧,離開智慧就沒有佛法。閉著眼睛的無明那會出來這麼智慧的佛法呢。所以要求智慧,而且要求上上的智慧,要做一個願求智慧的人生。道友們如果上課沒有聽懂,下課一定要反複聽錄音,有些道友聽錄音連聽10遍,之後走到哪兒都能把音聲感覺出來,好像任何時候都有法義在心相續中回蕩。所以當時沒聽懂,就下載下來聽錄音。)
3,破四句生因。是同時觀察因與果的理論,
把因和果配起來看:多因配多果,多因配一果;一因配多果;一因配一果。配下來以後觀察,有沒有這四種能生的情況呢?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破四句生因”要做的事情。
出處:智藏論師的《二谛論》,(是自續派的論師。)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入智者門》中都運用了這一理論。
這是應成派和自續派共同的理論,智藏論師的《二谛論》中主要以自續的方式來運用,而應成派的論師主要以應成的方式來運用。運用的方式不一樣,産生的見地,一則是自續的,一則是應成的,這兩種不同的見地,依靠它運用的方式不同而産生不同的結果。
但是這個因,從因的角度也可以把它歸攝在金剛屑因中去,側重在因的角度可以這樣歸攝。
下面看釋詞:何謂四句生?以實有因産生實有果的方式,只有多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多果,一因生一果四種,所以叫四句生。逐一遮破的正理稱爲破四句生因。
“四句”,就是多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多果,一因生一果。因上面有多因和一因兩種,然後每個因上面看果是多果還是一果,只有兩種,兩兩成四,就是四句生。這四種情況是否真的能生呢?逐一去用正理觀察的時候,就能遮破它,也就是無法出生,無法有自性生。就叫做破四句生因。前面講過,“因”就是正理的意思,所破就是“四句生”,能破是正理,以這種正理打破四句生,而顯示無生。
以下按照《入智者門》具體解釋:
①設若多因生一果,應成一異體無因。
具體來分析一下每一個生,假如第一種情況,多因生一果,能否成立呢?是不能成立的,應成爲一體的果無有因,異體的果也無有因了。爲什麼呢?後面分析就知道,確實這樣一出來,就會産生無因生的過失。怎麼會無因生呢,就因爲這種情況無法出生一體的果和異體的果,一體和異體就包含了一切萬法的認定。
首先看敵宗的觀點:可以有多因生一果,比如由所緣色法、眼根、作意心所(心所法之一)、光明(眼見色法的助緣)等,産生一個眼識,
眼識只是一個果,這個果卻有很多的因,包括所緣色法、眼根、作意心所(心所法之一)、光明(眼見色法的助緣)等,這當中有因有緣,都歸入因裏面去。這當中因是很多個法,而果只有一個法。
我們會覺得這是很對的,就是這樣子的。我們生起眼識的時候,就要看到有色法、有眼根、有作意心所,還要有光明,這些聚合以後,自然有眼識生起來。我們覺得會有這樣子的情況出現。但是這是經不起觀察的,假如你在勝義中真實中還向承認它,就會遭到破斥。
下面我們看破斥:異體的因也能産生非異體的一果之故,應成非異體的一果無因。
爲什麼呢?我們舉一個比喻:不可能兩個媽同時生一個兒子,每一個媽只能生她自己的兒子,不可能兩個媽作爲因,生出一個兒子。所以說,異體的因,就是兩個或多個別別不同的因,也能産生一體的也就是同一個的果,這樣就…
《中觀總義 第十一課 破有無生因及破四句生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