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讓他接受以後,他才能成爲法器。這樣你才能成熟他成爲法器。假如不這樣的話,你一說話人家就反感,或者你一說話人家就恐怖,就會使他失壞了信心了,沒辦法成爲正法器了。最後你說什麼都起不了效果。所以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要想把佛法介紹給世間,就要在說話上面能夠善巧。
佛陀在宣說這個勝義谛的空性時就非常善巧。他怕衆生恐怖,所以他要講蘊界處;他怕衆生恐怖,他講有我我所。這都是有必要攝受衆生的原因,所以說有這些顯現。這正是佛陀“空拳诳小兒”的不可思議的大慈大悲。這就看到佛陀說法是不可思議的。這是有一個必要在裏面,並不是了義而是不了義的。
在後得位根本不必要遮破顯現分,而且也無法遮破,顯現化本身如同幻化、水月,因此只是遣除顛倒的實有執著。
“在後得位”:這幾個字已經把立場定位清楚了。定位在後得位出定的時候,這時根本沒必要去遮破顯現分,一方面是沒有必要性,一方面你也無法遮除。你站在這個立場的時候就有這些顯現,而且就是要爲這些顯現負責,所以不必要遮破顯現,而是要如實地面對這些顯現。而且你也無法遮破,因爲站在這個立場有這個顯現,就要如實的反映,所以你無法遮破。顯現法本身就如同幻化、如同水月一樣無而現前,現前的時候是一個無而現的無欺顯現。這種因果緣起的顯現雖然是幻化的,但是是一個無欺的顯現。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因緣緣起都是無欺的。這個時候我們主要遮除的是什麼呢?不符合于後得位的立場。不符合于後得位的立場就是我們覺得顯現的當下是實有的。要把這個實有打破,要把這個實有的執著打破,也就是說要還複它這種無實有、幻化的、如水月的這種真相。要給衆生介紹的是這個真相。遮破的是和這個真相不符合的實有的執著。所以遮破的只是實有執著而不是顯現本身。你把實有的執著一打破以後就看到一切顯現如同幻化,是無實有顯現。這就是無患根識的現量。這個時候抉擇的就是無患根識。假如你這個時候要把顯現寂滅的話,除非你已經超越了根識的境界。所以,有必要遮破和可以遮破這就是要超越後得位,也就是說要超越根識境界。所以要看立場在哪裏。
再者,觀待應成派以根本慧爲正量而抉擇諸法空性時,以上這八種都是不了義的說法,也就是僅僅是隨他方承許,並非自方承許。因此並不是象自續派那樣自方承許。
這一段開始就是超越了後得位、超越了根識的現量。一旦超越了根識的現量以後就有必要遮破,而且也能遮破。所以中觀應成派站的立場就不是後得位出定的立場,而是站在這個入根本慧定的立場,以根本慧定爲正量,不是以無患的根識爲正量。根本慧是超越了根識、打破了根識。以它爲正量抉擇諸法空性的時候,上面所說的八種說法(八種教證)是不了義的。
了義的意思是什麼呢?了義的意思就是說直接完全顯了,把佛法的道理全部給我們完全顯了地說,也就是和盤托出諸法的本質。這樣子顯了分明地宣說究竟的實義,就叫做了義。顯了地宣說,也就是給我完全無余、了然地宣說。不是遮遮掩掩地、有所保留地,而是毫不保留的完全徹底地宣說。這就是了義的宣說。而上面的八個教證當中所說的,都不是站在入根本慧定的正量立場,而是站在後得位。現在應成派不是站在後得位的立場,已經站在超越了根識的立場,已經入到無分別智慧根本慧定的正量當中。
這個時候說有這些顯現都是屬于他方承許。他方是什麼他方呢?就是世間根識的他方。並非自方承許,自方是什麼自方呢?就是出世間各別自證智慧。因爲這個根本慧是一個出世間的智慧,不是世間根識,所以前面僅僅是隨他方,隨什麼他方呢?隨世間根識他方。因爲應成派他是主要抉擇的是根本慧定,他以根本慧定爲自,以世間根識爲他。所以隨他方承許就是隨世間根識承許。自方承許就必須是根本慧定的承許世間,也就是出世間各別自證智的這種承許。而這些顯現法就並非是根本慧定的自方承許了。因此並不象自續派那樣自方承許,自續派的自方是站在後得位的立場,他的自方就是世間根識,他就要站在世間根識的角度去說:哦,萬法都是承許的。所以他的自方和應成派的自方是不一樣的。一個自方是世間根識,一個自方是出世間各別自證智慧。這必須要分清楚。
《入中論》雲:如是諸法無自性,不了義經亦說有。
雖然諸法無自性,但是在不了義的經典中也會說它有,說它有就是不了義的宣說而不是了義的宣說。下面就從道理上來講“爲什麼這是不了義的”。
怎麼斷言這些都是不了義呢?原因是滿足安立不了義的叁個條件,
我們說什麼東西是了義的,說什麼東西是不了義的,這不是空口說白話,必須要講道理。這個道理就是這裏所說的叁個條件。叁個條件是我們衡量這個經典這個說法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標准。以後大家有這個智慧了以後就要經常去觀察,用這叁個條件去衡量。你講的這句話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就用這叁個條件去看。那麼這叁個條件是什麼呢?
一、有意趣。意趣就是說心意、趨向。就是說有一種什麼樣的密意呢?內心當中想要說什麼呢?這就是心意的趨向,
上述經論都是唯一以現相爲意趣而宣說的;想說的就是現相,而不想說的是實相,說有顯現這是以現相爲意趣,而不是以實相爲意趣。所以想說的就是想說現相不是想說實相。這是第一,有意趣。
第二、有必要,爲了把不能證悟空性的世間人間接引入真實義而宣說存在實有。再者,由緣起性無欺存在,乃至能取所取的現行尚未消于法界之間,對有情來說,顯現相續不斷而且能作利益和損害,因此有必要說顯現存在;
這裏面講了兩個必要。一個必要就是爲了把不能證悟空性的這些世間人間接引到真實義當中而宣說存在實有。這個世界是有的,因果是有的,緣起是無欺的……爲了接引衆生而介紹這一切都是實有的。這是一個接引的方便。爲了讓他們接受空性,前面不能直接說,讓他們以一種隱密的方式來慢慢慢慢地接觸到空性。
這就象佛陀在經典當中所說的:我所宣說的這一切叁千大千世界的經典,我都不能夠完全把這裏面的意義完全給所有的人說。很多的在文字上面在宣說上面是不一樣的,但是從意義上面唯一是一樣的。如果說能夠修行一個佛法的真理,那麼就等于是遍修一切。所以說“若能修一世,即便修一切,盡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諸法皆無我。”假如你能夠修一個就能修一切。而這一個是什麼呢?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的妙法都是宣說“諸法無我”。如果有一個人他能夠了解這個義理啊,能于此處學,不難得佛法。一個人能夠善解無我、善解空性,他在這個地方學法是很容易得到佛法的,在根本上得到佛法,所有的一切佛法都能夠得到,不難獲得佛法。但是其他的宣說、如海的這些宣說都是想讓衆生從間接的角度來理解空性、來理解“諸法無我”,所以佛陀所宣說的法就是想宣說諸法無我,而佛陀所宣說的無我就叫做“般若”。
所以有一些經典講到,佛陀其實49年當中22年是顯說般若,其他時間是隱說般若。也就是說,佛陀49年說法,無論顯說還是隱說,都是在說般若。隱說就是這裏所說的“隱密宣說間接引入真實義”。不是直接開顯,而是通過一種接引讓大家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的間接引過來。因爲有這個必要,所以說諸法是存在的,是真實有的,緣起是無欺存在。假如我們還沒有寂滅緣起,還沒有寂滅這一切顯現,這個時候我們的能取和所取的現行都完全存在,還沒有消于法界。也就是說能所二取的這些顯現法還在我們的境界當中,還沒有寂滅,這個時候只要你有顯現就要去面對顯現。如果你不在乎這些顯現而去亂造因果,或者謗“無顯現”,這樣子的話,就會造豁達空,遭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永嘉大師證道歌》“豁達空”:世界上有一種人,不相信真理,也不相信因果,所以他的論調是說一切都是空的,人死就如燈滅,甚麼也沒有了,他把一切都歸空,所以叫豁達空。)
爲了讓我們在緣起性的取舍上面不吃虧,我們應該遵從于緣起的善惡苦樂而去進行取舍,這樣自然會得到利益。因爲對有情來說,顯現是相續不斷的。相續不斷的就是無法斷滅的,一個接一個,一連串的顯現,是一個無法斷滅的相續的顯現。
能作利益和損害:也就是說它是有利有害的,而不是無利無害的。既然有利有害就有苦樂的作用。能作利益和損害就有這種利害的作用,或者苦樂的這種作用。因此有必要宣說有顯現存在。假如這個時候我們完全不在乎緣起,而我們又沒有安住空性,沒有寂滅顯現,然後又去濫造因果,去違背顯現的緣起,這樣,我們衆生就會招致損害。獲得的不是利益而是損害。而且這個損害又是一個相續不斷的損害,那麼何必讓衆生去受這樣大的苦呢?正因爲如此,有些教言裏講到說:甯起有見如須彌,勿起無見如芥子。假如不善巧學空性——覺得空空空,什麼都不承認,因果也不承認了,但你自己又沒有寂滅顯現,二取還存在,這個時候你不尊重因果,就會把自己毀壞了。所以甯願起一種很大的執著,如須彌山一樣的執著,千萬不要起一個象芥子許這樣小的無見。這樣子來毀謗因果,就會讓我們衆生的安樂前程被毀壞。
有這個必要維護衆生的緣故再給我們講說有這些顯現。要讓我們尊重自己的目前的顯現,讓衆生善加取舍。這是不得已的,是由于乃至能取所取的現行未消于法界之間我們要做的事情。這是爲了現行法,或者爲了二取的境界負責所做的一個角度。但是我們講的這個境界並非是究竟的真實。
一、 以勝義正理有害。
這就是爲什麼不是究竟的真實。
以勝義理論觀察,所謂的一體、異體、生滅、四邊等無法成立。
假如用勝義理論觀察,它的這種一體啊,多體啊,生啊滅啊,還有“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邊都無法成立。正因爲用正理一去觀察它有妨害的緣故,所以它不是究竟了義的。我們說爲緣起負責,取舍因果,取舍緣起,這是站在不了義的角度。站在不了義的角度不是說它無利無害,而假如站在入定的立場去看的時候,就是一種本不存在的。但是你要是站在出定或是站在有情衆生的這種境界當中來看,它就是一種無欺的存在。雖然是無欺存在,但是我們站的立場是一種不了義的立場。了義的立場是菩薩入定的立場,菩薩入定的立場通過勝義理論可以進行抉擇。一去抉擇的話,所謂的一、多、生、滅四邊都完全沒有辦法成立,完全打破了。所以,它就不是一個真正了義的。這叁個條件一觀察,哦,它于勝義正理有妨害的,所以是不了義的。
那麼什麼是屬于他方承許,非自方承許呢?如根敦群佩所說:“佛在菩提樹下閉目靜坐七日,這是佛本人無承許的觀點,轉*輪、說四谛法、引導衆生開悟解脫,則是以慈悲爲原則的他方承許。”
佛陀證悟的境界是什麼呢?“無有一法可得”。如果有一法可得,燃燈佛則不予我授記。佛在菩提樹下閉目靜坐,這是佛陀什麼都不承許的自方承許。也就是說,佛陀本人展現他自己證悟的境界就象維摩诘居士一樣漠然無視,無言無說,無所表示,無所言說,這個時候才是他“一法無許”這種不承許的觀點。這正是他最真實的。對于佛陀出現在人間,轉了叁次*輪宣說四谛法,引導一切衆生開悟成就,這都是慈悲爲懷啊。站在衆生的世間的立場給我們顯現這些,佛陀是一個如如的境界,乘如實之道而來,如如的境界當中是離相的、不是有現相的,所以佛陀對我們來顯現這一切是佛陀的大悲。而從這種大悲的側面我們就看到是爲了衆生而顯現這些的。不是爲了佛陀,不是站在佛陀本身的立場,而是爲我們出現這些的。所以這一切都是不了義的顯現。
《金剛經》當中佛陀就講了:若謂如來有所說法者,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佛陀說法49年,實際上呢,我們站在真實的立場看,佛陀沒有說過任何的法,因爲佛陀的這種顯現都沒有。所以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了義的什麼是不了義的,要清楚是站在後得位的立場還是站在根本慧定的立場,是站在世間根識的現量立場嗎,還是站在無分別智慧根本慧定的正量的立場。而前面八個教證就是站在世間根識的立場來給我們宣說的,所以它不是了義的。因爲有正理的妨害,有意趣,有必要的緣故。
《中觀總義 第九課 略說自續派與應成派的所破差別 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