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九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下▪P8

  ..续本文上一页心,让他接受以后,他才能成为法器。这样你才能成熟他成为法器。假如不这样的话,你一说话人家就反感,或者你一说话人家就恐怖,就会使他失坏了信心了,没办法成为正法器了。最后你说什么都起不了效果。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要想把佛法介绍给世间,就要在说话上面能够善巧。

  佛陀在宣说这个胜义谛的空性时就非常善巧。他怕众生恐怖,所以他要讲蕴界处;他怕众生恐怖,他讲有我我所。这都是有必要摄受众生的原因,所以说有这些显现。这正是佛陀“空拳诳小儿”的不可思议的大慈大悲。这就看到佛陀说法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有一个必要在里面,并不是了义而是不了义的。

  

  在后得位根本不必要遮破显现分,而且也无法遮破,显现化本身如同幻化、水月,因此只是遣除颠倒的实有执著。

  “在后得位”:这几个字已经把立场定位清楚了。定位在后得位出定的时候,这时根本没必要去遮破显现分,一方面是没有必要性,一方面你也无法遮除。你站在这个立场的时候就有这些显现,而且就是要为这些显现负责,所以不必要遮破显现,而是要如实地面对这些显现。而且你也无法遮破,因为站在这个立场有这个显现,就要如实的反映,所以你无法遮破。显现法本身就如同幻化、如同水月一样无而现前,现前的时候是一个无而现的无欺显现。这种因果缘起的显现虽然是幻化的,但是是一个无欺的显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因缘缘起都是无欺的。这个时候我们主要遮除的是什么呢?不符合于后得位的立场。不符合于后得位的立场就是我们觉得显现的当下是实有的。要把这个实有打破,要把这个实有的执著打破,也就是说要还复它这种无实有、幻化的、如水月的这种真相。要给众生介绍的是这个真相。遮破的是和这个真相不符合的实有的执著。所以遮破的只是实有执著而不是显现本身。你把实有的执著一打破以后就看到一切显现如同幻化,是无实有显现。这就是无患根识的现量。这个时候抉择的就是无患根识。假如你这个时候要把显现寂灭的话,除非你已经超越了根识的境界。所以,有必要遮破和可以遮破这就是要超越后得位,也就是说要超越根识境界。所以要看立场在哪里。

  再者,观待应成派以根本慧为正量而抉择诸法空性时,以上这八种都是不了义的说法,也就是仅仅是随他方承许,并非自方承许。因此并不是象自续派那样自方承许。

  这一段开始就是超越了后得位、超越了根识的现量。一旦超越了根识的现量以后就有必要遮破,而且也能遮破。所以中观应成派站的立场就不是后得位出定的立场,而是站在这个入根本慧定的立场,以根本慧定为正量,不是以无患的根识为正量。根本慧是超越了根识、打破了根识。以它为正量抉择诸法空性的时候,上面所说的八种说法(八种教证)是不了义的。

  了义的意思是什么呢?了义的意思就是说直接完全显了,把佛法的道理全部给我们完全显了地说,也就是和盘托出诸法的本质。这样子显了分明地宣说究竟的实义,就叫做了义。显了地宣说,也就是给我完全无余、了然地宣说。不是遮遮掩掩地、有所保留地,而是毫不保留的完全彻底地宣说。这就是了义的宣说。而上面的八个教证当中所说的,都不是站在入根本慧定的正量立场,而是站在后得位。现在应成派不是站在后得位的立场,已经站在超越了根识的立场,已经入到无分别智慧根本慧定的正量当中。

  这个时候说有这些显现都是属于他方承许。他方是什么他方呢?就是世间根识的他方。并非自方承许,自方是什么自方呢?就是出世间各别自证智慧。因为这个根本慧是一个出世间的智慧,不是世间根识,所以前面仅仅是随他方,随什么他方呢?随世间根识他方。因为应成派他是主要抉择的是根本慧定,他以根本慧定为自,以世间根识为他。所以随他方承许就是随世间根识承许。自方承许就必须是根本慧定的承许世间,也就是出世间各别自证智的这种承许。而这些显现法就并非是根本慧定的自方承许了。因此并不象自续派那样自方承许,自续派的自方是站在后得位的立场,他的自方就是世间根识,他就要站在世间根识的角度去说:哦,万法都是承许的。所以他的自方和应成派的自方是不一样的。一个自方是世间根识,一个自方是出世间各别自证智慧。这必须要分清楚。

  《入中论》云: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

  虽然诸法无自性,但是在不了义的经典中也会说它有,说它有就是不了义的宣说而不是了义的宣说。下面就从道理上来讲“为什么这是不了义的”。

  怎么断言这些都是不了义呢?原因是满足安立不了义的三个条件,

  我们说什么东西是了义的,说什么东西是不了义的,这不是空口说白话,必须要讲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这里所说的三个条件。三个条件是我们衡量这个经典这个说法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标准。以后大家有这个智慧了以后就要经常去观察,用这三个条件去衡量。你讲的这句话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就用这三个条件去看。那么这三个条件是什么呢?

  一、有意趣。意趣就是说心意、趋向。就是说有一种什么样的密意呢?内心当中想要说什么呢?这就是心意的趋向,

  上述经论都是唯一以现相为意趣而宣说的;想说的就是现相,而不想说的是实相,说有显现这是以现相为意趣,而不是以实相为意趣。所以想说的就是想说现相不是想说实相。这是第一,有意趣。

  第二、有必要,为了把不能证悟空性的世间人间接引入真实义而宣说存在实有。再者,由缘起性无欺存在,乃至能取所取的现行尚未消于法界之间,对有情来说,显现相续不断而且能作利益和损害,因此有必要说显现存在;

  这里面讲了两个必要。一个必要就是为了把不能证悟空性的这些世间人间接引到真实义当中而宣说存在实有。这个世界是有的,因果是有的,缘起是无欺的……为了接引众生而介绍这一切都是实有的。这是一个接引的方便。为了让他们接受空性,前面不能直接说,让他们以一种隐密的方式来慢慢慢慢地接触到空性。

  这就象佛陀在经典当中所说的:我所宣说的这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典,我都不能够完全把这里面的意义完全给所有的人说。很多的在文字上面在宣说上面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意义上面唯一是一样的。如果说能够修行一个佛法的真理,那么就等于是遍修一切。所以说“若能修一世,即便修一切,尽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法,诸法皆无我。”假如你能够修一个就能修一切。而这一个是什么呢?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的妙法都是宣说“诸法无我”。如果有一个人他能够了解这个义理啊,能于此处学,不难得佛法。一个人能够善解无我、善解空性,他在这个地方学法是很容易得到佛法的,在根本上得到佛法,所有的一切佛法都能够得到,不难获得佛法。但是其他的宣说、如海的这些宣说都是想让众生从间接的角度来理解空性、来理解“诸法无我”,所以佛陀所宣说的法就是想宣说诸法无我,而佛陀所宣说的无我就叫做“般若”。

  所以有一些经典讲到,佛陀其实49年当中22年是显说般若,其他时间是隐说般若。也就是说,佛陀49年说法,无论显说还是隐说,都是在说般若。隐说就是这里所说的“隐密宣说间接引入真实义”。不是直接开显,而是通过一种接引让大家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的间接引过来。因为有这个必要,所以说诸法是存在的,是真实有的,缘起是无欺存在。假如我们还没有寂灭缘起,还没有寂灭这一切显现,这个时候我们的能取和所取的现行都完全存在,还没有消于法界。也就是说能所二取的这些显现法还在我们的境界当中,还没有寂灭,这个时候只要你有显现就要去面对显现。如果你不在乎这些显现而去乱造因果,或者谤“无显现”,这样子的话,就会造豁达空,遭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永嘉大师证道歌》“豁达空”:世界上有一种人,不相信真理,也不相信因果,所以他的论调是说一切都是空的,人死就如灯灭,甚么也没有了,他把一切都归空,所以叫豁达空。)

  为了让我们在缘起性的取舍上面不吃亏,我们应该遵从于缘起的善恶苦乐而去进行取舍,这样自然会得到利益。因为对有情来说,显现是相续不断的。相续不断的就是无法断灭的,一个接一个,一连串的显现,是一个无法断灭的相续的显现。

  能作利益和损害:也就是说它是有利有害的,而不是无利无害的。既然有利有害就有苦乐的作用。能作利益和损害就有这种利害的作用,或者苦乐的这种作用。因此有必要宣说有显现存在。假如这个时候我们完全不在乎缘起,而我们又没有安住空性,没有寂灭显现,然后又去滥造因果,去违背显现的缘起,这样,我们众生就会招致损害。获得的不是利益而是损害。而且这个损害又是一个相续不断的损害,那么何必让众生去受这样大的苦呢?正因为如此,有些教言里讲到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勿起无见如芥子。假如不善巧学空性——觉得空空空,什么都不承认,因果也不承认了,但你自己又没有寂灭显现,二取还存在,这个时候你不尊重因果,就会把自己毁坏了。所以宁愿起一种很大的执著,如须弥山一样的执著,千万不要起一个象芥子许这样小的无见。这样子来毁谤因果,就会让我们众生的安乐前程被毁坏。

  有这个必要维护众生的缘故再给我们讲说有这些显现。要让我们尊重自己的目前的显现,让众生善加取舍。这是不得已的,是由于乃至能取所取的现行未消于法界之间我们要做的事情。这是为了现行法,或者为了二取的境界负责所做的一个角度。但是我们讲的这个境界并非是究竟的真实。

  一、 以胜义正理有害。

  这就是为什么不是究竟的真实。

  以胜义理论观察,所谓的一体、异体、生灭、四边等无法成立。

  假如用胜义理论观察,它的这种一体啊,多体啊,生啊灭啊,还有“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边都无法成立。正因为用正理一去观察它有妨害的缘故,所以它不是究竟了义的。我们说为缘起负责,取舍因果,取舍缘起,这是站在不了义的角度。站在不了义的角度不是说它无利无害,而假如站在入定的立场去看的时候,就是一种本不存在的。但是你要是站在出定或是站在有情众生的这种境界当中来看,它就是一种无欺的存在。虽然是无欺存在,但是我们站的立场是一种不了义的立场。了义的立场是菩萨入定的立场,菩萨入定的立场通过胜义理论可以进行抉择。一去抉择的话,所谓的一、多、生、灭四边都完全没有办法成立,完全打破了。所以,它就不是一个真正了义的。这三个条件一观察,哦,它于胜义正理有妨害的,所以是不了义的。

  那么什么是属于他方承许,非自方承许呢?如根敦群佩所说:“佛在菩提树下闭目静坐七日,这是佛本人无承许的观点,转*轮、说四谛法、引导众生开悟解脱,则是以慈悲为原则的他方承许。”

  佛陀证悟的境界是什么呢?“无有一法可得”。如果有一法可得,燃灯佛则不予我授记。佛在菩提树下闭目静坐,这是佛陀什么都不承许的自方承许。也就是说,佛陀本人展现他自己证悟的境界就象维摩诘居士一样漠然无视,无言无说,无所表示,无所言说,这个时候才是他“一法无许”这种不承许的观点。这正是他最真实的。对于佛陀出现在人间,转了三次*轮宣说四谛法,引导一切众生开悟成就,这都是慈悲为怀啊。站在众生的世间的立场给我们显现这些,佛陀是一个如如的境界,乘如实之道而来,如如的境界当中是离相的、不是有现相的,所以佛陀对我们来显现这一切是佛陀的大悲。而从这种大悲的侧面我们就看到是为了众生而显现这些的。不是为了佛陀,不是站在佛陀本身的立场,而是为我们出现这些的。所以这一切都是不了义的显现。

  《金刚经》当中佛陀就讲了:若谓如来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佛陀说法49年,实际上呢,我们站在真实的立场看,佛陀没有说过任何的法,因为佛陀的这种显现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了义的什么是不了义的,要清楚是站在后得位的立场还是站在根本慧定的立场,是站在世间根识的现量立场吗,还是站在无分别智慧根本慧定的正量的立场。而前面八个教证就是站在世间根识的立场来给我们宣说的,所以它不是了义的。因为有正理的妨害,有意趣,有必要的缘故。

  

  

《中观总义 第九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