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九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下▪P7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一个教言,是不需要打破显现。

  (今天我们先不读下面的教证,我们直接看对前面八个教证的破斥,我们这堂课先把前面八个教证破斥完了,然后再接着学后面的9-12的破斥。)

  首先我们看对前八个教证的破斥

  所谓的世间,并不是指尚未进入宗派的平凡世间人,而是特指无患根识。

  前面我们讲到世间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他们的,这不是说只要是世间人怎么说就怎么听他的。而是要听从的是无患根识,也就是说根识没有出问题的,没有病患的。就象有些不承认三世因果,这是第六意识出了问题的。所以不是听所有的世间人,如果世间人不承认前后世,我也跟着他不承认前后世。这样子还得了?我们学《入中论》最后学得这样子,那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听的世间是要无患根识的世间。假如第六意识受到这种外道的见解,受到这种断灭见的,那是第六意识的意根已经损坏了的。所以前五根没有坏,再加上第六的意根没有坏的。这才是我们所说的世间。

  如《入中论》云:“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

  所有没有过患的这些根识,它们所取的就是世间之所知。同时在《入中论》的后面说“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解义慧剑》第六课,法本《般若妙瓶》P74第二段:“正因为世间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情况,我们才从不欺惑与欺惑的角度安立了量与非量。《入中论》云:“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没有任何过患的六根所看见的法,就是世间的所知,这样的所知法唯有观待世间根识才能安立为真实世俗,而了知这样的所知法的识,无疑就成了世间的真实量。如果六根都有过患,那无疑就会观待世间而将其所了知的法安立为颠倒世俗;而缘取这种所知义的识,自然也就成了非量。)(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

  newsid=9088电子版:“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有世间立为实,余及世间立为倒。”)这种无患六根所取的,唯一是在世间无患根识作为立场的时候安立它为真实,其他的就象受到外道的断灭见啊,还有我们眼睛已经出问题的这些所见,在世间的立场上面把它看成是“倒世俗”。这就叫做“倒世俗”和“正世俗”。正世俗是在世俗谛当中承认它是真世俗。不是在胜义谛当中还承认它叫做真实的真理。所以它的这种真实是名言的真实,不是胜义的真实。

  如上所说,上述八个教证都是后得位分开二谛,仅仅以世间无患根识,作为正量而安立世间名言时所宣说的。

  上面所说的八个教证都是后得位,也就是入定的后得——出定位,后得位就是出定位。在入定之后出定所显发出来的,也就是菩萨入定之后出定时看到的一切显现是如梦如幻的显现。

  这个时候就会看到:一切万法是显现的。虽然有显现又,但因为自己入定的时候没见到这些,见到显现的同时知道是没有这些的,就是“显而空”。虽然知道没有这些,但是,自己的根识又明明朗朗地显现这一切,这就叫做无而现——无自性的显现。这仅仅是以世间无患根识,世间无患根识是凡圣共同的,也就是说,圣者和凡夫人共同来看到的这些共同显现法。

  以这些没有病患的根识做为正量,(作为)观察的标准。“量”的意思在因明里面叫做“无欺识”。无有欺惑的量,正量就是说没有欺骗的,没有颠倒的这些心识状态。现在就是以这种无患的根识作为观察的标准。以它做为正量来安立世间名言的时候宣说的。所以八个教证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前面都讲过,作为一个智者,你在说话听话的时候,你自己讲的话你要知道你的立场,听话的时候你要知道别人的立场。你把立场听清楚,了解清楚以后,所听的意义才不会出错误。否则别人的立场、你自己的立场你都把它给搞错乱了。最后你所听出来的结果、你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所以首先把立场搞清楚。这八个教证都是在出定位的角度这个立场来安立的。

  《入中论》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

  果故的“果”是“为果的缘故”。为了什么果呢?为的是证悟一切智智的果。也就是说为了证得一切智的佛果的缘故。“果故”代表有必要。有什么必要呢?有一个“让一切众生证悟一切智智的佛果”的必要。所以果故的意思换一句话叫做“有必要的缘故”。

  “此等虽非有”是说:虽然这一切没有,但是有这个必要我还是依靠这个世间而说为有。有依这个世间的无患根识说有我就跟着说有,这样子才能够接引他们入到这个佛法里面来。反而,假如我不跟着这个世间说有这些的话,他们就无法接受。就象“空拳诳小孩子”,你要让他过来,就要说“我这个手里面有钱,你快过来啊,我给你钱”。如果你不说手里面有钱的话,他不过来啊。假如你没有说这些显现有的话,世间人他不听你的。他说:你真的是脑筋出问题了吗?我明明看到明明听到,你还说没有。所以一开始他就无法接受。实际上假如我们要摄受众生的时候就要随顺众生,就要让众生能够理解。如果不能让众生理解,而让众生害怕,让众生恐惧了以后,他就不想来接触啊。不想来接触的时候,就不是法器了。让他成为法器的缘故要随顺他说。说他能接受的,说他能听懂的。这样子才有意义。

  又有教典云:“我说我我所,必要如是说,如是蕴界处,必要如是说。”

  这个“我”指的就是圣者佛陀。佛陀他说过了“我”和“我所”,佛陀讲过了我过去怎么样,我现在怎么样,我证悟的时候怎么样,他都讲了我。还有我的法衣,我的衣钵这些怎么样,都说了我和我所。但这都是有必要而说的。而不是说佛陀他真正来说的。

  就象《金刚经》当中说,佛陀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跟着大众去托钵乞食最后回来的时候,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时候,须菩提尊者就说:“稀有世尊啊” ,为什么说稀有世尊呢?在有些解释里面就讲到,佛陀本来就没有这一切的执著,但同时好像和大家一起受用这一切,实际上佛陀的境界当中,一切万法本空,但是佛陀又和我们在一起,平常如实地很平常的样子。也就是很平常的境界当中实际上蕴含着本来无有的空性境界。而佛陀就是这样子很平常地示现。所以其实佛陀给我们示现这些他也是有必要而示现的,佛陀给我们宣说“我怎么样了,我怎么样了”,也是有必要而说怎么样。有必要的原因就是看他不是说完全是直接张显,只是有一个密意在里面。有一个维护众生的因缘在里面。

  “如是蕴界处”:五蕴啊,十八界啊,十二处啊,都是有必要而说,不是佛陀只要是说没有这个度化众生的必要,让他说真话,他绝对不说这些的。你要让佛陀说真话的话,佛陀都说我无有一法可说。所以49年没有一个字,没宣说一个字,因为无法可说。既然无法可说,哪有我和我所的法,哪有蕴界处的法呢?所以看出佛陀是无法可说的。那么说法者无法可说,那不要说这些世俗谛了,连胜义谛也无法可说。所以一法都不存在。这样子,就看到既然无法可说又说了我和我所,又说了蕴界处,那就看到这是有必要这样子说的。这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的必要。

  就象在《东山住部随顺颂》里面说到,若世间导师不顺世间转,佛即佛法性谁也不能知。也就是说佛陀是世间的导师,他作为一个导师,他是要引导世间人的。假如在引导世间人的时候不随顺世间人而转,世间人就无法了知佛和佛的这些法性,谁也无法了知诸法的本性。就象我们要去和一个人交流,首先要随顺他,你不随顺一个人,你想和他交流好是不可能的。

  就象我们去买菜的时候,卖菜的这个人遇到一个蛮横不讲理的人。这个蛮横不讲理的人就说,你在卖菜的时候绝对要给我称最好的菜,而且我只给你多少钱,你绝对要卖给我。卖菜的人就说。哦是啊,好啊,我就是要这样给你卖菜。这样说就让对方听起来好像为他说话,也就没什么纠纷。他不仅把菜卖出去了,而且还卖了最好的价钱。实际上就是随他说而已,让他听起来好听,顺耳,听起来舒服,心里面舒服。所以这一种卖菜的人才能够卖得下去。假如一个买菜的人来说这些非理的时候,你说“凭什么?我就是怎么怎么……”,很在乎自己而不管别人、不随顺他,这样子你就卖不出去菜。卖菜是这样,你卖衣服,甚至你卖最豪华的轿车时你也要随顺,让别人听起来很舒服,要让别人能接受。

  所以,要给众生、要给世间人介绍佛法或者说诸法的法性这些的时候,你就要说他们听懂的,能接受的,一步一步地接引他。所以文殊菩萨他刚开始去度化外道时,外道原来是毁谤佛法的。文殊菩萨化现为外道和他们一起同吃同住,而且文殊菩萨比他们说起来还厉害,说佛法不行啊,怎么样怎么样,看起来在毁谤佛法,甚至比他们毁谤得还厉害。最后这些人就觉得,他好像是和我们站在一边,好像发现的问题比我们发现的还厉害。所以大家都信服他,都觉得他应该在我们当中能够起带头人的作用。所以就依止他,依止他以后,他再说:哦,他们那样子对不对呢?我们还是再观察一下。最后通过文殊菩萨的殊胜善巧智慧一观察:哦,佛法是真理啊,我们大家还是去学佛法吧。于是,很多的外道都跟着文殊菩萨来学佛法了。这就是文殊菩萨很善巧,他先用让一个众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最后让外道都能够转变。

  《中观四百论》当中讲到:“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随顺众生他们所欢喜的,先要去观察他们欢喜什么你就去说什么。你要随顺他而欢喜地去说,让他生起欢喜…

《中观总义 第九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