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是哪方面不真實呢?就是對叁輪的分別。叁輪是什麼呢?施者、受者、施。這是從布施的行爲說的。就象我自己拿著十塊錢去布施一個乞丐,我自己稱作是施者,乞丐是受者,我去布施他的這個行爲成爲布施。這就是代表了叁個側面,這叁個側面就叫做叁輪。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就有我在布施,有別人在獲得;我今天做了一件布施的事情。實際上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沒有這樣的事情。這是我們的分別執著。這種分別執著是什麼呢?就是一種虛妄分別心,叫作所知障的虛妄分別心。就是這種虛妄分別心,讓我們不能像佛陀那樣全知,全然了達一切的。
六度違品,也就是說我們在行六度的過程當中違品。布施的違品就是悭貪、持戒的違品是貪欲、安忍的違品是嗔恚、精進的違品是懈怠、禅定的違品是散亂。這些虛妄分別心就叫做煩惱障。依靠悭貪就讓我們無法去布施。一個人悭貪貪得不得了,無法拿出去,拿一點錢就像割自己的肉一樣,他一點都拿不出去,所以他就無法布施,他沒有辦法歡喜去布施。這就是煩惱障。煩煩惱惱,障礙了我們的六度能夠清清淨淨。
(二)、二障的作用
二障障礙道和果。
道是什麼道呢?就是大乘的見道和修道。果是什麼呢?就是解脫和一切智智的果。而中觀主要所面對的是大乘,面對的是一切智智的果。二障,是我們大乘的修行人都要斷除的。所知障和煩惱障都需要斷除,障礙我們大乘的一切見道和修道,障礙我們大乘一切知知的佛果。
障道即是:以煩惱障障礙清淨波羅蜜多,比如相續中有嗔恚雜染,則障礙安忍度,令其不得清淨;以所知障障礙圓滿波羅蜜多,即行持波羅蜜多時,有叁輪的虛妄分別,將導致波羅蜜多不能究竟圓滿。
煩惱障。一個煩煩惱惱的人,他怎麼能夠是清淨的菩薩呢?菩薩是清淨的六度修行,所以菩薩是沒有煩惱的。你千萬不要以爲,哎呀,這個菩薩煩煩惱惱的,他在修六度修得很清靜啊。哪可能啊?煩煩惱惱的人,他的不幹淨就是煩惱。只要有了煩惱,就把這個修行弄得不幹淨了。我們以煩惱去修行,就是在做一個不幹淨的修行。所以要把它全部幹幹淨淨,沒有煩惱地,歡歡喜喜地,清清靜靜地去修行菩薩行,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清淨。
相續當中,假如你嗔恚得不得了,說我要安忍:“好的,我安忍!安忍!我咬牙切齒地安忍,等哪一天我忍無可忍的時候,再來報複它,我再來收拾它。現在我先忍!”這是不是真正的、清淨的安忍呢?這不叫做安忍!你內心哪兒安下來了?沒有心安。真正的安忍就是別人在得罪你的時候,你笑得非常甜蜜!天哪,很享受,很樂意,很舒服,再來一點按摩吧!就是這樣很舒服、很悅意的狀態。根本沒有任何我先把它忍下來。你一旦忍不住時,就爆發了,說你以前什麼時候得罪了我一次,再後來你又得罪了我一次,後來你又得罪了我一次。叁次、十次你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你每一次都沒有忍,每一次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你哪一次忍過呢?這就是有嗔恚的煩惱,還沒有完全解決。如果說真正解決了,你就不會算總賬了。爲什麼算總賬呢?依靠你這個嗔恚的煩惱,到我們算總賬的時候,就沒有安忍。也就是相續當中嗔恚的雜染還在障礙我們,無法像菩薩那樣:真正別人得罪我們的時候,心裏就像虛空一樣,一點都沒有受到傷害。第一次傷害我們,沒有積累;第二次傷害我們,也沒有積累;無數次傷害我們,我們心裏一點都沒有留存。這樣才叫做菩薩的安忍。所以,安忍是需要這樣來清淨的。如果沒有這樣安忍,就沒有清淨我們的六度的修行。
“以所知障障礙圓滿波羅蜜多,即行持六度的過程當中,有叁輪的虛妄分別。”也就是說行持六度的時候,還覺得有一個我去行持六度;有一個我,我自己去布施,我是一個布施者;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乞丐,在等著我去實實在在的布施;最後,我終于偉大地做了一次布施。這樣的施者在回到家裏面以後,回到自己的寮房以後,美滋滋的,天哪,今天我還像一個菩薩。你真的覺得自己美滋滋的感覺去做了一次修行,那麼,你就有很實有的執著,這就障礙了你的修行不得自在,不是一個出世間的修法,還叫做世間法,叫做世間的波羅蜜密多,不叫出世間的波羅蜜多。要成爲真正的出世間的波羅蜜多,必須要遠離一切叁輪的執著,度化一切衆生,而實無衆生可度。真正要遠離這種實執心,才能夠入到出世間的波羅蜜多,讓我們的波羅蜜多達到究竟圓滿。
前面是障礙我們的修道。下面就是障礙我們的果位。
從障果來說,煩惱障主要障礙解脫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礙一切智智。
這是從主要上面來說的,煩惱障當然障礙我們成佛了。你有煩惱障,居然你能成佛,那才怪了呢。所以,有煩惱障絕對也是阻礙成佛的。只不過是從主要的側面來說障礙解脫。所知障也是會障礙我們得到解脫的。你想,我們發起一個無明,無明妄執,認爲有實實在在的我。一天就想到我有,我需要快樂,我需要享受。這就需要依靠我們的無明心。這些無明,有些側面是所知障,並不是這個煩惱障。所以,只是從主要的角度來說的。
如《小乘俱舍論》雲:“主要障礙獲得暫時解脫的同類惡心,皆爲煩惱障。”《大乘俱舍論》雲:“障礙獲得一切智智究竟解脫的同類執著習氣,皆爲所知障。”對于這個論點不知道是不是打字打錯了。因爲在這當中有一個暫時解脫。暫時解脫是站在大乘的角度去看小乘:小乘阿羅漢的境界是暫時解脫,佛果才是究竟的解脫,一切智智才是究竟解脫。而說小乘暫時解脫的時候,小乘的修行人絕對不會說我們阿羅漢是暫時的解脫。不然,阿羅漢就會去學佛,就去做大乘的修行了。所以阿羅漢是不承認的,或者說其他的小乘行者是不承認的。所以,這個《小乘俱舍論》應該是《大乘俱舍論》?也許是“小”字打錯了,應該是“大”字,因爲前面和後面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小乘認爲他們的解脫就是究竟的解脫。正因爲如此,在《法華經》當中,佛陀說他們還沒有達到究竟解脫的時候,迦葉尊者就說我們聲聞人應當嚎啕大哭,聲震叁千大千世界。我們以前都認爲錯了,我們以爲我們已經達到了究竟的這個境界,實際上遠遠不夠。後來他們才回小向大的。所以,按照小乘行者他們是不會承認他們是暫時獲得解脫的。按照大乘來說,這是執守化城。化城是中間路段上面給他暫時休息的地方。所以叫做暫時解脫。如果最後要入到堡所了,才是說我們已經到目的地了。這是究竟的解脫,就是大寂滅場的佛的一切智智的解脫,到佛才是究竟解脫。
(叁)二障的數量決定
決定只有二障,不需要叁障了。所以,願消叁障諸煩惱,那個“叁障”還是二障,只不過是開合不同而已,可以把他們歸攝在這二障當中。
《辨中邊論》雲:“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即斷言二障已攝盡一切障礙,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該論的注釋中說:“其合理者,實際所求,除了解脫和一切種智之外再無第叁種果,從主要對彼二障礙的角度,安立煩惱障和所知障;其次,二障的起因是人我執和法我執,二我執的能治是證二無我,因爲所證二無我之個,更無勝義所證的緣故,二障數量決定,遮止多少之邊。”
這裏給我們分析,只是有二障。除了這二障外,再不需要破其他的障礙。爲什麼呢?因爲很合理。實際上,我們所要尋求的就是要獲得解脫和成爲一切種智佛果的這兩種果。也就是小乘的果和大乘的果,只有這兩種果。除了這兩種果之外再沒有其他別的第叁種果了。我們說一切佛法講了最圓滿的法,一切最圓滿的果最終只有這兩種果;而且最終還只是一種果,就是佛果!佛果是最圓滿的果。所以,佛陀得到了佛果,他的法已經達到了圓滿。這裏又提到,既然果就只有這兩種果,那麼,我們所要對治的相對應的障礙,從“彼二障礙的角度,安立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是障礙解脫果,所知障是障礙一切智智的果。
“其次,二障的起因”:煩惱障和所知障的起源于什麼呢?起源于人我執而産生的煩惱障;起源于法我執而産生的所知障。這二我執怎麼來對治呢?就是通過二無我,也就是說通過人無我去對治人我執、通過法無我去對治法我執。因爲所證二無我之外更無勝義所證的緣(之)故。二障數量決定,除了人無我和法無我之外,還有什麼勝義的修法呢,還有什麼樣的空性可以去證呢?再沒有了!所以說,數量決定就只有二障。遮止多少之邊,也就是說遮止多的邊和少的邊,遮止只有一種障礙,也遮止有叁種障礙,比二多和比二少都會遮止掉。
果仁巴大師在《入中論釋-遣除邪見論》中,認定一切虛妄迷亂爲道所破,義無不同,因爲上述二障的本體——悭等及叁輪虛妄分別中,實際已含攝了一切虛妄分別。《四百論》雲: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薩伽派的果仁巴大師在他的《入中論釋-遣除邪見論》中說:認定一切虛妄迷亂爲道所破,就是前面所說的虛妄分別心。爲什麼說是迷亂呢,就是無而現。本來無一物,卻認爲有此有彼——這就是迷亂。然後,說這是道所破。虛妄分別心,這些從內心當中的虛妄境界,需要修道去打破,這就是道所破。
“義無不同,”就是說和我們自宗所說的是一樣的。因爲上述二障的本體——悭等及叁輪分別心當中,已經完全含攝了一切虛妄分別心。
《中觀四百論》雲:“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此論是聖天菩薩所造。他是龍樹菩薩的嫡傳弟子。他說虛妄分別束縛了我們,而證悟了空性的見地就能夠斷除虛幻分別、能夠把束縛解脫。就是這樣讓我們得到解脫的。一切的束縛就是虛妄分別,打破了一切虛妄分別。在漢地我們經常說:唉呀,這都是分別念。最終就是要把分別念打破。有些分別念是惡心的分別念,有些是實執的分別念,執著這樣、執著那樣,都是要把分別念打破。一切分別念打破以後,就能夠取辦佛果,得解脫。
二、道所破攝爲二執
《楞伽經》說:“以我執引生的煩惱心,爲煩惱障;以叁輪法執引生的分別心及習氣,爲所知障。”
這裏直接給我們講到什麼是煩惱障。就是以我執引生的煩惱心。爲什麼起煩惱呢?就是因爲我執。如果沒有我,怎麼會有煩惱呢?就是因爲有我才會有煩惱。而實際上有沒有一個我呢?真實來說沒有一個我存在。我們正是虛妄地認爲有我以後,就受苦了。我們一認爲有我以後,就一天到晚地起煩惱、起貪嗔癡慢疑。就象我們昨天所說的:貪嗔癡慢疑,脹滿一大肚皮。爲什麼會脹滿一大肚皮呢?就是因爲有我。如果沒有我,怎麼會脹滿大一肚皮呢?依靠我執引起了煩惱心,這就是煩惱障。
“以叁輪法執引生的分別心及習氣,爲所知障。”
分別心還有習氣,這兩個側面都是所知障。對于萬法的執著,這些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認爲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在顯現什麼、看到了什麼。這些都是法執和分別習氣。
二我執是二障之因,若能斷除,二障自然消滅。
就象我們前面所說,沒有我執怎麼會起煩惱呢?沒有我,爲誰去擔憂,爲誰去害怕呢,爲誰去歡喜呢?我們爲什麼哭哭鬧鬧、爲什麼歡歡喜喜?不管我們是哭,還是笑,都是煩惱。哭是煩惱的哭,笑也是煩惱的笑。爲什麼會起煩惱呢,這些就是源自于我。沒有我,誰還會去做這些無聊的事情呢?如果能夠把人我執斷除就能夠把煩惱障斷除。如果能夠把法執斷除,就會把這個所知障斷除。
因此,道所破更直接認定爲人我執和法我執。修習顯密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唯一是破除人法二執。
我們修行的目的、最終的結果就是要打破一切執著,打破對于人的執著、對于法的執著。一切人的執著、一切法的執著完全打破了,我們修行的目的就達到了。不管你是修密宗也好,修顯宗的也好,最終就是要打破這兩種執著。一旦這兩種執著打破以後,你再無法可修了。沒有一個法需要修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說已經圓滿完成了(修行)。
問:二我執如何生起呢?
答:以無明把所境人、法妄計爲人我和法我並耽著不舍,由此産生深重的人法二執。
二我執是怎麼生起的呢?直接來說,就是由無明生起。無明把所境——也就是我們面前所看到的人啊、法啊,把它執著爲有人的自性,有法的自性,實實在在的人,實實在在的法,這樣一妄計以後就耽著放不掉,抓住就不放:絕對是實實在在的人,絕對是實實在在的法。心就攀緣上去,攀緣上去後就放不下來。這樣實實在在的執著就産生了深重的人法二執。所以最終要打破人法二執。怎麼打破呢?根源上就是要破除無明。
《中觀總義 第六課 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中觀釋詞 中觀所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