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六课 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中观释词 中观所破▪P6

  ..续本文上一页

  那么,是哪方面不真实呢?就是对三轮的分别。三轮是什么呢?施者、受者、施。这是从布施的行为说的。就象我自己拿着十块钱去布施一个乞丐,我自己称作是施者,乞丐是受者,我去布施他的这个行为成为布施。这就是代表了三个侧面,这三个侧面就叫做三轮。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就有我在布施,有别人在获得;我今天做了一件布施的事情。实际上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分别执著。这种分别执著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心,叫作所知障的虚妄分别心。就是这种虚妄分别心,让我们不能像佛陀那样全知,全然了达一切的。

  六度违品,也就是说我们在行六度的过程当中违品。布施的违品就是悭贪、持戒的违品是贪欲、安忍的违品是嗔恚、精进的违品是懈怠、禅定的违品是散乱。这些虚妄分别心就叫做烦恼障。依靠悭贪就让我们无法去布施。一个人悭贪贪得不得了,无法拿出去,拿一点钱就像割自己的肉一样,他一点都拿不出去,所以他就无法布施,他没有办法欢喜去布施。这就是烦恼障。烦烦恼恼,障碍了我们的六度能够清清净净。

  (二)、二障的作用

  二障障碍道和果。

  道是什么道呢?就是大乘的见道和修道。果是什么呢?就是解脱和一切智智的果。而中观主要所面对的是大乘,面对的是一切智智的果。二障,是我们大乘的修行人都要断除的。所知障和烦恼障都需要断除,障碍我们大乘的一切见道和修道,障碍我们大乘一切知知的佛果。

  障道即是: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比如相续中有嗔恚杂染,则障碍安忍度,令其不得清净;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即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的虚妄分别,将导致波罗蜜多不能究竟圆满。

  烦恼障。一个烦烦恼恼的人,他怎么能够是清净的菩萨呢?菩萨是清净的六度修行,所以菩萨是没有烦恼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哎呀,这个菩萨烦烦恼恼的,他在修六度修得很清静啊。哪可能啊?烦烦恼恼的人,他的不干净就是烦恼。只要有了烦恼,就把这个修行弄得不干净了。我们以烦恼去修行,就是在做一个不干净的修行。所以要把它全部干干净净,没有烦恼地,欢欢喜喜地,清清静静地去修行菩萨行,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清净。

  相续当中,假如你嗔恚得不得了,说我要安忍:“好的,我安忍!安忍!我咬牙切齿地安忍,等哪一天我忍无可忍的时候,再来报复它,我再来收拾它。现在我先忍!”这是不是真正的、清净的安忍呢?这不叫做安忍!你内心哪儿安下来了?没有心安。真正的安忍就是别人在得罪你的时候,你笑得非常甜蜜!天哪,很享受,很乐意,很舒服,再来一点按摩吧!就是这样很舒服、很悦意的状态。根本没有任何我先把它忍下来。你一旦忍不住时,就爆发了,说你以前什么时候得罪了我一次,再后来你又得罪了我一次,后来你又得罪了我一次。三次、十次你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你每一次都没有忍,每一次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你哪一次忍过呢?这就是有嗔恚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说真正解决了,你就不会算总账了。为什么算总账呢?依靠你这个嗔恚的烦恼,到我们算总账的时候,就没有安忍。也就是相续当中嗔恚的杂染还在障碍我们,无法像菩萨那样:真正别人得罪我们的时候,心里就像虚空一样,一点都没有受到伤害。第一次伤害我们,没有积累;第二次伤害我们,也没有积累;无数次伤害我们,我们心里一点都没有留存。这样才叫做菩萨的安忍。所以,安忍是需要这样来清净的。如果没有这样安忍,就没有清净我们的六度的修行。

  “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即行持六度的过程当中,有三轮的虚妄分别。”也就是说行持六度的时候,还觉得有一个我去行持六度;有一个我,我自己去布施,我是一个布施者;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乞丐,在等着我去实实在在的布施;最后,我终于伟大地做了一次布施。这样的施者在回到家里面以后,回到自己的寮房以后,美滋滋的,天哪,今天我还像一个菩萨。你真的觉得自己美滋滋的感觉去做了一次修行,那么,你就有很实有的执著,这就障碍了你的修行不得自在,不是一个出世间的修法,还叫做世间法,叫做世间的波罗蜜密多,不叫出世间的波罗蜜多。要成为真正的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必须要远离一切三轮的执著,度化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真正要远离这种实执心,才能够入到出世间的波罗蜜多,让我们的波罗蜜多达到究竟圆满。

  前面是障碍我们的修道。下面就是障碍我们的果位。

  从障果来说,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智智。

  这是从主要上面来说的,烦恼障当然障碍我们成佛了。你有烦恼障,居然你能成佛,那才怪了呢。所以,有烦恼障绝对也是阻碍成佛的。只不过是从主要的侧面来说障碍解脱。所知障也是会障碍我们得到解脱的。你想,我们发起一个无明,无明妄执,认为有实实在在的我。一天就想到我有,我需要快乐,我需要享受。这就需要依靠我们的无明心。这些无明,有些侧面是所知障,并不是这个烦恼障。所以,只是从主要的角度来说的。

  如《小乘俱舍论》云:主要障碍获得暂时解脱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障碍获得一切智智究竟解脱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对于这个论点不知道是不是打字打错了。因为在这当中有一个暂时解脱。暂时解脱是站在大乘的角度去看小乘:小乘阿罗汉的境界是暂时解脱,佛果才是究竟的解脱,一切智智才是究竟解脱。而说小乘暂时解脱的时候,小乘的修行人绝对不会说我们阿罗汉是暂时的解脱。不然,阿罗汉就会去学佛,就去做大乘的修行了。所以阿罗汉是不承认的,或者说其他的小乘行者是不承认的。所以,这个《小乘俱舍论》应该是《大乘俱舍论》?也许是“小”字打错了,应该是“大”字,因为前面和后面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小乘认为他们的解脱就是究竟的解脱。正因为如此,在《法华经》当中,佛陀说他们还没有达到究竟解脱的时候,迦叶尊者就说我们声闻人应当嚎啕大哭,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以前都认为错了,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了究竟的这个境界,实际上远远不够。后来他们才回小向大的。所以,按照小乘行者他们是不会承认他们是暂时获得解脱的。按照大乘来说,这是执守化城。化城是中间路段上面给他暂时休息的地方。所以叫做暂时解脱。如果最后要入到堡所了,才是说我们已经到目的地了。这是究竟的解脱,就是大寂灭场的佛的一切智智的解脱,到佛才是究竟解脱。

  (三)二障的数量决定

  决定只有二障,不需要三障了。所以,愿消三障诸烦恼,那个“三障”还是二障,只不过是开合不同而已,可以把他们归摄在这二障当中。

   《辨中边论》云:“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即断言二障已摄尽一切障碍,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该论的注释中说:“其合理者,实际所求,除了解脱和一切种智之外再无第三种果,从主要对彼二障碍的角度,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其次,二障的起因是人我执和法我执,二我执的能治是证二无我,因为所证二无我之个,更无胜义所证的缘故,二障数量决定,遮止多少之边。”

  这里给我们分析,只是有二障。除了这二障外,再不需要破其他的障碍。为什么呢?因为很合理。实际上,我们所要寻求的就是要获得解脱和成为一切种智佛果的这两种果。也就是小乘的果和大乘的果,只有这两种果。除了这两种果之外再没有其他别的第三种果了。我们说一切佛法讲了最圆满的法,一切最圆满的果最终只有这两种果;而且最终还只是一种果,就是佛果!佛果是最圆满的果。所以,佛陀得到了佛果,他的法已经达到了圆满。这里又提到,既然果就只有这两种果,那么,我们所要对治的相对应的障碍,从“彼二障碍的角度,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是障碍解脱果,所知障是障碍一切智智的果。

   “其次,二障的起因”: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起源于什么呢?起源于人我执而产生的烦恼障;起源于法我执而产生的所知障。这二我执怎么来对治呢?就是通过二无我,也就是说通过人无我去对治人我执、通过法无我去对治法我执。因为所证二无我之外更无胜义所证的缘(之)故。二障数量决定,除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之外,还有什么胜义的修法呢,还有什么样的空性可以去证呢?再没有了!所以说,数量决定就只有二障。遮止多少之边,也就是说遮止多的边和少的边,遮止只有一种障碍,也遮止有三种障碍,比二多和比二少都会遮止掉。

  果仁巴大师在《入中论释-遣除邪见论》中,认定一切虚妄迷乱为道所破,义无不同,因为上述二障的本体——悭等及三轮虚妄分别中,实际已含摄了一切虚妄分别。《四百论》云: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

   萨伽派的果仁巴大师在他的《入中论释-遣除邪见论》中说:认定一切虚妄迷乱为道所破,就是前面所说的虚妄分别心。为什么说是迷乱呢,就是无而现。本来无一物,却认为有此有彼——这就是迷乱。然后,说这是道所破。虚妄分别心,这些从内心当中的虚妄境界,需要修道去打破,这就是道所破。

   “义无不同,”就是说和我们自宗所说的是一样的。因为上述二障的本体——悭等及三轮分别心当中,已经完全含摄了一切虚妄分别心。

  《中观四百论》云:“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此论是圣天菩萨所造。他是龙树菩萨的嫡传弟子。他说虚妄分别束缚了我们,而证悟了空性的见地就能够断除虚幻分别、能够把束缚解脱。就是这样让我们得到解脱的。一切的束缚就是虚妄分别,打破了一切虚妄分别。在汉地我们经常说:唉呀,这都是分别念。最终就是要把分别念打破。有些分别念是恶心的分别念,有些是实执的分别念,执著这样、执著那样,都是要把分别念打破。一切分别念打破以后,就能够取办佛果,得解脱。

  

  二、道所破摄为二执

   《楞伽经》说:“以我执引生的烦恼心,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引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这里直接给我们讲到什么是烦恼障。就是以我执引生的烦恼心。为什么起烦恼呢?就是因为我执。如果没有我,怎么会有烦恼呢?就是因为有我才会有烦恼。而实际上有没有一个我呢?真实来说没有一个我存在。我们正是虚妄地认为有我以后,就受苦了。我们一认为有我以后,就一天到晚地起烦恼、起贪嗔痴慢疑。就象我们昨天所说的:贪嗔痴慢疑,胀满一大肚皮。为什么会胀满一大肚皮呢?就是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怎么会胀满大一肚皮呢?依靠我执引起了烦恼心,这就是烦恼障。

  “以三轮法执引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分别心还有习气,这两个侧面都是所知障。对于万法的执著,这些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认为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显现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法执和分别习气。

   二我执是二障之因,若能断除,二障自然消灭。

  就象我们前面所说,没有我执怎么会起烦恼呢?没有我,为谁去担忧,为谁去害怕呢,为谁去欢喜呢?我们为什么哭哭闹闹、为什么欢欢喜喜?不管我们是哭,还是笑,都是烦恼。哭是烦恼的哭,笑也是烦恼的笑。为什么会起烦恼呢,这些就是源自于我。没有我,谁还会去做这些无聊的事情呢?如果能够把人我执断除就能够把烦恼障断除。如果能够把法执断除,就会把这个所知障断除。

   因此,道所破更直接认定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修习显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唯一是破除人法二执。

  我们修行的目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要打破一切执著,打破对于人的执著、对于法的执著。一切人的执著、一切法的执著完全打破了,我们修行的目的就达到了。不管你是修密宗也好,修显宗的也好,最终就是要打破这两种执著。一旦这两种执著打破以后,你再无法可修了。没有一个法需要修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说已经圆满完成了(修行)。

   问:二我执如何生起呢?

   答:以无明把所境人、法妄计为人我和法我并耽著不舍,由此产生深重的人法二执。

   二我执是怎么生起的呢?直接来说,就是由无明生起。无明把所境——也就是我们面前所看到的人啊、法啊,把它执著为有人的自性,有法的自性,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法,这样一妄计以后就耽著放不掉,抓住就不放:绝对是实实在在的人,绝对是实实在在的法。心就攀缘上去,攀缘上去后就放不下来。这样实实在在的执著就产生了深重的人法二执。所以最终要打破人法二执。怎么打破呢?根源上就是要破除无明。

  

  

《中观总义 第六课 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中观释词 中观所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