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叁課 中觀分類▪P5

  ..續本文上一頁是要讓我們認識到,其實法界首先是要一個真勝義的無住的法界,否則這個法界就是一個安住的法,安住的法會落入到因緣遷轉當中去,有爲生滅裏去,最後你怎麼不變呢?怎麼不動呢?這完全沒有辦法控製了。只能隨同于生滅而讓他自己入于遷變當中,所以不可以成爲一個永不變化的成佛的種性。你所認爲的金剛般的佛性,所認爲的大無爲法,怎麼可以産生呢?他只能是隨因緣而遷變,無法象金剛不可摧壞的不變。就像禅宗們講的:你能夠懂時,當然是頭頭是道,法法皆真;但是如果你不會呢,不懂呢,那這一些對你來說也是白說一場,也就是假如說我們站在見解上,不是從境界上面去說,只從見解上去看,假如你不懂這個空性,不懂法界的這種不住的這種抉擇,那你所認爲的這個如來藏你是懂不的。所謂的一真法界無法認識,那你就無法認識到大般涅槃的這種境界。所以一個通,另外一個就容易通,一個不能通達,兩個都無法通達。

  《他空承許獅吼論》說:“如果想抉擇他空中觀,首先應當怙主龍樹的論典,須要抉擇萬法無自性,倘若對此不了知,不能夠抉擇世俗是自體空、 勝義以他而空的妙理。因此,最初應當抉擇離戲各別自證之義。”

  這兩部論都叫做“獅吼論”,也就是獅子吼,在《大涅槃經》中講到,真正講如來藏的才是大獅子吼。大獅子吼一出現的時候,一切的群獸將都會驚慄,一切群獸都不敢再發出響聲了。獅子吼就是一種入到了智慧當中,最智慧的宣說。任何智者無法與他辯難。所以這種宣說是智慧當中的智王,

  這裏面是說,如果我們想抉擇他空中觀,首先我們要依靠怙主龍樹的論點,這裏所講的論典主要講的是“理聚論”,因爲怙主龍樹菩薩他對于密宗也有論典,對于他空也有論典(贊聚論)。依靠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寶蔓論》這些論典,我們需要抉擇“萬法無自性的空性”。後面就反過來說:“倘若對此不了知,就不能夠抉擇世俗是自體空”的,這兒講了“世俗自體空”,如果你再用二轉的空性去抉擇萬法當中有一個法不空,那你就沒辦法入到真實的叁轉的勝義。還是會落入到叁轉的世俗,而叁轉的世俗是自體空的,而你去抉擇一個自體不空的,這連叁轉的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叁轉是要把一切世俗的萬法都抉擇爲自體空。那麼,我們只要能夠見聞覺知,能夠分別判斷的都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切顯現法,都把他放在世俗的境界當中,然後:勝義以他而空,即世俗本空以後,那麼勝義就是一個離戲的一個法,世俗是包含了一切的戲論,最後這個勝義就是離戲能夠抉擇出來,如果說你的世俗不抉擇爲空性,也就無法介紹這個離戲的這個如來藏,所以如來藏是需要什麼呢,是要遠離戲論的,就像《楞嚴經》當中:七處征心八還辨見,爲什麼要把妄心打破呢?如果妄心不打破你還是入到戲論中去。起心動念的境界,不可能入到真心境界當中去。一旦入到妄心境界中就會去取相分別,會生滅。

  就像阿難尊者,當時佛陀給阿難尊者敲鍾,“當……”一下子,說:你聽到了嗎?阿難說聽到了,然後又敲一下鍾,“當……”,又問你聽到了嗎?阿難說又聽到了。問:你中間有沒有聽到呢?說:中間沒聽到。假如我們有一個執著的對境,這個執著的對境一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他變化了。有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也有聽不到這個聲音的時候,有靜的時候,有動的時候,跟著這種境界而遷轉了。實際上真正要把不遷轉不變動的真心能夠找出來的時候,佛陀就給阿難尊者講:你的聞性有沒有變呢?也就是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你有沒有知道還有這個變動的生存,還有這種安靜的境界?如果說你的這種聲音或者你的這種聽聞的本性只是聲音出現的時候才有,那麼聲音一旦沒有的時候你的聽聞的本性就沒有了。既然你的聽聞的本性沒有了,那我第二次再敲的時候,你就無法聽到了,因爲你中間聲音停了,聲音停了以後你已經沒有聽聞的本性了。沒有聽聞的本性,這時再敲鍾,你怎麼又有聽聞的本性了呢?其實就像眼睛,你可以說睜著眼睛也在看,閉著眼睛也在看,只不過說睜著眼睛你看到的是亮,閉著眼睛看到的是黑暗。所以都是有見的,這個就是見性,有這個見的本性,聞的本性,即耳根有聞性,眼根有見性,見聞覺知都有它能見的這種不變的本性。而不變的這個本性,假如說他執著于外在的顯現法了,就像耳根的聞性,只要一聽到一個聲音執著了,你就跟著這個聲音跑了,聲音停時你又跟著這種靜止跑了,當這種聲音再出現時,你又跟著這種動的聲音跑了,所以你受著外面而牽動,你的內在境界就是變動的。就是一種生滅的境界。

  所以這裏面說,如果我們對“萬法無自性”沒有抉擇好,那麼你就不會抉擇到世俗自體空、勝義以他而空了,就像這個世俗自體空就是,假如要顯發我們這種不變的聞性,就像“觀音耳根圓通”這個修法當中所抉擇的,最後會顯示一個十方圓明的一個大境界。而這種十方圓明的大境界是需要我們入流亡所的,首先第一步要去把這種“二取”的境界打破,而這種“二取”的境界要打破,你就是要對這一種捕捉外在的這一切捕捉心完全寂滅。怎麼寂滅呢?如果說是世俗的這些見聞覺知的對境不是自體本空,你的心就會攀緣他,就會受他的支配,一旦受他的支配,你就無法形成“大圓覺的十方圓明”了。聲音在左邊你只能聽到左邊,在右邊你就只能聽到右邊,然後有聲音時你能聽到,沒聲音時你就聽不到。然後我們的眼根也是這樣子。而且耳根聽聲音的時候不能看色法,耳根只能用來聽聲音不能用來看色法,這樣就對我們的境界形成了隔礙,無法形成一種圓通。要形成圓通必須最後能夠徹了無余的,所以佛陀的全知最終就是要把這個世俗的萬法的客塵一打破的時候,本來圓滿通徹無礙的,照了一切萬法,了了全知的覺性妙體,就能夠顯現出來。而這一點首先需要你認識到世俗自體本空的,你能夠放下世俗,客塵。然後就能顯發“勝義以他而空”,勝義也是能夠顯示離戲義的。象如來藏心泯滅了對外物的執著以後,叫什麼東西呢,我們能不能夠看到如來藏光明呢?你的眼根你看不到如來藏光明,只能把我們的見聞覺知的這種分別境界把他泯滅的時候,他才能夠出現,所以勝義他雖然本性不空,但是勝義的本體是離戲的,否則就不需要我們寂滅我們的取相分別。所以他的出現是離戲的出現。

  所以後面就說:因此,最初應當抉擇離戲各別自證之義。離戲很重要,各別自證也很重要。離戲就是要遠離一切戲論,而要遠離一切戲論通過什麼境界和他能夠相應呢。就是各別自證的智慧。各別也就是說“和他法不相混雜”。自就是“對于對境能夠無誤了知他的本體”,證就是“見”的意思。也就是說,對于諸法的本性能夠無誤的見到。而能見的智慧是什麼呢?不能夠和見聞覺知的這種眼識根識境界混雜,也就是超越我們的根識、分別。打破了見聞覺知的眼耳鼻舌的這種境界,超越了、寂滅了這種境界,才能出現的一種見,這種見到的時候,是一種離戲的所見,最初要把這種意義抉擇出來,否則,就還是會落入到世俗的客塵當中。無法顯示“勝義以他而空”。因爲勝義沒有顯示以他而空,而是顯示勝義還是戲論。既然是勝義還是戲論,那麼勝義本身是離戲的,你又把他說成是戲論的法了,所以他不是真實的勝義,就還是客塵。所以這是一個關鍵點。

  

《中觀總義 第叁課 中觀分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