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要让我们认识到,其实法界首先是要一个真胜义的无住的法界,否则这个法界就是一个安住的法,安住的法会落入到因缘迁转当中去,有为生灭里去,最后你怎么不变呢?怎么不动呢?这完全没有办法控制了。只能随同于生灭而让他自己入于迁变当中,所以不可以成为一个永不变化的成佛的种性。你所认为的金刚般的佛性,所认为的大无为法,怎么可以产生呢?他只能是随因缘而迁变,无法象金刚不可摧坏的不变。就像禅宗们讲的:你能够懂时,当然是头头是道,法法皆真;但是如果你不会呢,不懂呢,那这一些对你来说也是白说一场,也就是假如说我们站在见解上,不是从境界上面去说,只从见解上去看,假如你不懂这个空性,不懂法界的这种不住的这种抉择,那你所认为的这个如来藏你是懂不的。所谓的一真法界无法认识,那你就无法认识到大般涅槃的这种境界。所以一个通,另外一个就容易通,一个不能通达,两个都无法通达。
《他空承许狮吼论》说:“如果想抉择他空中观,首先应当依随怙主龙树的论典,须要抉择万法无自性,倘若对此不了知,则不能够抉择世俗是自体空、 胜义以他而空的妙理。因此,最初应当抉择离戏各别自证之义。”
这两部论都叫做“狮吼论”,也就是狮子吼,在《大涅槃经》中讲到,真正讲如来藏的才是大狮子吼。大狮子吼一出现的时候,一切的群兽将都会惊慄,一切群兽都不敢再发出响声了。狮子吼就是一种入到了智慧当中,最智慧的宣说。任何智者无法与他辩难。所以这种宣说是智慧当中的智王,
这里面是说,如果我们想抉择他空中观,首先我们要依靠怙主龙树的论点,这里所讲的论典主要讲的是“理聚论”,因为怙主龙树菩萨他对于密宗也有论典,对于他空也有论典(赞聚论)。依靠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宝蔓论》这些论典,我们需要抉择“万法无自性的空性”。后面就反过来说:“倘若对此不了知,就不能够抉择世俗是自体空”的,这儿讲了“世俗自体空”,如果你再用二转的空性去抉择万法当中有一个法不空,那你就没办法入到真实的三转的胜义。还是会落入到三转的世俗,而三转的世俗是自体空的,而你去抉择一个自体不空的,这连三转的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三转是要把一切世俗的万法都抉择为自体空。那么,我们只要能够见闻觉知,能够分别判断的都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切显现法,都把他放在世俗的境界当中,然后:胜义以他而空,即世俗本空以后,那么胜义就是一个离戏的一个法,世俗是包含了一切的戏论,最后这个胜义就是离戏能够抉择出来,如果说你的世俗不抉择为空性,也就无法介绍这个离戏的这个如来藏,所以如来藏是需要什么呢,是要远离戏论的,就像《楞严经》当中: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为什么要把妄心打破呢?如果妄心不打破你还是入到戏论中去。起心动念的境界,不可能入到真心境界当中去。一旦入到妄心境界中就会去取相分别,会生灭。
就像阿难尊者,当时佛陀给阿难尊者敲钟,“当……”一下子,说:你听到了吗?阿难说听到了,然后又敲一下钟,“当……”,又问你听到了吗?阿难说又听到了。问:你中间有没有听到呢?说:中间没听到。假如我们有一个执著的对境,这个执著的对境一变化,我们的心就跟着他变化了。有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也有听不到这个声音的时候,有静的时候,有动的时候,跟着这种境界而迁转了。实际上真正要把不迁转不变动的真心能够找出来的时候,佛陀就给阿难尊者讲:你的闻性有没有变呢?也就是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你有没有知道还有这个变动的生存,还有这种安静的境界?如果说你的这种声音或者你的这种听闻的本性只是声音出现的时候才有,那么声音一旦没有的时候你的听闻的本性就没有了。既然你的听闻的本性没有了,那我第二次再敲的时候,你就无法听到了,因为你中间声音停了,声音停了以后你已经没有听闻的本性了。没有听闻的本性,这时再敲钟,你怎么又有听闻的本性了呢?其实就像眼睛,你可以说睁着眼睛也在看,闭着眼睛也在看,只不过说睁着眼睛你看到的是亮,闭着眼睛看到的是黑暗。所以都是有见的,这个就是见性,有这个见的本性,闻的本性,即耳根有闻性,眼根有见性,见闻觉知都有它能见的这种不变的本性。而不变的这个本性,假如说他执著于外在的显现法了,就像耳根的闻性,只要一听到一个声音执著了,你就跟着这个声音跑了,声音停时你又跟着这种静止跑了,当这种声音再出现时,你又跟着这种动的声音跑了,所以你受着外面而牵动,你的内在境界就是变动的。就是一种生灭的境界。
所以这里面说,如果我们对“万法无自性”没有抉择好,那么你就不会抉择到世俗自体空、胜义以他而空了,就像这个世俗自体空就是,假如要显发我们这种不变的闻性,就像“观音耳根圆通”这个修法当中所抉择的,最后会显示一个十方圆明的一个大境界。而这种十方圆明的大境界是需要我们入流亡所的,首先第一步要去把这种“二取”的境界打破,而这种“二取”的境界要打破,你就是要对这一种捕捉外在的这一切捕捉心完全寂灭。怎么寂灭呢?如果说是世俗的这些见闻觉知的对境不是自体本空,你的心就会攀缘他,就会受他的支配,一旦受他的支配,你就无法形成“大圆觉的十方圆明”了。声音在左边你只能听到左边,在右边你就只能听到右边,然后有声音时你能听到,没声音时你就听不到。然后我们的眼根也是这样子。而且耳根听声音的时候不能看色法,耳根只能用来听声音不能用来看色法,这样就对我们的境界形成了隔碍,无法形成一种圆通。要形成圆通必须最后能够彻了无余的,所以佛陀的全知最终就是要把这个世俗的万法的客尘一打破的时候,本来圆满通彻无碍的,照了一切万法,了了全知的觉性妙体,就能够显现出来。而这一点首先需要你认识到世俗自体本空的,你能够放下世俗,客尘。然后就能显发“胜义以他而空”,胜义也是能够显示离戏义的。象如来藏心泯灭了对外物的执著以后,叫什么东西呢,我们能不能够看到如来藏光明呢?你的眼根你看不到如来藏光明,只能把我们的见闻觉知的这种分别境界把他泯灭的时候,他才能够出现,所以胜义他虽然本性不空,但是胜义的本体是离戏的,否则就不需要我们寂灭我们的取相分别。所以他的出现是离戏的出现。
所以后面就说:因此,最初应当抉择离戏各别自证之义。离戏很重要,各别自证也很重要。离戏就是要远离一切戏论,而要远离一切戏论通过什么境界和他能够相应呢。就是各别自证的智慧。各别也就是说“和他法不相混杂”。自就是“对于对境能够无误了知他的本体”,证就是“见”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诸法的本性能够无误的见到。而能见的智慧是什么呢?不能够和见闻觉知的这种眼识根识境界混杂,也就是超越我们的根识、分别。打破了见闻觉知的眼耳鼻舌的这种境界,超越了、寂灭了这种境界,才能出现的一种见,这种见到的时候,是一种离戏的所见,最初要把这种意义抉择出来,否则,就还是会落入到世俗的客尘当中。无法显示“胜义以他而空”。因为胜义没有显示以他而空,而是显示胜义还是戏论。既然是胜义还是戏论,那么胜义本身是离戏的,你又把他说成是戏论的法了,所以他不是真实的胜义,就还是客尘。所以这是一个关键点。
《中观总义 第三课 中观分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