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总义》第四课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圆春法师讲授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我们今天接着一起来共同学习堪布益西彭措所讲授的《中观总义》。
前面我们介绍了中观的源流,中观的分类当中的自空中观,今天我们学习他空中观。这两个的中观的分类,是我们学习般若中观的大的分类。其他的中观,主要是在自空中观上面去分类。而第一种分类,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是总体的、整体的中观的分类。前面我们介绍了自空中观的含义,也介绍了它对于他空中观建立的基础,或者说它的这种重要性,今天我们就直接进入到他空中观的含义。
所谓他空中观,即是把轮涅所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就无为光明显现分的侧面抉择,由此成为连续显密之津梁的中观,称为他空中观。
首先我们看他空中观的词释,这里说“把轮涅所摄万法”就是所抉择的对境,就是在哪上面抉择呢,将轮回的一切法和涅槃的一切法,全部拿来作为对境进行抉择,抉择的结果是远离一切边。前面我们学自空中观的时候,也说抉择的结果是远离一切边,这一点就是符合于中观的含义,也就是说中观的“中”字,它就是远离一切边,中间就不是边,是中观就要远离一切边。只不过对于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远离一切边的时候,在解释上有所不同。自空中观如果按究竟来说,远离一切边时并没有说有一个中,而他空中观说远离一切边时说有一个中,也就是,其他的都是边,然后有一个中的如来藏光明,所以这两种抉择具体来看是表述上有所区别的,但是在呈现远离一切边上是统一的,都统一为中观的含义。
如果说要了解远离一切边的结果有所不同,那么就要仔细分析能抉择的理论是什么,统一的理论都是中观的理论,或者说是正理,具体细化地来分一下,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能抉择的正理是什么呢?自空中观能抉择的是胜义理论,所以他所抉择的结果就是自体本空;然后他空中观能抉择的理论是名言净见量的正理,所以他所抉择的是名言上辨别,有者真实有,无者真实无,善辨有无。他的结果是要给我们介绍远离边的“中”是什么含义,从正面给我们承认他,认可他。“中”是不空的,而“边”是需要空的,自体本身是如来藏光明不会空;像金刚般大无为法的自性不会被摧坏,不会被迁变,这是一个中的三转的含义,他空中观他自体不空,而与他不相应的一切边执戏论、客尘都是要空的,所以需要远离一切边。
这里讲“显宗”,也就是说明他不是密宗;说“大乘”,也就不是讲小乘,所以是大乘当中的显宗宗派,这和前面讲过的自空中观都是统一的。我们讲自空讲他空,主要讲中观的时候就是指大乘的中观。但是后面这一句就和自空中观要显示不同,也就是显现他们的差别之处。也就是他空中观是仅仅从“无为光明显现分的侧面来抉择”的,自空中观是从“诸法界无生的侧面来抉择”的。抉择的侧面不同,用的理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自然(不同),虽然都是远离一切边,而表述上面是不同的。所以抉择出来的结果一者是不空,一者是空,是从两个侧面引出的两种结果。就像我们看着一个杯子,从上面看和从侧面看,你看出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由于侧面不同,看出的结果不同,这不形成矛盾。假如你同时朝一个方向去看一个杯子,看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矛盾了。就像这一个“远离一切边的轮涅万法的本性”,如果我们完全从胜义无生的角度去看,看出来的结果却是一有一无,那就是有矛盾了。
所以在抉择这一分含义的时候,自续派和应成派由于看出的结果有不同,那就会在这方面来进行辨析,只能是有一个结果对,不可能有两个结果对,因为一个侧面用的一个理论,产生的怎么会是两个结果呢?那么要去辨别,肯定是一个了义,一个不了义。然而,如果说是从两个侧面,就像一者是从显现的侧面,一者是从空性的侧面,这两个侧面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那就没有任何的辩论。就像杯子你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一个圆形,如果你从侧面看,看到的是一个柱形,这个柱形和圆形这两个结果,由于看的侧面不一样,所以结果不同。结果不同大家都认可:你看的是这个杯子,他看的也是这个杯子,你看的是对的,他看的也是对,只不过你们两个站的角度不一样,角度不一样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我们大家都是容许的。但是就要从你的角度去辨析,他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从你的角度能够通过的,那就是正确的。
在学习他空中观的时候。我们会学习到真如妙心,有如来藏光明,在我们内心当中每一个众生的心识里面都安住一尊佛性的这种光明存在,这是从正面认可他的。这是从显现分无为光明,说是无为就是“不是有为”,不是有为生灭的,所以这种光明是在我们轮回之初就具有的;然后我们轮回之后,由于他不是有为法,所以不会生灭变化,然后我们成佛以后,由于证悟出的是一个无为法的光明,一推,他在以前轮回之前、轮回之中,还有我们证悟的时候,其实都不容许他有丝毫的变化。假如成佛以后我们的这个心性光明会比以前的光明更亮一点,那就说明他是有变化的。所以我们现在和佛陀其实本具的智慧是一样的大的,本具的慈悲是一样大的,本具的辩才和力量都是一样大的。佛陀一个指头可以把整个世界掀动起来,而我们现在也可以有这样子的能力,也就是从心性光明本身他就有这种妙用,动一个小指头可以把整个法界掀动起来。然后我们的智慧启现的时候就会周照一切轮回的境界,完全是有这种功能的,因为他是无为法。
成佛以后不是一种创造,成佛以后不是一种改造,通过修炼最后积累,不是这种积功累德出现的结果。所以按照了义的教法来看。一个一天到晚造五无间罪的人,和一个一天到晚积资净障的菩萨,这两个人的如来藏光明是一样的。所以了义的教法是直面心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是在这个造作上面去用工夫,他正是因为直接面对的是无为光明。这是我们从显现分上来认识万法的本性,轮涅一切万法的本性是如是的一个无为法的光明。从这一个侧面抉择了以后,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抉择,或者说是显宗当中最无上的抉择。
“由此成为连接显密之津梁的中观”。
也就是这种抉择,他是显宗到了顶端的抉择,这种抉择假如说你抉择得好,几乎你就和密宗已经搭上桥了。如果你抉择开显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显示的要么是显宗的教法,要么是密宗的教法,所以这个如来藏法门,按照讲法不同,会形成他是显宗的还是密宗的。
在觉囊派讲《宝性论》的时候,有很高的一种讲法,也就是按照时轮金刚的这种讲法,密宗的讲法,也有按照显宗的抉择方法。法王如意宝以前也在他涅槃之前给我们讲了《宝性论》,讲《宝性论》的时候用的就是觉囊派的多罗那他的注释,据说现在又发现了多罗那他尊者另外一部注释,我们现在手里有的一种注释,他是比较略的,但同时多罗那他尊者还有一个更广的更深的《宝性论》的注释。
所以这些祖师大德,一旦抉择了无为光明显现分的时候,抉择到一定程度,就会涉及到是密宗的抉择了,很深很高的一个抉择。为什么是这样子呢?我们前面讲自空中观的时候已经讲到过,自空中观是把万法做为一个所知法来进行抉择,所以最主要是对于所境来进行抉择,而对于能境上面很少去抉择,而他空中观他是把自心的境界来进行抉择。所以他是把能境拿来进行抉择,抉择我们能境的状态。高的教法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我们心上面来给我们指点,这是最快的。
在外境上面你怎么抉择,最后你都要落到心上面来进行抉择;但是由于通常的显宗,就像《宝性论》当中,进行解释时就是通过推理的方式来证明我们每一个众生决定有一个大无为法的心性光明,这是通过推理的方式来进行抉择的。假如说,用到另外一种方式去认识无为光明,也就是通过气脉明点的方式去认识我们的心性光明,那就会涉及到密宗了。假如说涉及到直接用上师的加持、窍诀的力量把我们内心的境界一下子开显出来,这就涉及到大圆满了。所以这种抉择直接在我们的内心上面去抉择,这种教法是很殊胜很殊胜的一种教法。那么,假如要通过显宗的推理,推理出来很多人就说:我学了这个《宝性论》,无外乎就是知道自己有佛性嘛,知道有佛性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假如从这个道理上去推,你会感觉到这种修行是很缓慢很缓慢的,他只是在道理上去推。但是,假如要是从气脉明点上去给我们介绍我们的心性光明,那就会很快,更快的就是大圆满的这种抉择。
《楞严经》当中抉择我们有如来藏光明时是怎么抉择的呢?他不是纯粹完全从道理上,他就从我们的六根识上面,也就是说,你眼睛能见吗?能见。能见到光明吗?能见到光明。那你能见到黑暗吗?也…
《中观总义 第四课 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