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四课 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P4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光明有着一切掀翻客尘的力量。这些力量都是具有的。

  我们“无迷乱本性自相与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没有远离而安住的。你有没有如来藏呢?有。如来藏有没有这一切功德呢?有。它永远都没离开过,所以我们即使现在笨得不是一般的,丑得不是一般的,弱得不是一般的,但这些都是假相,自己看到的是一个假我,最后证悟的是叫做“真我”。也就是在三转*轮中经常说的常乐我净,最后证悟的是否远离了我和远离了无我的这种大我,最后证悟的是真我的风采。在禅宗叫做本地风光,或者主人翁,或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最后所要做的努力。修行人就是要把自己给认识,把自己显发出来,这就是修行的最终目的。这些功德和我们的自相是无离而住的,如同日轮和它的光明一样,有光明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这是从太阳发出来的,看到太阳的时候你应该知道它是本具光明的。这就是比喻当中要让我们认识的。如果我们有机会接触到高的引导,就用这些比喻都可以修行的。

  就像唐朝的黄檗禅师,在他的传法心要当中讲到了一个修法:你自己的心性让它随缘放旷自在,不执著一切万法的有,不执著一切万法的无,任由这个心性放旷自在,自然显发,这就像一个太阳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它根本没有作意要去照,也没有作意不照,就这样子称性而放旷自在,这就是一个最轻松的修法。所以早期的禅宗就是三言两语让你按照他的指点几下子轻松地就证悟了。但是让我们放松我们就是放松不了,很紧张,我们习惯了紧张了,所以我们习惯了执著,要用这种不执著的修法让我们心性的太阳一放就放出光明来,一放就成佛了,这种需要有善缘,或者有善知识引导,如果真有这种善缘有善知识引导,就用这些比喻用这些教法的含义直接可以让我们当下修行的,而且,这个如来藏的这种宝藏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下,日用云为当中就可以看得到的,你坐车可以修行,你走路可以修行,甚至你睡觉都可以修行。

  所以我们宁玛派当中有一位睡觉法王,他一天到晚就是睡觉,他说这才是大圆满的特色,然后很多教法当中说这种彻断嗜睡的修法是最懒惰人的修法,而且越懒惰的人他的根基越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起分别念。但是现在我们太勤快了,我们最勤快,特别喜欢起分别念,特别想造作,不让自己造作不起分别念受不了,所以我们现在反而是勤快的人而不是懒惰的人,真正会享受懒惰的时候,一休息下来就成就了。所以禅师说:休息休息,大休大息,休息到无可休息的时候,你就自然成佛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不会休息。像大圆满三大休息当中就是讲到心性休息、禅定休息,都是让我们休息而已,就是把你的太阳让他自然放光就可以。我们现在太阳是有,就是不准让他放光,这就是不想休息,有了心中的如来藏光明,一直用虚妄分别去封锁他,一层又一层的客尘烦恼,一层又一层的无明妄执的执著把他封锁起来,你千万不能放光啊,你千万不能成佛啊,就是这样子把我们自己封锁起来,成为一个凡夫,看起来每个人都好像是个别不同的形像相貌,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我们用自己的分别心把自己的相貌把它捏出来的,就像一个人用自己的分别心、用种种心幻化的材料把它捏出来,长得这个样子,长成男的,长成女的,又捏一个老人,又捏一个少年,就是这样子把他执著出来的。

  实际上自然放松的时候一切都是最庄严的、不可思议的,像《华严经》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阿僧祗劫的相好,每一相好都有无量的功德,所以这是我们本来具有的心性光明。高的教法就是让我们自然安住、自然俱足功德。而不了义的教法不是从无为法的角度,需要你去积功累德,最后最后才修出一个相好。所以按照了义的教法,如果说佛陀的相好是修出来的,那么他就一个生灭的法。如果说佛陀的智慧是修出来的,那么佛陀的智慧也是无常的,那么佛陀修出来的是依靠无常的有为的功用,修出来的结果是无常的,那谁愿意成佛呢?成佛之后还是不保险,成佛之后一无常我们怎么办呢?所以我们成佛是一个大无为法,你是把心性本俱的功德开显出来,开显出来由于他是无为法,永远没有变过,所以成佛以后再不会变成为一个凡夫的,所以你不用担心成佛了之后我怎么办呢?我坚持了10年的佛果,最后又无常了,我退成凡夫或者退成菩萨了,不会有这种变化的。或者我现有一种了知的功能,最后我又变化了,很明显地,有时候你有一段时间智慧好一点,你有一段时间智慧差一点。

  有时候我做辅导,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有时候我很努力地备课,但是在上的时候却一个字都想不起来,讲的时候前后颠倒,很乱的,我自己吓得很紧张。但有时候你自己没有太多准备,你一上课凭着自己的理解讲下去,很多教证也能记起,很多公案也能记起,讲得有条理,这种状态很无常,所以你根本不敢想像哪一堂课讲得好,哪一堂课有保证的,没有办法,我相信很多人有这种感触。

  像大仁波切他老人家也会说,有时候不准备反而讲得好,有时候准备得好像不怎么理想,这种好像和我们一样的,但肯定是给我们的示现而已,真正像大仁波切这样成就如来藏光明的,他是大无为法,不会像我们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就像心情,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而成佛之后都是永远的微笑,不会有这个变化的,佛陀不会有时候心情好,有时候心情不好的,只有我们无常的心,才会有时候心情好,有时候心情不好,佛陀永远都是处在大乐当中,这就是无为法的心性光明,他不是有为的。假如佛陀他证悟的境界是有为法,那我可以说,我努力去让佛陀欢喜一下,可以把佛陀一下子逗乐了。然后我今天对佛陀没有信心,对佛陀打击一下,然后我努力去做,会不会把佛陀打击呢?如果佛陀的心他是无常的心,他可以受你的支配。但是佛陀的心不是无为的心,所以你怎么弄,佛陀永远保持他的光明,永远保持他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这种圆满的状态,所以这就是无为法光明之法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他是大无为法。

  虽然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仅仅是西藏论师安立的名称,印度未曾出现如是命名,然而,二种中观的所诠义,实为印度佛教所本有,因为二者本是第二转*轮及第三转*轮中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的所诠义,也是龙树菩萨《理聚论》及 《赞聚论》的所诠义。

  当中有一点需要辨别的,也就是“第三转*轮中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的所诠义”: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指的是第三转*轮中的,不是说第二转*轮中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和第三转*轮中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不是这样的公共词,这里说“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特属于第三转*轮中的修饰,不是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的公用的词,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第三转*轮既有了义的宣讲如来藏教法的,又讲不了义的唯识的。所以万法唯心所造,有按照了义如来藏的解释,也有按照唯识不了义的解释,所以就像有些随理唯识的宗派就按照不了义的方式去诠释三转*轮的法义,所以这只是给我们鉴别,特定第三转的所诠义当中是要显示的是了义如来藏的这一部分经典的代表,它要明确化,这是从所诠义上面,自空在第二转*轮的所诠义当中完全具足了,他空中观的法义在第三转*轮中宣说了义如来藏的经典当中已经具有这样的所诠义,这种所诠义是具有的,甚至在龙树菩萨的《理聚论》里讲的《七十空性论》、《中观根本慧论》这些讲自空中观义理的,还有《赞聚论》,就像《法界赞》等等的赞叹法界光明的,他是赞叹他空中观的含义。

  所以《理聚论》代表的是第二转*轮或者自空中观的含义,然后《赞聚论》给我们介绍的是三转如来藏光明的他空中观含义,所以这两种所诠义在经典当中也具有,在论典当中也具有。所以前面说“虽然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仅仅是西藏论师安立的名称”,名称虽然只是西藏论师安立的,但是意义却是在佛经当中也具有,在论典当中也具有的,佛经是大家公认的,论典也是大家公认的。而不公认的也许你就会觉得,为什么西藏论师安立了,印度的论师并没有这样安立呢?所以你这样的安立不对。会不会这样子呢?我们说安立一个名称最主要是为了所诠义服务,能诠句是为了所诠义服务,假如有一个所诠义,你安立他相应合理的能诠句,这是非常好的,是合理的,所以不能说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就说他不合理,而是看他有没有这种所诠义存在,这种所诠义是印度佛教所本有,所以这种所诠义是存在的。

  如前论说:“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乃为遍一切有寂、平等性、无为法、无变胜义之自性,以了义经部及究竟观察之正理均可成立。”

  “前论”指的是《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这部论典,这部论典当中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他是周遍一切轮回、涅槃。“有”就是三有轮回,“寂”就是寂灭涅槃,也就是说周遍一切轮涅。“有”为什么称为是轮回呢?也就说有轮回的因,有轮回的果,有“三有”,也就是色有的因和色有的果,有欲有的因和欲有的果,无色有的因和无色有的果,有因有果都是轮回的因果,这是指的轮回。“寂”是寂灭的意思,就是灭除三毒,这是讲的寂灭,高一点就像大乘的寂灭,就是要寂灭一切戏论才叫做寂灭,所以最后佛陀入到寂灭大般涅槃,就是要寂灭一切三毒烦恼乃至于一切戏论,不管是轮回也好,涅槃也好,这个法身智慧都是周遍的,

  所以,《辨中边论》当中说:除此法界外,无别有余法,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性。

  所以,就像空性能够周遍一切法界万法一样,什么都是空的,也就是轮…

《中观总义 第四课 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