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光明有著一切掀翻客塵的力量。這些力量都是具有的。
我們“無迷亂本性自相與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無離而住”。沒有遠離而安住的。你有沒有如來藏呢?有。如來藏有沒有這一切功德呢?有。它永遠都沒離開過,所以我們即使現在笨得不是一般的,醜得不是一般的,弱得不是一般的,但這些都是假相,自己看到的是一個假我,最後證悟的是叫做“真我”。也就是在叁轉*輪中經常說的常樂我淨,最後證悟的是否遠離了我和遠離了無我的這種大我,最後證悟的是真我的風采。在禅宗叫做本地風光,或者主人翁,或者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最後所要做的努力。修行人就是要把自己給認識,把自己顯發出來,這就是修行的最終目的。這些功德和我們的自相是無離而住的,如同日輪和它的光明一樣,有光明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這是從太陽發出來的,看到太陽的時候你應該知道它是本具光明的。這就是比喻當中要讓我們認識的。如果我們有機會接觸到高的引導,就用這些比喻都可以修行的。
就像唐朝的黃檗禅師,在他的傳法心要當中講到了一個修法:你自己的心性讓它隨緣放曠自在,不執著一切萬法的有,不執著一切萬法的無,任由這個心性放曠自在,自然顯發,這就像一個太陽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它根本沒有作意要去照,也沒有作意不照,就這樣子稱性而放曠自在,這就是一個最輕松的修法。所以早期的禅宗就是叁言兩語讓你按照他的指點幾下子輕松地就證悟了。但是讓我們放松我們就是放松不了,很緊張,我們習慣了緊張了,所以我們習慣了執著,要用這種不執著的修法讓我們心性的太陽一放就放出光明來,一放就成佛了,這種需要有善緣,或者有善知識引導,如果真有這種善緣有善知識引導,就用這些比喻用這些教法的含義直接可以讓我們當下修行的,而且,這個如來藏的這種寶藏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之下,日用雲爲當中就可以看得到的,你坐車可以修行,你走路可以修行,甚至你睡覺都可以修行。
所以我們甯瑪派當中有一位睡覺法王,他一天到晚就是睡覺,他說這才是大圓滿的特色,然後很多教法當中說這種徹斷嗜睡的修法是最懶惰人的修法,而且越懶惰的人他的根基越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他不起分別念。但是現在我們太勤快了,我們最勤快,特別喜歡起分別念,特別想造作,不讓自己造作不起分別念受不了,所以我們現在反而是勤快的人而不是懶惰的人,真正會享受懶惰的時候,一休息下來就成就了。所以禅師說:休息休息,大休大息,休息到無可休息的時候,你就自然成佛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不會休息。像大圓滿叁大休息當中就是講到心性休息、禅定休息,都是讓我們休息而已,就是把你的太陽讓他自然放光就可以。我們現在太陽是有,就是不准讓他放光,這就是不想休息,有了心中的如來藏光明,一直用虛妄分別去封鎖他,一層又一層的客塵煩惱,一層又一層的無明妄執的執著把他封鎖起來,你千萬不能放光啊,你千萬不能成佛啊,就是這樣子把我們自己封鎖起來,成爲一個凡夫,看起來每個人都好像是個別不同的形像相貌,然而這一切其實都是我們用自己的分別心把自己的相貌把它捏出來的,就像一個人用自己的分別心、用種種心幻化的材料把它捏出來,長得這個樣子,長成男的,長成女的,又捏一個老人,又捏一個少年,就是這樣子把他執著出來的。
實際上自然放松的時候一切都是最莊嚴的、不可思議的,像《華嚴經》所說的不可思議的阿僧祗劫的相好,每一相好都有無量的功德,所以這是我們本來具有的心性光明。高的教法就是讓我們自然安住、自然俱足功德。而不了義的教法不是從無爲法的角度,需要你去積功累德,最後最後才修出一個相好。所以按照了義的教法,如果說佛陀的相好是修出來的,那麼他就一個生滅的法。如果說佛陀的智慧是修出來的,那麼佛陀的智慧也是無常的,那麼佛陀修出來的是依靠無常的有爲的功用,修出來的結果是無常的,那誰願意成佛呢?成佛之後還是不保險,成佛之後一無常我們怎麼辦呢?所以我們成佛是一個大無爲法,你是把心性本俱的功德開顯出來,開顯出來由于他是無爲法,永遠沒有變過,所以成佛以後再不會變成爲一個凡夫的,所以你不用擔心成佛了之後我怎麼辦呢?我堅持了10年的佛果,最後又無常了,我退成凡夫或者退成菩薩了,不會有這種變化的。或者我現有一種了知的功能,最後我又變化了,很明顯地,有時候你有一段時間智慧好一點,你有一段時間智慧差一點。
有時候我做輔導,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有時候我很努力地備課,但是在上的時候卻一個字都想不起來,講的時候前後顛倒,很亂的,我自己嚇得很緊張。但有時候你自己沒有太多准備,你一上課憑著自己的理解講下去,很多教證也能記起,很多公案也能記起,講得有條理,這種狀態很無常,所以你根本不敢想像哪一堂課講得好,哪一堂課有保證的,沒有辦法,我相信很多人有這種感觸。
像大仁波切他老人家也會說,有時候不准備反而講得好,有時候准備得好像不怎麼理想,這種好像和我們一樣的,但肯定是給我們的示現而已,真正像大仁波切這樣成就如來藏光明的,他是大無爲法,不會像我們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就像心情,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而成佛之後都是永遠的微笑,不會有這個變化的,佛陀不會有時候心情好,有時候心情不好的,只有我們無常的心,才會有時候心情好,有時候心情不好,佛陀永遠都是處在大樂當中,這就是無爲法的心性光明,他不是有爲的。假如佛陀他證悟的境界是有爲法,那我可以說,我努力去讓佛陀歡喜一下,可以把佛陀一下子逗樂了。然後我今天對佛陀沒有信心,對佛陀打擊一下,然後我努力去做,會不會把佛陀打擊呢?如果佛陀的心他是無常的心,他可以受你的支配。但是佛陀的心不是無爲的心,所以你怎麼弄,佛陀永遠保持他的光明,永遠保持他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的這種圓滿的狀態,所以這就是無爲法光明之法界,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他是大無爲法。
雖然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僅僅是西藏論師安立的名稱,印度未曾出現如是命名,然而,二種中觀的所诠義,實爲印度佛教所本有,因爲二者本是第二轉*輪及第叁轉*輪中顯示了義如來藏諸契經的所诠義,也是龍樹菩薩《理聚論》及 《贊聚論》的所诠義。
當中有一點需要辨別的,也就是“第叁轉*輪中顯示了義如來藏諸契經的所诠義”:顯示了義如來藏諸契經指的是第叁轉*輪中的,不是說第二轉*輪中顯示了義如來藏諸契經和第叁轉*輪中顯示了義如來藏諸契經,不是這樣的公共詞,這裏說“顯示了義如來藏諸契經”特屬于第叁轉*輪中的修飾,不是第二轉*輪和第叁轉*輪的公用的詞,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第叁轉*輪既有了義的宣講如來藏教法的,又講不了義的唯識的。所以萬法唯心所造,有按照了義如來藏的解釋,也有按照唯識不了義的解釋,所以就像有些隨理唯識的宗派就按照不了義的方式去诠釋叁轉*輪的法義,所以這只是給我們鑒別,特定第叁轉的所诠義當中是要顯示的是了義如來藏的這一部分經典的代表,它要明確化,這是從所诠義上面,自空在第二轉*輪的所诠義當中完全具足了,他空中觀的法義在第叁轉*輪中宣說了義如來藏的經典當中已經具有這樣的所诠義,這種所诠義是具有的,甚至在龍樹菩薩的《理聚論》裏講的《七十空性論》、《中觀根本慧論》這些講自空中觀義理的,還有《贊聚論》,就像《法界贊》等等的贊歎法界光明的,他是贊歎他空中觀的含義。
所以《理聚論》代表的是第二轉*輪或者自空中觀的含義,然後《贊聚論》給我們介紹的是叁轉如來藏光明的他空中觀含義,所以這兩種所诠義在經典當中也具有,在論典當中也具有。所以前面說“雖然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僅僅是西藏論師安立的名稱”,名稱雖然只是西藏論師安立的,但是意義卻是在佛經當中也具有,在論典當中也具有的,佛經是大家公認的,論典也是大家公認的。而不公認的也許你就會覺得,爲什麼西藏論師安立了,印度的論師並沒有這樣安立呢?所以你這樣的安立不對。會不會這樣子呢?我們說安立一個名稱最主要是爲了所诠義服務,能诠句是爲了所诠義服務,假如有一個所诠義,你安立他相應合理的能诠句,這是非常好的,是合理的,所以不能說以前沒有現在有了就說他不合理,而是看他有沒有這種所诠義存在,這種所诠義是印度佛教所本有,所以這種所诠義是存在的。
如前論說:“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乃爲遍一切有寂、平等性、無爲法、無變勝義之自性,以了義經部及究竟觀察之正理均可成立。”
“前論”指的是《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這部論典,這部論典當中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他是周遍一切輪回、涅槃。“有”就是叁有輪回,“寂”就是寂滅涅槃,也就是說周遍一切輪涅。“有”爲什麼稱爲是輪回呢?也就說有輪回的因,有輪回的果,有“叁有”,也就是色有的因和色有的果,有欲有的因和欲有的果,無色有的因和無色有的果,有因有果都是輪回的因果,這是指的輪回。“寂”是寂滅的意思,就是滅除叁毒,這是講的寂滅,高一點就像大乘的寂滅,就是要寂滅一切戲論才叫做寂滅,所以最後佛陀入到寂滅大般涅槃,就是要寂滅一切叁毒煩惱乃至于一切戲論,不管是輪回也好,涅槃也好,這個法身智慧都是周遍的,
所以,《辨中邊論》當中說:“除此法界外,無別有余法,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性。”
所以,就像空性能夠周遍一切法界萬法一樣,什麼都是空的,也就是輪…
《中觀總義 第四課 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