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第五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虛空般無邊無際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二、內外中觀
前面一種分類我們已經學習,而後面的分類主要是在前面的基礎上來做的分類。所以前面一種分類是一種大的分類,今天所說的內外中觀主要是從修行上面來看的一種分類。前面的一種分類是從抉擇的方式或者說見解上面來做的分類。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就像第二種分類叫內外中觀。這“內”是什麼內呢?“外”又是什麼外呢?也就是心之內和心之外。在心裏面抉擇就是“內”,在心外面抉擇就是“外”。所以我們一般學中觀都會遇到抉擇方法,面對的時候叫的一種所知法,就像前面的瓶子、桌子,前面見到的一個法,以這些心外之法來進行抉擇這是“外”;而假如直接我們在的心,將萬法歸入于心,在心體上面進行抉擇二谛的本性,這就是“內”,這主要是根據實修的方式來判定它的粗和細的,所以內中觀將爲細中觀,外中觀又稱爲粗中觀。
這個粗細的判定是由實修上面來判定的,如果不是站在修行的立場上,那麼不需要去判定哪者粗、哪者細,都是很微妙的中觀。所以這主要針對于實修。爲什麼如此呢?因爲在我們的修行當中,主要解決的就是我們的內心的問題,尤其從了義的教法來看,一切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心的問題。因爲所有的問題我們來看一看,以萬法唯心的觀念,那麼我們所見到的、感知的一切都是我們心的境界,所以你一個人所見到的一切就是你自己的一切,這當中沒有其它的一個人,其它的一個法,完全是你自心所現前的一切,如果你想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必須從自心上去解決問題。如果你不從自心上去解決問題,永遠問題還是問題!所以面對實修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萬法唯心,一旦把我們的心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從教法的真實上面我們看到,假如說我們內心一直有煩惱,而外面的世界又永遠是一個痛苦的世界,我們的內心如果沒有煩惱、沒有業惑,那麼所有的一切世界都是清淨無邊莊嚴的世界。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正是因爲證悟了內心的真實,將一切幻妄打破,在內心的境界上面安住在真如的真實境界當中,所以所見的一切都是一真法界的無邊顯現,所以一真法界的無邊顯現來源于內心的成就,這不是從外在去做到的。從這個意義上面我們說,要做真正環保就只能是讓人人的內心行善,讓人人的內心依此行善的福德增上以後,能夠修持般若,將無明斷盡,這才能說得上真正的環保。因爲所有外面的問題完全是我們內心的問題。
我們看佛經裏面描述:一切外在的顯現,假如你是一個邪淫很重的人,你所住的地方就是很臭穢的地方;假如你內心的業是嗔恚的業比較重的人,你所住的地方就沒有綠葉、沒有花朵、沒有滋潤,而完全是石頭很堅硬的一些地方。所以外在的一切和我們內心的境界是完全相連的。所以這個內心它是一個總源頭,我們現的是什麼相,就是由于我們有什麼心。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了,則一切國土一切衆生都是清淨相。佛陀見一切衆生皆爲佛,見一切刹土皆爲無量宮殿,所以佛陀他的內心證悟了真實以後他的清淨心將會展現一切衆生的實相境界,也會展現一切萬物的實相境界。所以,一切事情就是內心的事情,不在內心上面去下功夫,在古大德經常說:“心外求法皆名外道”。外道都是在心之外去求法的,而我們內道都是從心之內去求佛法的,即使是小乘他不承認“萬法唯心”,但是他求解脫完全是在內心的上修解脫的,沒有在外在。主要是他的見解無法接受“萬法唯心”這一點,所以他沒辦法認識最深透的世俗的顯現的根源,但是他仍然在內心當中看到“心主宰一切,心做爲一切的主要”。
如果說面對著實修的時候,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將會是全世界一個法一個法的問題,我們的修行就太困難了,我們學法學著學著看到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甚至每一個問題都要在外在去解決,那麼我們怎麼能夠完成修行呢?最幸運的是:因爲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自我內心的問題,我們學法才有希望。所以學世間法是越學越難,學佛法是越學越簡單。因爲學著學著佛法你就會認識到萬法唯心,在心上面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最終的問題就是把百千萬億的問題歸在一個問題上面解決,就是自心上面去解決。最後我們通過實修把自心的境界安住在中觀上面後,我們會看到佛果是這樣完成的,一切問題是這樣自然解決的。所以學佛法能學到心法才是最主要的,因爲一切的佛法不外乎要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所以佛法永遠都是心法——從實修的角度來說。那麼我們有些中觀是從外在去學一些見解,但這些見解在分析的時候也是和我們的內心緊密相關的,也就是你的心看作著外面的境,這樣子看出了問題以後你不知道,那麼我們去分析你這種境的認知是否正確?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所知境?最後讓我們看到沒有這樣的所知境以後應當回觀自心,將自心安住在他真實的面目上面,所以也是爲了介紹一種心法。只不過說我們有些人學著學著,他是朝外去觀察,然後一直以爲是在外面去分析一個理論,認識心外的一個法,不是這樣子的。最終你在實修的時候還是要歸到內心中來,那麼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個分類。
這一分類源自清辨論師的《中觀寶燈論》。其體性如下:
清辨論師就像前面講的,他是須菩提尊者的化身,須菩提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而他化身爲清辨論師以後在古印度也是非常出名的,他在印度南方曾經稱爲是“五十伽藍之主”,也就是說他主持五十個道場。現在我們說一個大和尚主持一個道場就已經很困難了,而他主持的是五十個道場,可以說這五十個道場,都要完全聽他的安排,因爲他確實是太有智慧、太有能力了,所以他在曆史上是一個很出名的佛菩薩的示現。那麼他在中觀上面的建樹尤其影響深遠,他建立了中觀的見地自續派的觀點以後,對于自續派中觀弘揚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在印度注釋《中論》的這些論師當中,其中有六大家最出名,而他是六家之一,也就是六家《中論》注釋的其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所以我們在學中觀的時候,你接觸到清辨論師,那麼你會學到很多中觀的義理,但是這裏面當然是要辨別的,他是站在哪個角度去分析的,我們將會在第叁種和第五種,尤其在第五種自續派中觀和應成派中觀去分析他的見解,首先我們看這個偉大的菩薩,他如何來建立內外中觀的這種分法的。
(有一種說法順便講一下,法尊法師曾經在《入中論》講說中提過,清辨論師和護法菩薩在辯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由于在曆史上爭論很大。清辨論師和護法菩薩兩個人代表兩種很突出的觀點,護法菩薩講“境空之有”,而清辨論師講“境有之空”,就是護法菩薩安立的是唯識,就像玄奘大師後來到印度去,就是在護法菩薩哪兒學的甚深的唯識的觀點,而這個唯識也就是萬法唯識要建立一個識,這個觀點清辨論師不同意,他說“境有之空”,要說空的含義,所以這兩位大德顯現上就有很多的辯論,這是菩薩的遊舞。這兩位菩薩在遊舞的時候,清辨論師一直心裏面顯現好像疑惑,沒有頓斷,沒有斷除。他無法把這兩種觀點同時接受,而且他覺得護法菩薩的觀點不應當建立未合理的,所以他發願要長生不老,等到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他想在彌勒菩薩面前問一問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顯得好像非常固執,辯的清楚就辯,辯不清楚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直接可以問了,但是他就想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時他想把這個疑惑斷除。後來他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指示以後,就往一個山岩的一個叫金剛神所居之處,在那一個洞裏面入到阿修羅宮而滿足了他的心願,它將會等到彌菩薩下生的時候在彌勒菩薩面前祈問這樣一個問題。所以有時候菩薩們會做種種稀有的顯現。這是順便提到的,因爲法尊法師曾經講到了清辨論師這樣的示現。)
對于清辨論師的名字也有種種的翻譯,又叫明辨,也就是“清”就是“清明”,它又有“明”的意思,又叫“明辨”,還有“辨”又叫“分別”,所以又叫“分別明”,所以他的名字有叫“明辨”的,有叫“分別明”,也許我們在一些古代的翻譯當中看到“分別明論師”或者“明辨論師”。
那麼這位論師他介紹內外中觀的兩種體性的時候,這樣子說:
二者均是將輪涅萬法抉擇爲離一切邊的顯宗大乘宗派,其中,勝義承許唯是空性,名言按聲聞宗承許外境義,稱爲粗的外中觀;承許勝義心的自性光明及名言唯識的宗派,稱爲細的內中觀。
這兩者從共同的角度來說,首先兩者都是顯宗大乘的宗派,這是一樣的,這個顯宗的大乘派當中是抉擇一切萬法離一切邊的宗派,也就是宗派上面是顯宗大乘宗派,而法義上面抉擇萬法遠離一…
《中觀總義 第五課 內外中觀及其他兩種分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