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五課 內外中觀及其他兩種分類▪P4

  ..續本文上一頁心的緣起、因緣,所以才會說東方文明永遠都是人類的希望。

  實際上,站在世俗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子的。你越是朝外,西方文明越是朝外去霸占或者向外去擴張,但是越這樣子的強盜學說、強盜邏輯,越讓人類走向沒落。假如說回觀自心,用我們的傳統文化把朝外的這些要求減少,讓自己回觀的時候。就像一個人,他的要求很低,他就容易滿足,一旦容易滿足,一個人就容易快樂的。但是假如一個人越是向外去馳求,一個人想得越多、求的越多,最後會精神分裂的。所以現在我們爲什麼看到一個一個的人出問題了,痛苦啊!然後一個一個的人沒有找到安慰。你看在古代的時候最多是一個家庭,關系是很正常的;但是現在的家庭換了一個又換一個,反而不如古代的“勉強過一個日子”好一點。因爲你換一個只是換湯不換藥,而由于你的內心不斷向外擴張、占有,這樣越來越強烈以後,你就是永遠處于饑渴的狀態。朝外找,因爲你朝外是沒有外在的東西的,真的東西在心裏面的,所以你越是想朝外去,覺得我外面的東西不滿足,我要去抓它。所以你掙很多的錢,一直以掙錢爲目的,這個人會掙瘋的。一直以外在的一個人去追求,這樣子的人會追瘋的。所以你越是朝外,因爲外面離心越來越遠,所以外面沒有真正一個你自己的東西。你自己的東西是在心裏面,所以你越是把外面的要求放低了,向內去回收回收,在內心去尋求,你容易尋到你自我的成就和滿足。

  在《大乘莊嚴經》當中講到過“我見熏習心,流轉于諸趣,安心住于內,回流說解脫。”這一個頌詞可以說是把我們的輪回和我們的涅槃開顯出來了。輪回是怎麼輪回的呢?也就是執著有一個實有、有自性的,看到一個法就覺得有“我”,我們說“我”就是自性。首先是由于對五蘊身心執著于有一個自性,這樣子的一種“我”的見地、執著見解,使我們的心就開始受到束縛了。由于看到顯現的時候,隨著他而執著,這樣子你就捕捉他,你的生命就全部沖向他了,一沖向他以後就不斷不斷地堅固這種習氣,越來越強烈地沖向我們所見聞覺知的一切,這樣子就開始産生了流轉,産生了輪回。輪回所見的一切,都是我們跑出去見到的,都是我們跑出來的。然後怎麼解脫呢?“安心住于內,回流說解脫”。我們把心把他向內去安收安收,不斷向內去安收,這樣你就會回歸自心。回歸自心以後,前面你是朝外去流淌的,現在你把朝外流淌這些心水讓它回流,也就是最終回到自心上面來,然後你就能得到解脫了。所以解脫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光往內去觀,去內觀,最後你才看到自心的光明才是最大的光明,世界是由自心所透發出來的。你要看到自心的光明。或者你正是因爲內觀,最後你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而外面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的。

  “今當宣說微細瑜伽,此爲微細的意義如何呢?”從名言谛上面來說,是很微妙、很深細,這不是一般人所懂得的妙法,一般人沒有因緣福德認識這個妙法,而我們現在有因緣福德,已經認識這個法和向外去認識萬法相比,你就高明多了。所以說它是微細的。進而我們再去觀察,這顆心究竟有沒有呢?。“此種幻化唯識,”我們前面所說的,承認是萬法是幻化的——由心所幻化的。所以幻化是唯心所幻,就能夠認識唯一是心。那這個心是什麼樣的呢?“超離叁世”也就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叁心不可得。不是叁心二意的叁心,這裏指的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從時間上面來看,這幾個側面的心你都找不到它。從時間上面去看,是找不到一個真正心的自性。假如說心是過去心,那它就不可能有現在心和未來心;假如說心是現在心,那麼過去心和未來心也是不可能出現的;假如是未來心,現在和過去它不會顯現的。所以心是屬于過去呢?屬于現在呢?還是屬于未來呢?你真的找不到一個可以決定它是屬于過去、現在、未來的,正是它不屬于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它可以在這種幻化的境界當中,幻化過去、現在、未來。假如你一旦認定哪一個是它的特性,它就只能保持那種特性。過去心的特性就只能是在過去,現在心的特性就必須在現在,未來心的特性必須在未來,所以心一旦是在叁世當中,它的特性是在哪一個時間,你就必須只能在那個時間顯現。而正因爲它沒有這種特性,他不特屬于哪一個時間。他沒有這種特屬的時間,它的這種時間的歸屬是一種虛妄的歸屬。正因爲這樣子,除了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你還能找到什麼時候的心呢?沒有了。沒有一個真實的心。這個是從時間上面來看叁心不可得。)

  “無諸形色而自性清淨光明”,這是從它顯現的相狀上面,沒有形狀、沒有顔色。心是方的心嗎?心是圓的心嗎?你沒有看到你心是方的吧?沒有看到你心是圓的吧?可能圓滑的心,也許有些人說“你看他的心太圓滑了。”這只是一種比喻而已。你又沒有看到它是一個多大的直徑,沒有圓的形狀;有沒有顔色呢?看到心的時候有沒有感到你心是紅色的呢?你說我有一顆紅心,紅心是一個比喻;你說他這個人的心太黑了,是黑心,這也是一種比喻;這個心是幹幹淨淨的,這也是個比喻。真正去看的時候,沒有顔色,心裏看不到顔色。你怎麼找也找不到顔色。如果你能看到顔色,就像初祖達摩祖師問二祖慧可禅師說:“將心來,吾與汝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也就是說他找心,不管是顔色、形狀等,怎麼找也找不到這個心。你如果真能找出心,你不安的那個心就拿得出來了。你又想安心,但是你最後一找其實心了不可得。那你在哪裏安心呢?最後初祖達摩祖師說:“吾與汝安心竟”,就已經給你把心安好了。在哪裏安心呢?由于你一找,最終沒有一顆有形狀、有顔色的心,也沒有一顆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叁心不可得。最後無一法能在心上面找得到,這種有心的感知是我們的一種錯覺。

  在《楞嚴經》當中首先要去七處征心,你覺得你的心在哪裏呢?你覺得你的心如果在裏面,那它是有一種感知能力吧?它既然是在裏面,應該是先看到裏面再看到外面吧?那它應該看到感知身體內在的身體的活動,看到身體的相狀。你說看是用眼睛。感知身體裏面的相狀。至少能感知血液在流動?你的心有沒有感覺到心髒在“咚咚咚”這樣跳呢?有沒有感覺血的流注呢?你根本沒有這些感覺!而身體的這些衰變、變動、暖熱這些,你沒有感覺。不是從你的心上面感覺。如果說它在裏面,你應該先感知到裏面或者說先看到裏面。假如這個心是在身體外面,你應該先看到自己的臉貌,再看到別人的,因爲虛空中有一顆心看到自己的臉貌,但是任何人(包括我)都看不到我這兒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的這個心,你是在裏面也不行、是在外面也不行。如果是在外面,你應該是能看到自己的臉面,但是看不到,最後打著一盆水在那裏你能看得到,要麼拿著鏡子在那你能看得到,都是要借助另外一個東西。如果說心是在中間,中間究竟是偏向于哪裏呢?你找不出。偏向于身體呢,你應該找得出一個分界線。身體的部分占的成分占得多一點;偏向于外面呢,應該外面也有他的成份。其實從七個地方去找我們的心,也沒找到。最後阿難尊者說:“難道我現在對佛陀您老人家生起信心,這還不是心嗎?”,最後把阿難尊者的疑惑弄了出來,這是在《楞嚴經》當中看到的。

  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妄心,這些妄心是幻化的境界,妄心是了不可得。一旦你認識到妄心了不可得的時候,你才容易認識到真心周遍一切的了了常知,也就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心你才能夠找得出來。所以我們在勝義的修法,尤其涉及到這兒所說的,最後看到我們內心自性的清淨光明,所有的這一些能見聞覺知的這些都是妄心,妄心是了不可得的,妄心是從本以來自性虛妄的。而我們的內心,由于這些心的境界,由于它是虛妄的,所以這些心的這些顯現幻化這一切,從來沒有影響過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永遠都是象那樣子,原原本本地從來沒有一絲的變化、變動過。所以這個真心是永遠超越妄心的這一切境界而了了常知的,所以他自性清淨,而不是說他不幹淨我們來洗幹淨,洗幹淨的都是心外之法。甚至在了義的教法一看,要洗幹淨的這些東西都是心的幻化,這些東西也是心性光明。一旦認識到一切染淨都是心性光明的時候,無一法可修,無一法可斷,當下了斷,一切自在現前,那麼這一種就更高了。所以我們的心是自性清淨的。不需要誰去把他弄幹淨。

  所以在《心經》裏邊說“不垢不淨”。我們的心無所謂一個清淨,無所謂一個垢染,也無所謂一個幹淨。這種清淨和不清淨是從顯現的一個比較上面看到的,這仍然是客塵法。比如說暫在它上面沾了,就像一個衣服本身是幹淨的,上面沾了一顆灰塵,你把在灰塵一取出來這衣服是幹淨的;如果這個衣服本身是髒的,你把灰塵取出來,這個衣服還是髒的。正是因爲它本身是幹淨的,所以你把灰塵拿了才看到它是幹淨的,我們才能把衣服洗得幹淨。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如果我們的心本身就是一個不幹淨的心,那麼你永遠洗不幹淨的。就像你要去洗煤炭,想要把煤炭洗幹淨的人是很愚蠢的,怎麼洗也是黑的,怎麼洗也是黑的,除非你把煤炭最後洗沒有了,你只要還有煤炭就永遠是黑的。假如我們的心,它的本性上面就具有貪嗔癡,它的本性上面就具有業障,我們是無法消業的,我們是無法解決這些業障的。正因爲這些不是自心當中本俱的,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心的境界永遠都是一個最高貴的心,因爲它沒有這一切是非、沒有這一些煩惱、沒有這些業。我們的心永遠都是本性高貴,永遠都是清淨無染的一個狀態。這種清淨無染是一種絕對的,它不相對于前面不幹淨、後面洗…

《中觀總義 第五課 內外中觀及其他兩種分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