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P4

  ..续本文上一页心的缘起、因缘,所以才会说东方文明永远都是人类的希望。

  实际上,站在世俗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子的。你越是朝外,西方文明越是朝外去霸占或者向外去扩张,但是越这样子的强盗学说、强盗逻辑,越让人类走向没落。假如说回观自心,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把朝外的这些要求减少,让自己回观的时候。就像一个人,他的要求很低,他就容易满足,一旦容易满足,一个人就容易快乐的。但是假如一个人越是向外去驰求,一个人想得越多、求的越多,最后会精神分裂的。所以现在我们为什么看到一个一个的人出问题了,痛苦啊!然后一个一个的人没有找到安慰。你看在古代的时候最多是一个家庭,关系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的家庭换了一个又换一个,反而不如古代的“勉强过一个日子”好一点。因为你换一个只是换汤不换药,而由于你的内心不断向外扩张、占有,这样越来越强烈以后,你就是永远处于饥渴的状态。朝外找,因为你朝外是没有外在的东西的,真的东西在心里面的,所以你越是想朝外去,觉得我外面的东西不满足,我要去抓它。所以你挣很多的钱,一直以挣钱为目的,这个人会挣疯的。一直以外在的一个人去追求,这样子的人会追疯的。所以你越是朝外,因为外面离心越来越远,所以外面没有真正一个你自己的东西。你自己的东西是在心里面,所以你越是把外面的要求放低了,向内去回收回收,在内心去寻求,你容易寻到你自我的成就和满足。

  在《大乘庄严经》当中讲到过“我见熏习心,流转于诸趣,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脱。”这一个颂词可以说是把我们的轮回和我们的涅槃开显出来了。轮回是怎么轮回的呢?也就是执著有一个实有、有自性的,看到一个法就觉得有“我”,我们说“我”就是自性。首先是由于对五蕴身心执著于有一个自性,这样子的一种“我”的见地、执著见解,使我们的心就开始受到束缚了。由于看到显现的时候,随着他而执著,这样子你就捕捉他,你的生命就全部冲向他了,一冲向他以后就不断不断地坚固这种习气,越来越强烈地冲向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这样子就开始产生了流转,产生了轮回。轮回所见的一切,都是我们跑出去见到的,都是我们跑出来的。然后怎么解脱呢?“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脱”。我们把心把他向内去安收安收,不断向内去安收,这样你就会回归自心。回归自心以后,前面你是朝外去流淌的,现在你把朝外流淌这些心水让它回流,也就是最终回到自心上面来,然后你就能得到解脱了。所以解脱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光往内去观,去内观,最后你才看到自心的光明才是最大的光明,世界是由自心所透发出来的。你要看到自心的光明。或者你正是因为内观,最后你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而外面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的。

  “今当宣说微细瑜伽,此为微细的意义如何呢?”从名言谛上面来说,是很微妙、很深细,这不是一般人所懂得的妙法,一般人没有因缘福德认识这个妙法,而我们现在有因缘福德,已经认识这个法和向外去认识万法相比,你就高明多了。所以说它是微细的。进而我们再去观察,这颗心究竟有没有呢?。“此种幻化唯识,”我们前面所说的,承认是万法是幻化的——由心所幻化的。所以幻化是唯心所幻,就能够认识唯一是心。那这个心是什么样的呢?“超离三世”也就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不是三心二意的三心,这里指的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从时间上面来看,这几个侧面的心你都找不到它。从时间上面去看,是找不到一个真正心的自性。假如说心是过去心,那它就不可能有现在心和未来心;假如说心是现在心,那么过去心和未来心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假如是未来心,现在和过去它不会显现的。所以心是属于过去呢?属于现在呢?还是属于未来呢?你真的找不到一个可以决定它是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正是它不属于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它可以在这种幻化的境界当中,幻化过去、现在、未来。假如你一旦认定哪一个是它的特性,它就只能保持那种特性。过去心的特性就只能是在过去,现在心的特性就必须在现在,未来心的特性必须在未来,所以心一旦是在三世当中,它的特性是在哪一个时间,你就必须只能在那个时间显现。而正因为它没有这种特性,他不特属于哪一个时间。他没有这种特属的时间,它的这种时间的归属是一种虚妄的归属。正因为这样子,除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你还能找到什么时候的心呢?没有了。没有一个真实的心。这个是从时间上面来看三心不可得。)

  “无诸形色而自性清净光明”,这是从它显现的相状上面,没有形状、没有颜色。心是方的心吗?心是圆的心吗?你没有看到你心是方的吧?没有看到你心是圆的吧?可能圆滑的心,也许有些人说“你看他的心太圆滑了。”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你又没有看到它是一个多大的直径,没有圆的形状;有没有颜色呢?看到心的时候有没有感到你心是红色的呢?你说我有一颗红心,红心是一个比喻;你说他这个人的心太黑了,是黑心,这也是一种比喻;这个心是干干净净的,这也是个比喻。真正去看的时候,没有颜色,心里看不到颜色。你怎么找也找不到颜色。如果你能看到颜色,就像初祖达摩祖师问二祖慧可禅师说:“将心来,吾与汝安。”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也就是说他找心,不管是颜色、形状等,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个心。你如果真能找出心,你不安的那个心就拿得出来了。你又想安心,但是你最后一找其实心了不可得。那你在哪里安心呢?最后初祖达摩祖师说:“吾与汝安心竟”,就已经给你把心安好了。在哪里安心呢?由于你一找,最终没有一颗有形状、有颜色的心,也没有一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可得。最后无一法能在心上面找得到,这种有心的感知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在《楞严经》当中首先要去七处征心,你觉得你的心在哪里呢?你觉得你的心如果在里面,那它是有一种感知能力吧?它既然是在里面,应该是先看到里面再看到外面吧?那它应该看到感知身体内在的身体的活动,看到身体的相状。你说看是用眼睛。感知身体里面的相状。至少能感知血液在流动?你的心有没有感觉到心脏在“咚咚咚”这样跳呢?有没有感觉血的流注呢?你根本没有这些感觉!而身体的这些衰变、变动、暖热这些,你没有感觉。不是从你的心上面感觉。如果说它在里面,你应该先感知到里面或者说先看到里面。假如这个心是在身体外面,你应该先看到自己的脸貌,再看到别人的,因为虚空中有一颗心看到自己的脸貌,但是任何人(包括我)都看不到我这儿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的这个心,你是在里面也不行、是在外面也不行。如果是在外面,你应该是能看到自己的脸面,但是看不到,最后打着一盆水在那里你能看得到,要么拿着镜子在那你能看得到,都是要借助另外一个东西。如果说心是在中间,中间究竟是偏向于哪里呢?你找不出。偏向于身体呢,你应该找得出一个分界线。身体的部分占的成分占得多一点;偏向于外面呢,应该外面也有他的成份。其实从七个地方去找我们的心,也没找到。最后阿难尊者说:“难道我现在对佛陀您老人家生起信心,这还不是心吗?”,最后把阿难尊者的疑惑弄了出来,这是在《楞严经》当中看到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妄心,这些妄心是幻化的境界,妄心是了不可得。一旦你认识到妄心了不可得的时候,你才容易认识到真心周遍一切的了了常知,也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心你才能够找得出来。所以我们在胜义的修法,尤其涉及到这儿所说的,最后看到我们内心自性的清净光明,所有的这一些能见闻觉知的这些都是妄心,妄心是了不可得的,妄心是从本以来自性虚妄的。而我们的内心,由于这些心的境界,由于它是虚妄的,所以这些心的这些显现幻化这一切,从来没有影响过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永远都是象那样子,原原本本地从来没有一丝的变化、变动过。所以这个真心是永远超越妄心的这一切境界而了了常知的,所以他自性清净,而不是说他不干净我们来洗干净,洗干净的都是心外之法。甚至在了义的教法一看,要洗干净的这些东西都是心的幻化,这些东西也是心性光明。一旦认识到一切染净都是心性光明的时候,无一法可修,无一法可断,当下了断,一切自在现前,那么这一种就更高了。所以我们的心是自性清净的。不需要谁去把他弄干净。

  所以在《心经》里边说“不垢不净”。我们的心无所谓一个清净,无所谓一个垢染,也无所谓一个干净。这种清净和不清净是从显现的一个比较上面看到的,这仍然是客尘法。比如说暂在它上面沾了,就像一个衣服本身是干净的,上面沾了一颗灰尘,你把在灰尘一取出来这衣服是干净的;如果这个衣服本身是脏的,你把灰尘取出来,这个衣服还是脏的。正是因为它本身是干净的,所以你把灰尘拿了才看到它是干净的,我们才能把衣服洗得干净。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子。如果我们的心本身就是一个不干净的心,那么你永远洗不干净的。就像你要去洗煤炭,想要把煤炭洗干净的人是很愚蠢的,怎么洗也是黑的,怎么洗也是黑的,除非你把煤炭最后洗没有了,你只要还有煤炭就永远是黑的。假如我们的心,它的本性上面就具有贪嗔痴,它的本性上面就具有业障,我们是无法消业的,我们是无法解决这些业障的。正因为这些不是自心当中本俱的,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的境界永远都是一个最高贵的心,因为它没有这一切是非、没有这一些烦恼、没有这些业。我们的心永远都是本性高贵,永远都是清净无染的一个状态。这种清净无染是一种绝对的,它不相对于前面不干净、后面洗…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