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P5

  ..续本文上一页干净,而是它本身没有这一切垢染,所以说是自性清净的。超离了三世的幻化,也超离了颜色、形状的这一切,显现的是自性清净。清净又是它真有这一个法,所以又叫做光明,从显现的角度。)

  无有显现之故,无有显现是从三世不可得、形色不可得,一切三世一切形色不可得。所以我们说无有显现,这一个心性光明不是一种显现。很多人认为我见到了我心性的光明。就像灯泡那样亮,在我的光明世界中全部象灯光一样很强很强!这样子你所认为的还是一个幻妄的境界,不是你的真心境界,这种真心不能够用显现去说他。所以一落显现就容易落到我们的客尘心上面去。这里面就说:“无有显现之故,当知诸法为幻化唯识。”最后,胜义一看,我们的心也不存在了。我们前面所认为的有一颗心,这一颗心有没有呢?最后去找心找心……最后没找到什么心。最后没一旦没找到心的时候,就能入到真心的无为境界当中,远离这一切攀缘。所以心也要介绍它是空性的,它是自性清净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名称普闻古印度圣境的大智阿阇黎清辨论师,

  “名称普闻古印度”:就像我们前面所说“五十伽蓝之主”,他的名声很广大,圣境也就是贤劫千佛都是在这里成道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圣境,圣者经常在那里出生。正因为如此,印度这块土地就具有巨大的加持。现在大家,由于释迦本师在印度曾经在那里出现过,他加持过的地方,据说去见到后连五无间罪也能消净的。这就是由于圣者在那儿,得到他的加持后,这个地方也变成有一个“圣”字在哪了,也称为圣地、圣境。所以一个佛陀出现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有巨大的加持。

  就像我们喇荣,为什么称为圣境呢?也是因为有法王如意宝啊,有十三位虹身啊,还有喇荣的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在那安住。所以上师对法王如意宝很有信心的时候,说:“我一辈子当中,因为我对我的上师最具有信心,所以我觉得我这个世界上面所安处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比极乐世界的渴求还强烈,只要我生生世世不远离喇荣就可以”,因为从上师的信心已经圆满以后,他对于法王如意宝的功德有一个圆满的信心,这种圆满的功德的具有者,他所在的地方就具有极大的加持。

  而这个“圣境印度”也是佛陀在那里出生,甚至以后的贤劫千佛都要在那里示现成佛。所以那个地方是极其殊胜的,称为地域中土,也就是说地方上面的中土。我们在学中土的时候有地域中土有佛法中土,那个地方贤劫千佛出世、成道,都是在古印度,所以那儿称为是圣境,这是我们佛教徒共称的圣境。大智阿阇黎,阿阇黎是亲教师,又叫做轨范师的意思。

  清辩师也曾在其统摄一切中观关要的《中观宝灯论》,这部统摄中观关要,最主要是从修行上面统摄中观的一些义理。在这里边说道:《中观宝灯论》中说道:瑜伽行中观为细的内中观;承许外境的中观为粗的外中观。这一个承许瑜伽,瑜伽唯识是连在一起经常在一起的。《瑜伽师地论》实际上主要是讲瑜伽师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做到内心的这种相应。所以我们说唯识在修行上是最圆满的。相应是要在内心上面来修行,内心相应这些修行的要求,去完成这一切,这才是我们在修行上要做到的。所以我们一讲瑜伽的时候,往往指代的是唯识。瑜伽宗你就要知道是唯识宗,瑜伽学说就是唯识学说。不是一提到瑜伽就以为要么说的是印度教的瑜伽,要么是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瑜伽。你要看语境,假如在中观和唯识的语境中去看瑜伽的时候几乎讲的就是“瑜伽”就是“唯识”。所以瑜伽行中观就可以说唯识行中观,是细的内中观;承许外境的中观,为粗的外中观。承许外境的中观,包括我们要学的《入中论》,都是这样子的一个中观。

  该论明显言及:“以实修时中观瑜伽行殊胜的缘故,就连具德月称实修时也按如是而承许。”该论中明显言及,是从法义上、意义上面明显说到的,不是说从名词或者是字句上面明显说的。明显是从意义上明显不是从字句上面明显说、直接说具德月称论师。否则后来月称菩萨给世亲菩萨发了很多过失。怎么可能按这种语气说“具德月称修行的时候也按这样承许”的呢?好像月称菩萨是很圆满的,他虽然讲没这样讲,但是修是这样修的,所以这种语气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从意义上推的,为什么意义上从这样子推呢?因为我们在历史上出了很多大彻大悟的高僧大德,佛子菩萨和诸佛如来。这一些大彻大悟都是在内心里面去大彻大悟的,所以一切佛法最终是要让我们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一切宇宙人心的方向,在哪里大彻大悟呢?就是从自心里面去大彻大悟,所以你认识自心的奥秘就等于是认识世界的奥秘,解决自心的问题就解决宇宙的问题。所以就是在自心上面去实现的。

  修行就是要去实际性地解决问题,怎么去实际性地解决问题呢?就是在自心上面去解决问题,这很殊胜。如果你的修行在心外去求法——心外去修行,你永远做不了佛法的修行人。只能在心里面去完成他,这才是佛法的心要。就像你要去断一个人的命根,要把他的命脉找到。就像你要去捉毒蛇,你要卡住它的七寸,它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我们修行最关要的地方在哪里呢?就要直指人心。所以我们面对名言谛的修法的时候也是在调心。我们面对胜义的这些般若的修法的时候也是要证悟心的本性。名言是用一种显现去调正、规范另外一种显现,用出离心去把我们的贪求心把它给换过来。然后假如出离心引导成了自私自利、寻求自我解脱。这个时候要用利他的心把它转过来,永远是转变去转变来,最后转成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心态。这是从名言上面,从自心上面修。从胜义上面是怎么修呢?你要去认识不管是善心也好,恶心也好,其实他的根本是一样的。这样子把本性认识,认识心性。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心,尤其遇到胜义的修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你就看到由于根源出在这里,它是从根源上面解决问题。

  所以了义的教法的力量就非常殊胜。我们修般若的善根就非常殊胜。这会将我们心的本性开发出来。这种调整它是从根本上去调整,不是从外在上面去堵这个堵那个,最后没把源头堵住。你还是会不断地出现种种复杂的问题,所以修法按照越是不了义的修法越是很艰难、越是很艰难,越是了义的修法你真正能修,就越是容易,越是容易。因为它从根识上面去下功夫,认识他的本性,把源头解决了。所以我们修行都是以内心的修行为殊胜。外修一百个法不如内修一个法。所以我们说外在去看这个人的过失,那个人的过失,不如你去看自己的一个过失。因为外在所有的过失都是由你的内心出问题所看到的过失。所以你在内心当中把自己的过失看到了,你解决这一个过失就能实际性地解决一个问题。你去看外面的,总要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实际上我们无法去要求任何一个人,只会把外在的问题变得复杂化,所以你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外修一百个法还不如内修一个法,从修行上面就是从内心上面修是最殊胜的缘故。

  所以月称论师虽然在抉择见解的时候,他给我们抉择了外在法的显现怎么样,认识它的空性,从二谛上面去抉择所知万法,但是直接在修行上见功夫的时候,还是要观心。一个不会观心的人,不会内观的人,不要说是中观修不了,就连菩提心没办法修,不要说菩提心没办法修了,就是自利的解脱也无法修,甚至连一个因果的正见也无法实现,所以都是往内观的。我们修无常为什么看外在的这些法的显现呢?最终还是要落到自己的心上面去,落实无常的认知。所以完全都是在调心。内观自心,内修自心,任何人的修行都是朝内去观修修行。观修观修,朝内观修,回观返照。这才是修行的关要。这里面就提到了由于这一种实修的时候很殊胜的缘故。谁都是应当这样承许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一致公认的。连具德月称论师,他在《入中论》当中破过唯识宗,广破唯识宗,用了很多殊胜的妙理,去把唯识宗说得,如果是两个人在辨论,看起来好像是唯识宗是在建立说一个法是实有的时候,这个不是说所有的唯识宗,指的是说暂时不了义的一部分唯识宗,看起来这些唯识宗怎么会建立一个实有的心呢?被月称菩萨用锋利的智慧剑完全给削除了这种见地。看起来好像他是要去打破这种见地。但是实修的时候还是要修唯识,只不过不修“心是实有的”,只是把“万法唯心”这个义理回观自心,然后在认识心的这种三心和形色不可得,认识心的这种自性光明。

  内外二种中观的观点,大致与自空中观他空中观相同。大致上面相同,但是不一定方方面面都相同。为什么呢?假如说承认世俗谛是唯心所现,这也可以说是细的内中观。也就是承认“万法是唯心的”。从内心上面去看到这些显现,最后用胜义理论去观心的空性,这样子也是细的内中观。所以不是说彻底的必须二谛都是这样子,但是大概来说,总体的二谛,要么是唯识做为世俗谛,要么外境做为世俗谛;同时心性光明做为胜义谛,空性做为胜义谛。这两种二谛好像看起来必须是如此的。但是这中间也许还会有个别性的差异。要么在世俗上面、要么在胜义方面,尤其在胜义上面,也许不一定都是他空。

  三、根本中观与随持中观

  根本中观:

  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成为自空中观所依的本源,并没有直接着重抉择自续派或应成派,称为根本中观。如《中观理聚论》、《四百论后八品》、《现观庄严论》。

  其中教证“中观理聚论”打引号也可以,因为他不是指的一部论典,这一些论典只是代表一类论典,就是在龙树菩萨的论典当中有《中论》(又叫…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