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还有一个论典叫《中观宝鬘论》。这些论典称为“中观理聚论”。《四百论后八品》就是说四百论有前八品和后八品,前八品指的是名言谛的修行,后八品讲的是对《四百论》的一个说明而已。它当中的一部分。这些论典当中(还有《现观庄严论》),称为根本中观。为什么呢?因为它并没有直接着重抉择自续派和应成派。而我们后面会有很多的法义要涉及到这两个派别的分类或者它们的法义。这个根本中观和随持中观,实际上是从第一种分类自空中观当中分流出来的,随持中观是从里面分流出来的,这两种中观都是自空中观,没有他空中观,完全是自空中观。
在第一句时候讲到说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这个“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就是自空中观的法义。为什么要抉择万法无生呢?在《入中论》的注释当中曾经讲过:通过正理去成立诸法无生的平等性,则容易对于其他的平等性了知。所以龙树菩萨也在他的《中论》当中说:“非自非从他,非共非无因,诸法随于何,其生终非有。”这个教证主要说明万法无生的平等性,一旦能够理解万法无生的平等性,对其他的平等性,有十种平等性,我们现在暂时不介绍这十种平等性,也就是在《华严经》中说到十种平等性。只要你能在无生当中去认识这十种平等性,其他的平等性都是容易认识的,在《中论》当中主要抉择万法无生平等。同时在《入中论》中月称菩萨也是广大地来宣说“四边生”,也就是说生有四种情况,而这四种情况都是不可能的。从“四边生”是不可能的。抉择“万法无生”。这是《入中论》的精华义,也是《中论》的精华义。无生是自空中观的精华。这是成为自空中观所依的本源。那么从本源上面看,是根本中观。
随持中观:
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依随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中的一种,而特别着重加以抉择,称为随持中观。如《中观二谛论》、《中论释 •般若灯论》、《显句论》、《入中论自释》等。
前面讲的《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造,或者按照藏地是弥勒菩萨造,按照汉地是无著菩萨造。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性的显宗大乘宗派,随持中观和根本中观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都是自空中观的宗派,但是后面意义上区别在哪里呢?也就是说,有没有偏重在一个法义上去依随而抉择。如果说偏重在相似胜义上去抉择,也称为随持中观,就像自续派。偏重在真实胜义上去抉择的,也称为随持中观,就像应成派。对于这两个立场、两种观点、两个意义你去特别地着重加以抉择,你专门强调抉择相似胜义,只是在这上面专门去抉择,这就是随持一种法义。然后有一种专门抉择强调真实胜义,这也是随持中观。就看他是在某个方面有所侧重,这两个侧面在根本中观都有,都有的同时又都没有着重在哪个方面偏重地强调。
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既然没有偏重地强调,那么可能偏重强调的这种观点是出问题的。或者它不殊胜,我要学圆满的我就直接学根本中观。也许你会这样认为。但是这种认为是一种不聪明的认为,或者这不能代表所有的人都是这种根基。为什么呢?就像我们要学打一套拳,要学打一套拳的时候,你就要一招一式地学好。曾经我看到过一个打拳的人的经历,也就是说他的师傅要求他打太极拳的时候,把一招要把它定住,定很长时间。然后再把另一招定住,定很长时间,让他姿势很标准,定很长时间,很熟悉这一招以后,再把这些都连贯起来,最后每一招都很准。要不一开始就把太极拳打得很准,每一招要么打出的是一种奇怪的动物的招数,这样就不是太极拳了,是太差劲的拳了。这个拳看起来是怪兮兮的,不叫太极拳。只会让师傅太着急而已,所以那种是学不好太极的。
真正你看我们世间的一个东西就是要一招一式地把它学好。所以你要把这个根本中观学好,如果你的智慧不是那种超凡的智慧,就像一看师傅打一套拳,“好的我来”,一打,师傅说:“了不起,我以后再也没有东西可以教了,我再介绍一个师傅可以学,他的功夫比我高,你再去向他学”。我们以为学拳是这样子的,但是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假如我们要学,一般的通常根基都是要一招一式的去学好中观,在某个观点上去把它学好。所以这种随持中观正是我们后代根基者最需要学习的中观。
如《中观二谛论》、《中观二谛论》是智藏论师所写的一部论典。《中论释 •般若灯论》是清辨论师所写的一部论典,这两位论师就是自续派的论典。也就是依随相似胜义的论典。后面说《显句论》、《入中论自释》等,这些都是月称菩萨所造的,这是代表依随真实胜义的一种着重加以抉择。所以前面两个论典是自续派的代表论典,后面两个论典是应成派的代表论典。所以随持中观可以说就是自续派和应成派,可以大概这样说。
虽然佛护论师曾经就中论的意义创立了应成派而加以解释,但是尚未广泛阐述应成合理、自续不合理的破立,对于佛护之宗,清辨论师在其著作《般若中论》等中,宣说了许多过失。从此之后,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两大宗派。
这两大宗派首先是以佛护论师做为开端,佛护论师他在解释《中论》的密意的时候,他按照着重从真实胜义的侧面的方式加以解释。虽然他加以解释了,由于他是一位开山祖师,并没有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他只是着重地直接开显法义,而对于很多需要去辨析的地方并没有出现。这里面说“破立”两个,“破”就是打破,“立”就是建立。打破什么呢?打破自续,因为自续不合理。建立什么呢?建立应成,因为应成合理。合理的要建立,不合理的要打破。指的是这样子的一个“破立”。而这种“打破自续”和“成立应成”,佛护论师他是刚触及到随持中观的法义,这个时候还没有引起自续派的出现。在他出现以后,就像能够刚开始出现了一个巴掌以后,另外一个巴掌才拍出来,这样拍起来以后就出现了这样很响亮的,这就出现了两个宗派一直在辩论。
所以他一写出这个论典以后,清辩论师对于佛护宗派的宗旨,就在其著作《般若灯论》等中,宣说了种种的过失,来进行辩论。辨论比较热烈以后,月称菩萨又站出来,把这个辩论更热烈化。一直到后期一直都会有辩论。从此之后,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两大宗派。我们前面说这是我们的幸运。正因为有这两大宗派,所以你的根基是哪一类根基时,就朝哪一派去学,如果说你的根基是可以完全受持,你至少可以把自续派通达或是把应成派通达。按照次第的方式去理解这两个宗派的含义。就能够把整个中观的含义理解。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
厥为指代词,就是“其”,或是“他”,就是龙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意趣是什么意思呢?意趣可以说直接就是“意向”。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去向”,我们内心是怎么想的?就是意趣。我们内心所要表示的这些意向在涉及到《般若经》的时候,也就是说《般若经》当中佛陀他内心当中真实所想,他内心要给我们指示的这些义理、趣向是在哪里呢?这就是解彼意趣的意思,要如何去把这些能够理解,有什么次第呢?
下面就说,答: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
前面讲到说能够把佛经当中“无生无灭,诸法无自性”的是龙猛菩萨,也叫龙树菩萨。龙猛菩萨和龙树菩萨是同一个人,有时候翻译叫龙猛,有时候叫龙树。对于龙树菩萨的意趣,谁解释合理呢?那么佛护论师、清辨论师、月称论师、静命论师,不管是自续派的还是应成派的,都是依靠圣天菩萨为量的,也就是以他做为标准。以什么做为标准呢?就像我们今天去放生的时候,假如你拿了一个不对的秤,谁去称了都会有意见。然后假如你的秤是对的。大家说你称出来的结果是对的。所以我们要找一个标准,如果说不标准的东西你拿出来,结果会错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找到佛菩萨他的论典来做为量来认识万法呢?因为其他的衡量是不标准的,是有问题的,结果是要出乱子的。这当中所讲的这些大中观师,不管是应成派或是自续派的论师,都是以圣天菩萨的所说的做为依据做为标准的,以他做为量的,等同龙树菩萨一样,大家都是依止龙树菩萨的,都是公认龙树菩萨的。大家都认同他作为最标准的衡量。所以这两位菩萨称为是两父子,也就是说,以龙树菩萨做为“父”,然后以圣天菩萨做为“子”,这是从法身智慧上面,佛法的因缘上面所说的父子关系,在佛教史上经常会说,某两位称为是传承当中的“父子”。 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这就看到既然自续派的论师、应成派的论师,都一同来依随圣天论师,这就看出圣天论师和龙树菩萨都是根本中观的,后其他的都是随持中观。
四、经部行中观、瑜伽行中观及世间共称行中观
这三种中观在究竟胜义方面并无差别,仅仅是以安立名言谛而划分的。这里“究竟胜义”是什么呢?究竟胜义都是自空中观的法义。然后名言上面的承许有所不同而已。
其体性为:承许轮涅诸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由名言安立的方式不同,分为三种宗派,名言安立随经部的承许,称为经部行中观;
这是清辨论师的《中观论典》当中,是随小乘经部的观点而建立的名言谛。胜义虽然抉择的是空性的,但是世俗谛是依随于小乘经部行来进行抉择的,所以他的中观称为经部行中观。这个时候不考察他的胜义谛是怎么抉择的,不考察他的空性了不了义,这些不考察,只考察他的名言谛,名言谛由于是随小乘的经部所以叫经部行中观。
然后,名言安立随唯识承许,称为瑜伽行中观。
就像菩提萨垛,或者叫静命论师,他就是名言谛当中依靠唯识去抉择的,胜义谛当中抉择的是万法空性,所以又称菩提萨垛的宗轨称为第三宗轨,也就是把唯识把中观都结合起来,在唯识中观之外找了一种中间的衔接,这样子的一个宗派,所以称为瑜伽行中观。但是这个时候不考察它的胜义。它的胜义和上面所说的都是一样的,是自空中观的法义。
名言安立随眼识等前的显现那样暂时承许,称为世间共称行中观。
我们所要学的《入中论》,寂天菩萨所讲的《入行论•智慧品》,这些就是这种中观——世间共称行中观。为什么叫世间共称行中观呢?也就是说这世间是指的无患根识的世间。也就是“大家的眼睛是正常的把?”“哦,正常的!”我们眼睛正常的人见到的是什么呢?就说这个就可以了。所以依靠我们大家的眼耳鼻舌身意,大家暂时认为正常的东西把它建立起来。暂时我们名言当中,根识正常者,做为一个参照,他们约定俗成所建立起来的。这样子建立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月称菩萨不想给你说“哪一个法是真实的”,只不过从大家来进行交流这样方便一点。
假如这个“无患根识”,我们人认为的眼根是对的,天人看的是“哎呀,你们看错了。”人和天人开始辩,你看到的是水。然后天人说:“我看到的明明看的是甘露,凭什么是水啊?”两个人看到的是不一样。假如我们说,以天人做为我们的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就是把这个交流平台搬到天界去了,以天人为主,我们就是零零星星的一两个人,就要听一下,在这里,在这里说话要小心一点,不要说这个水,要不要出笑话的。人家那是甘露,这样就不会引起一个辩论,不会引起一个争论,因为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大家都是依靠自己的业和习气所显现的。你到地狱里的众生面前,看到的是烊铜,这个时候你还要和他争:“没问题没问题。苦什么嘛?没有事情没有事情。”他的境界当中就出现了这种境界。饿鬼的众生看到河流是干涸的或是看到河流就是脓血,一滩血河,看到脓血的血河,血流成河,而且都已经开始发臭了。你跟他说这是最甘美的水。你跟他这样说的时候,他是无法改变他的认知,因为他的根识是就是那样显现的。
所以这个“无患”就要看你是怎么样去看的。如果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饿鬼的眼睛出问题了;站在天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眼睛也出问题了。所以谁不出问题呢?就是大家都能够有共同基本的认同,大家认为不出问题就可以了,实际上其实完全不出问题的是没有的。只是从一个大环境中来认同一下而已。所以就像有些有色盲的人,色盲的人你跟他说“那是红色的”,他说“什么红色的,我看到的全是灰的”。假如你说“你眼睛出问题了”,他说“你眼睛才出问题呢”。假如站在我们的世界去衡量就有一个标准。虽然他说的和我们不一样,根据我们基本的健康,做为人的健康是对劲的。人的健康,最对劲的就是要看到这些颜色。所以他错了。这时候他的根识就不能称为真实合理的名言谛,我们看到五颜六色,暂时认同的真实的正确的名言谛,所以看对看错只不过是一个大概而已。真正说谁看对了谁看错了,谁也说不清。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看的其实都有所不同,尤其在六道众生去看,六道众生所见的都不一样。
所以这一个宗派没有在名言上面去特别着重抉择,但是从这一个角度更看得出它的这个观点还更高。也许会更高,有没有这样子的我不知道,也就是从暂时无患根识作为现量和比量来抉择的宗派,暂时这样承许称为世间共称行中观。有些人会说月称菩萨他这个人很懒,他就不和我们介绍这个名言谛,世间人怎么说就怎么样,你怎么说了就怎么样,好像对名言一点都不关心。实际上也只是这样子了。假如站在一个侧面来说的话,交流的话也只能这样子交流,他和众生做交流的时候也只能是这样子交流,随顺你而进行交流。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