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六課 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中觀釋詞 中觀所破

  

《中觀總義》第六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衆生,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

  發起菩提心之後,我們繼續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所編著的《中觀總義》。《中觀總義》現在已經是第六堂課了。今天我們學習中觀分類當中最後一種分類,也就是應成派和自續派的分類

  資料上面是自續派與應成派。很多的道友也許會覺得,我們學中觀,就好好學中觀,學那麼多分類幹啥呢?那麼多分類都把人搞暈了。實際上,這些分類,即使不分,在說的時候也會落到這些涵義裏面去。以應成的方式去表達,就會落到這一派所抉擇的法義上面;以自續的方式去表達,就容易落到自續派的抉擇義理裏面。所以,這種分類,即使不抉擇出來,不分出來,大家的這個理解——對于“中觀是什麼”,都會落到這兩派的義理裏面的。所以,不分也實際有這種現象出現,而不是說分了以後才會出現的。

  五、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這種中觀的分類,是我們學習第二轉*輪——般若空性的最重要的兩種分類。我們在學習大乘中觀的時候,就是要把這兩派所抉擇的觀點能夠清晰地認識。那麼,我們對于完整的中觀,才能夠在內心當中圓滿地受持。所以,學中觀的時候,一般都要對這兩派來進行分析、辨析。

  原文當中說:“甯瑪派自宗認爲”。這一句話就給我們表達:這是甯瑪派自宗所說的,不是其他宗派。其他宗派的看法和甯瑪自宗的看法不一定是一樣。甯瑪派又稱爲是前譯派,也就是蓮花生大士來到西藏以後建立的一個派,又叫做舊譯派。也即不是新譯派,其他的藏傳佛教的很多宗派都稱爲是新譯派,而唯一蓮師所建立的甯瑪派是舊派。

  我們甯瑪自宗這樣說:

  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在承許勝義中萬法爲遠離戲論的大平等性,及名言中爲如夢如幻的方面,並沒有差別

  這是站在究竟上面來看的。站在究竟上面,不管自續派的中觀也好,應成派的中觀也好,都要承認萬法是離戲大空。這一點勝義的義理大家都承認,因爲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說:“一切萬法都是要遠離戲論的。”只要有一法不遠離戲論,那就不是真正的中觀。我們都會在學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或者說《中論》)中看到這些詞句。不管哪個中觀的論師,他都是要以《中觀根本慧論》作爲他們抉擇的參照根本依據的一個論點。所以,大家都是在說法上必須要隨順而抉擇的。

  勝義中,既然《中論》中已經講到萬法要遠離一切戲論,建立是離戲平等的這種平等性,所以大家都是這樣承許的。自續派、應成派都是這樣說。還有名言,名言就是我們大家通過名稱、言談而表達的這一切見到的這些法。這些言說的法是如夢如幻的、而不是實有的。雖然見到了這些顯現,但它不是真實的。如同夢境,如同幻化。這種表達在兩派中都有。當然,下面我們會具體地去辨析這兩派在有些側面有所不同。但是在表達上都會出現二谛的抉擇——勝義谛是離戲大空,世俗谛是如夢如幻。這兩個表達都出現在這兩派中,並沒有差別。

  換句話說,自續派雖然暫時著重抉擇相似勝義,但究竟而言,唯一真實勝義是真實性。因爲《分別熾燃論》、《中觀二谛論》、《中觀莊嚴論》等中宣說的緣故。

  這叁部論典是中觀自續派的代表論典。《分別熾燃論》是清辯論師的論典,《中觀二谛論》是智藏論師的論典,而《中觀莊嚴論》是靜命論師(又叫做菩提薩埵)的論典。這叁個論師代表了自續派。他們所造的論典是什麼樣的說法,我們就看到自續派是怎麼說的,所以他們的論典是代表了自續派的說法。這些論典中都講到過:暫時要抉擇一個單空,建立一個空性;最後,單空(也就是空性)也要超越。首先說萬法皆空,最後是不是有一個所謂的空呢?這個空也是分別概念。這個概念必須打破,最後才能夠遠離一切分別,入到無戲論的空性當中。所以,在抉擇的時候,自續派的論師暫時會抉擇一些相似勝義,說萬法通過勝義理論一觀察,看到是空性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是有一種認可的。既然是認可,就是在語言分別當中是接受的;接受以後再用勝義理論一觀察,實際上空和現是觀待而建立的,最後這一個觀待也不是實有。那麼要打破相似勝義,也就是說對于空的建立。所以究竟而言,唯一真實勝義是真實性。也就是說,無有任何的建立,連空性都不建立;不僅沒有萬法的顯現的建立,甚至連“空“也不建立。這樣的一個宗派所抉擇的觀點,就已經達到了真實勝義的真實性。

  而且,承許世俗猶如幻化,如果以勝義理論觀察名言,則不可得,這也是《般若燈論》、《二谛論》的頌詞及自釋等中宣說的緣故。

  從世俗的認可上面,大家都會說世俗的顯現如同幻化般了不可得它的實有。如果以勝義理論一觀察,憑什麼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呢?我們現前所見的這些景象,就像我們見到這個法堂,是由磚塊堆砌起來的。我們會認爲它有一個基本的組成。還有我們面前的這些桌子,它有一個基本的組成。還有這一個話筒,我們會覺得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話筒。那麼真實當中觀察,是不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話筒呢?如果它是實實在在的,它就必須有一個能讓我們找得到的基本組成存在的。這個話筒我們可以把它分、切割,也就是說,話筒是由中間的一部分和兩端的這些部分所組成的。我們隨便拿出一端來看,它是不是實有的?是不是實實在在的?拿出一端來看,就像前面這一端,一看它還可以分;不斷的分還可以找到不斷的組成,不斷的分還是找到不斷的組成。最後無限分、分、分,無限分,最終沒找到一個真實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說通過我們的尋找,找不到一個實實在在的基本組成。就像我們說有一個磚塊作爲基本組成,可以一塊磚、一塊磚的堆砌一個房屋,但是你連一塊磚都找不到,那這個房屋就等于形同虛設了。所以,不管任何一個法,我們都可以去尋找,找不到它實有的組成,最後只能承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幻化的世界,見到就是一個如同幻化師所幻變出來的一個顯現。

  通過勝義理論(就像我前面用的這種切割),用這種離一多因去分析的這種理論就叫做勝義理論。這是勝義理論的一種。這種勝義理論所分析的結果就是不可得萬法的實有,所以萬法就是幻化般。這是在《般若燈論》(也就是清辯師論的《中論》的注釋)中,還有智藏論師的《二谛論》中,他們的頌詞及自釋裏面所宣說的緣故。

  下面就講一下這兩派的區別。

  但是,在“是否最初及著重抉擇真實勝義“這一點上,二派存在差別;

  這就是應成派和自續派的最根本性的區別點。“但是”,就是一個轉折。前面雖然說了兩派共同的地方,“但是”,也就說和前面不同的。也就是在最初一開始就不要找一個次第,一抉擇就是著重抉擇真實勝義,這樣的宗派就是應成派;剛開始只是抉擇相似勝義,抉擇到一定時間以後不斷地上升,最後打破相似勝義的建立,然後抉擇應成派的(或者說和應成派一致的),這種真實勝義就叫做自續派。所以,在最初著重抉擇上面是有所差別的,不是看它們最終,是看它們最初。最初拿出來的是什麼很重要,最終又轉變了一下而拿出來的,那就是後來改變了。最初一拿出來是真實勝義就是應成派中觀,最初拿出來的是相似勝義這是自續派中觀。所以兩派存在這樣一個差別。

  而且,對于世俗猶如幻化,一者只在他方前承許(認),另一者不僅在他方前承認,自方也承認,這也是有差別的。

  從勝義谛的抉擇上面看到兩派是有差別的。然而從世俗谛上面也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就是在自方承認和他方承認這兩個方面。這一個名詞可能有很多道友在聽到的時候是第一遍聽到,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一個自方承認和他方承認呢?我們換一種表達方式。就像我認爲有一個話筒,我認爲有一個經堂,經堂當中有很多道友一起來學習中觀。那麼,我的表達方式是這樣的。我說“我看到了大家在這裏。這一個看見,我也看見了,你們也看見了,那就等于是說我自己承認了,你們也承認了,是大家都共同承認的。也就是說,我看到了,你們也看到了。”假如我換成另外一個表達方式,就是說我現在轉述你的觀點。你認爲看到了法座上講法的我,和在這個旁邊的這些道友,以及這個經堂的布置。你所認爲的你所看到的這些,是不是真正存在呢?我用道理去分析它存不存在,這就是他方承許的方式,也就是說你們承許,而我自己不承許。你們認爲看到了我,我說沒有一個我,實際上我想表達的就是我不承認我有一個顯現,我沒有顯現過,只是你們覺得看到了我,這就叫做他方承許。也就是說我之外的人,他們認爲有。就像一個證悟的聖者,這一個…

《中觀總義 第六課 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中觀釋詞 中觀所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