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六課 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中觀釋詞 中觀所破▪P5

  ..續本文上一頁來給我們從理論上來抉擇。這就是一般顯宗的抉擇方式。這種抉擇首先通過理的抉擇,後來抉擇的結果就是總相;有了總相見解,然後按照實地修行,最後會證悟實相。這是趣入實相的一種方便。

   "譬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自述其傳講緣起真實性的方法爲:“如彼通達甚深法,依于經教及正理。”就是要通過教理而介紹萬法緣起的真實性。

   依靠正理抉擇離戲實相的意義時,需要把握以下四個方面:

   一、所破

   二、對其能破的正理

   叁、以此如何破斥之相

   四,對自方沒有同等過失

   那後面來看以比喻說明。以比喻顯示,所破如箭靶,能破如箭,如何破斥如射擊方法,沒有同等過失如護身盾牌。

  我們給別人介紹一個法時,就要有破有立。有些人說中觀本來無破無立嘛,爲什麼要講破要講立呢?就是站在名言的表述方面來說的,有一個破有一個立。所破就像一個靶子,首先要豎立這個靶子;能破就像這個箭,箭射出去,要中這個靶子;射中了箭,如何射很關鍵。射擊的方法就是如何破斥的意義;如果你一個箭射出去,假如別人還一箭,你招架不住!你中箭了,你就完了。雖然你現在很厲害,把別人打了,但把別人打倒時自己也沒活下來,那就完了。所以自己要有一個真正很殊勝的宗派,你自己能把別人打破,還要保證你自己不會被別人打破。這樣,每一個宗派都會說,我把靶子樹立好以後,我在用箭通過我的方法把它打破。打破的時候,我是沒有這些過失的,就用這個盾牌把自己能夠保護得好好地,這樣一個宗派才能勝利。

  

認定所破

  

  認定道所破和認定理所破。打破什麼呢,我們在道理上有道理上的打破,在修道上面有修道上面的打破。修行佛道要打破哪些東西?打破的是我們的實執、是我們的障礙;而道理上打破的什麼呢?道理上打破的是我們知見上面的錯謬——把這些不如實的知見把它打破。所以理所破就是把知見所知法上面不如實的東西打破,而修行正法就是把我們內心當中的實執打破。現在我們先來看道所破,就是修道當中所要破除的。修道是要修什麼道呢?就是要修初地的登地的這個道,也就是大乘的見道,還有大乘的修道。大乘的見道和修道,都是我們修行所要成就的。這一切道所破就是見道和修道所要打破的。

  一、道所破攝爲二障

  也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有人會說我們漢地有叁障,是不是說漢地要打破的障礙會更多一點呢?實際上,就是煩惱障、業障、和報障。如果說把業和報歸到所知障的話,那麼是開合不一而已。其實總的來說就是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

  《菩提道次第廣論》雲:總所破等略有二種,謂道所破及理所破。初如《辨中邊論》雲: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此所破事于所知有,此若無者,應一切有情不加功用等,得解脫故。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宗喀巴大師所造的。他在這部論當中,給我們總說所破略的歸攝有兩種。廣說有很多種,但是歸列起來有兩種,就是道所破和理所破。初如《辨中邊論》就是指的道所破。《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最初所造的論點。在這部論點當中說: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也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這兩者只要一完全窮盡,一切的障礙就已經窮盡了,就可以得到徹然的解脫。後面說此所破事于所知有,在我們所了知的當中,就是有這兩種所破事。如果沒有的話,應一切有情不加功用大家都解脫了,大家就自在了。如果煩惱障沒有,所知障沒有,憑什麼我們是凡夫衆生呢?憑什麼現在不得自在有痛苦呢?就是因爲我們有障礙,這是很現實的。爲什麼我們現在沒有全知智慧?問我們,美國現在究竟發生什麼了事情?我們都不知道,但是你現在問佛陀,現在美國發生什麼事情他是知道的。甚至你說,我美國的一個親戚他住在美國的哪條街、幾層樓,他現在在幹什麼,佛陀不需要思維,說他現在在舀飯,或者說他現在在睡覺,他在幹什麼,他都可以完全給你宣說出來。爲什麼我們不能夠知道呢?這就是因爲我們有障礙。正因爲我們有障礙,我們才沒能像佛陀那樣隨問隨答。所以說,佛陀現在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頭發有多少根,佛陀可以給你講出一個具體的數字。爲什麼我們不知道世界上所有人的頭發有多少根,就是你自己的頭發你也數不清啊。我們爲什麼數不清呢?因爲我們有障礙,佛陀的智慧是不需要數的,當下就知道,世界上面所有人的頭發。現在下大雨了,整個廣東地區下的大雨,雨滴有多少滴?佛陀會一下子給我們講出來。而我們不要說整個廣東地區了,就說千佛塔寺這個寺廟當中的地方下了多少滴雨,你說這個事情居然還要我數。哇,你讓我數,這件事情也太不現實了吧。爲什麼不現實呢?對你來說確實不現實。就是因爲你有障礙。如果你沒有障礙的話,你當下就應該會知道的。所以,所知障和煩惱障,這就障礙了我們對萬法不得自在。

  如果沒有這些障礙,一切衆生就應當得到解脫的。但是有些人會繼續問:不是在佛經當中,尤其是在《圓覺經》當中說“一切煩惱皆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嘛?在《圓覺經》當中已經說,一切煩惱就是覺悟,而且是究竟的覺悟,也就是佛覺的狀態。說得念、失念,也就是說我現在失去了正念,得到了正念,不管正念得到,還是正念失去,這兩種狀態都無非解脫。爲什麼這樣講呢?其實這只是從這個能破上面去讓我們去打破一種障礙。我們在障礙當中有這種執著,覺得有一個實在的貪嗔癡,有一個實在的、究竟的佛陀覺悟,有實實在在得到正念,有實實在在的失去正念。有這些實執我們就要去打破,實際上是爲打破我們的這些執著,才說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的。就是爲了對治我們,所以,我們要去看他爲什麼這樣說,故于這個地方是沒有矛盾的。

  

  大略說來,總的所破有道所破和理所破,道所破即修道的障礙,無余歸攝在煩惱障和所知障當中,這是所知法中存在的法,理由是:如果所知中無有,應成一切有情不加功用,自然解脫。

  功用,就是說“加功用行”。爲什麼我們修行很辛苦呢?就是因爲我們要把一分一分的障礙打破。能夠打破一分障礙,就能顯發一分法身;能夠顯發一分法身,就能擁有一分自在。爲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得到法身的究竟覺證狀態呢?就是有密密麻麻的、厚厚重重的障礙,一點沒打破。完完好好的、徹徹底底的一個合格的凡夫就是因爲他沒有把障礙解除。就是因爲我們有所知障,有煩惱障,所以我們現在才努力去修道。如果說我們沒有這些障礙,我們現在不需要修行了。大家很好,你也好,我也好,大家都好。雖然說大家好了,但是大家還是沒有好,大家還是沒有解脫。大家爲什麼還沒有好呢?就是我們大家要好好地修行,把煩惱障、所知障打破。

  以下從本體、作用、數量決定叁個方面闡明二障:

  (一)、二障的本體

  《寶性論》雲:叁輪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爲所知障,悭等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爲煩惱障。對于施者、受者、施等叁輪的虛妄分別心,承許是所知障;六度違品——悭貪、貪欲、嗔恚、懈怠、散亂等的虛妄分別心,承許爲煩惱障。二者都是在能境上安立的。

  二者都是在能境上面安立的,二者都是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去安立的。安立是在哪上面安立呢?就是我們內心的虛妄分別心。虛就是不實,妄就是不真,虛妄就是不真實的意思。我們的這個心,起心動念是不真實的。阿難尊者在《楞嚴經》當中,佛陀問他:你的心究竟是在外面嗎?是在裏面?是在中間嗎?是在上下,還是在一切無著嗎

  是在哪裏?阿難尊者一會說心在這裏,一會說心在那裏。講了七個心在的地方,佛陀都給他打破了:假如心在裏面的話,爲什麼首先不看到裏面呢?假如心在外面的話,爲什麼不首先看到臉面呢?需要用一個鏡子才能看到臉面嗎?阿難尊者最後就把心在內外中間這一切七個安立全部打破了。阿難尊者說:“完了,難道現在我沒有心了嗎?我現在不是對佛陀有信心嗎?難道我就沒有心了嗎?”阿難尊者就一下子就找不到心了。找不到心以後,佛陀就用手摸他的頂,給阿難尊者安慰,說我有什麼什麼的妙法,會給你開顯,讓他不要著急。阿難尊者所認爲的這七個認爲有心存在的道理是站不住腳的。我們說,現在有心是站不腳的,只是我們自己認爲有。我們覺得起心動念,在裏面起動念,起煩惱了,或者說起分別了,這是我們認爲的。其實,你能找到心嗎?如果真能找到的話,祖師大德應該能給我們找出心來。但是二祖禅師,二祖大師他給達摩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最後沒有找到一顆心。正是因爲沒找到心才找對了。所以達摩祖師說已經給你安好心了。真正來找心,我們的心都是虛妄的,虛妄的心是不真實的。既然不真實,哪兒可以有一個心可得呢?所以說是虛妄分別心,是不真實的心。

  …

《中觀總義 第六課 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中觀釋詞 中觀所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