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邊。也就是“中”不是“邊”,如果我們要抉擇“中”,就把“邊”遠離,所以要離一切邊,抉擇一個“中”。那麼對于這種抉擇,其中,“勝義中承許唯一空性”。“勝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聖者所見之義”,比我們凡俗的境界所見到的超勝。一般聖者見到什麼呢?按照入定的菩薩和佛陀的如所有智當中所見的完全是空性含義。那麼抉擇聖者菩薩入定的境界,就是按照自空中觀的這種抉擇。然後假如抉擇佛陀的盡所有智從光明顯現分來說,那麼就是叁轉的或者後面所說的“心的自性光明”。所以我們看這兩種勝義是不是一樣的,一種勝義唯是空性,除空性之外一法不立,介紹的是離戲空性。所以假如說有一法可得,要安立他的實有,用真理去無情地去剖析它能不能夠存在?經不起正理的觀察,最後將會完全粉碎這一切實有的建立。這就是最後找不到一法可立,唯是大空性的自性。
然後另外一種承許就說,勝義是心的自性光明,我們在成就佛陀的果位以後,有心性的光明會開發出來,讓人人自俱的如來智慧體相得到最爲至極圓滿地張顯,這是從第叁轉的抉擇上面。我們就像按觸的禅宗教法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的這個本性也就是要見到這個心性光明,讓我們的佛心光明能夠讓他自然地透發出來。所以正因爲是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有這個如來藏光明,我們才可以成佛,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如來藏光明,任何一個衆生都不可能成佛的。因爲這個自性光明,他不是一個有爲法,所以我們在學《懷業時語》就講到了“勝義明點”,這個“勝義明點”就是講這當中所說的勝義心的自性光明。這個就是所謂的“勝義明點”。然後名言的承許,這一點其實是尤其最重要的,名言承許是按照聲聞宗承許有外境的,聲聞宗在這兒指的主要是小乘的聲聞,聲聞的含義有廣義的有狹義的,而這兒所指的是狹義的。
在《法華經》曾經提到的聲聞是廣義的聲聞,也就是從佛陀之音聲得到教法的聽聞,最後自己聽聞到以後又給別人宣聞這樣的教法,那麼大乘菩薩也在行持這樣子的佛子的事業。但這是從廣義上講的。從狹義上來講呢,就只是指小乘的修行者,這叫做“聲聞”。“按聲聞宗”其實就可以說是按小乘的宗派承認外境義,稱爲粗的外中觀。然後從名言上面,按照唯識的宗派去承許,名言就是“顯現”,顯現法是什麼呢?顯現法是按唯識的觀點去承許,這種中觀稱爲內的細中觀。爲什麼說“從顯現的角度呢?”因爲中觀抉擇名言時候,不會去涉及到它實有還是不實有,說一個法實有還是不實有是在勝義的觀察上面去分析它的。在名言的觀察上面,不會涉及到它是實有不實有,所以名言唯一是一個抉擇的對境,他是我們在名言表述當中所要介紹的法。這時不會涉及到他的實有還是不實有,一旦觸及到是實有的,就會用勝義理論去觀察它,就要用勝義的觀察。所以有一些人說按照小乘的宗派去承許外境義,那麼小乘宗派是承認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是實有的,那等于是說大乘的一個宗派還要去承認小乘的實有。不是這樣子的,而只是讓我們認識到小乘它抉擇這種萬法的因緣的顯現是怎麼樣?唯是從顯現上面去隨順它,承認它,而不是說建立一個無分微塵是實有的,無分刹那是實有的,一旦要說到實有的時候,馬上要觸及到勝義的領域,一旦入到勝義的領域,就必須用勝義的觀察。所以這就是看它是怎麼在名言當中單純地去顯現的,不是涉及到實不實有。所以承許它這是從一個側面去承許的,不是方方面面承許。不是說是一承認它的外境義的顯現的同時,還承許它的這個“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是實有的,這個實有是不承認的,只是在顯上面承許,而不會在實有上面去承許的。
也許有一些道友是剛接觸中觀,我這麼講你可能會犯迷糊,但是你們不要擔心,什麼東西都是一個熟悉的過程。熟悉了就好辦,你第一次聽的時候暈乎乎的,聽多了以後就會覺得這是最熟悉不過的一個講法。所以一開始不要有壓力,你就在聽不懂的時候你暫時先聽,先過一下耳根,熟悉一下,先熱一下身。就像一個人要教拳的時候,要做一下准備運動,首先你們要放松放松,准備運動就是要放松放松。所以你們要是聽不懂這一類的詞句,你們要先聽到耳根裏面去,因爲這種分析、這種名詞以後會經常用。你們不要著急,有些你們聽不懂的,主要在法相上面的不要太糾纏。在後面我們會不斷不斷地解決這些“實有”、“自性”這些法義。
那麼名言唯識也是這樣子的,按照名言或者世俗的承許,按照唯識去承許的時候,它不會承許唯識宗的方方面面都要按照唯識宗去承許。唯識宗介紹萬法唯心所現,而同時又認爲心是實有的。對于心是實有的這一點,中觀宗是不承認的。所以承認的是什麼呢?承認你所說的“萬法唯心”,我們用“萬法唯心”放到世俗谛裏面。這個時候還不涉及到我們去觀察他實有還是不實有,還不涉及到觀察,所以名言完全是從顯現這些角度去分析的。
對于兩個承許的分類,具體的認識在下面的《中觀寶燈論》的引述當中:
《中觀寶燈論》中說:“世俗谛依聲聞宗承許者,爲粗的外中觀;安立其爲唯識,稱爲細的內中觀。”
按聲聞宗承許,這主要是,尤其是按照隨理經部的聲聞宗承許,這一種小乘的宗派抉擇到隨理經部承許已經是小乘對于萬法的顯現抉擇最高的。一般我們如果說名言的承許按照聲聞宗尤其是隨理經部的承許就會更合理。然後安立唯識爲細的內中觀,這裏面就涉及到一個粗和一個細了,我們爲什麼會稱爲細呢?
又說:“今當宣說微細瑜伽,此爲微細的意義如何呢?諸法唯一以自心幻化中出生而顯現,並如夢般幻化的唯識。這是第一句話,一個層次,後面我們再看另外一個層次。進而,此種幻化唯識,超離叁世,無諸形色而自性清淨光明,無有顯現之故,當知諸法爲幻化唯識。”
這裏面有兩個層次,一者就是講到名言的顯現,一者是講到勝義的光明。前一句話講的是名言的顯現,諸法是指的我們所見到的這一切法。我講課的地方有桌子,有這些鮮花,還有前面所坐著的這些菩提道上很殊勝的道友,還有這樣一個講堂。我們所見到的這一些,如果我們沒有見到唯識的見解的時候,總以爲這些顯現是心外之法。但實際上,不僅這個法座是我的心的幻化,這個電腦是我的心的幻化,甚至在我面前這些人也是我心裏的幻化。也許你們不服氣,覺得你們是一個一個的自已,還有網絡面前聽的一些道友,都覺得你們自己是一各自的個體。那麼我在講“萬法唯心”的時候,你們就會說“難道我也是你心的幻化?”可以說你正在這麼想的時候,你聽到我的講課,就正是你心裏面的幻化。我沒看到你們是怎麼幻化我的,但是在你的境界當中有一個我在給你們講法,你看到的永遠是你心裏面的我,我看到的是我心裏面的你們,是這樣的一種顯現,這是完全符合于名言最高的一個抉擇。
如果我們理解我們夢心的境界,就容易理解這樣一個法的自性。在做夢的境界當中有房子、有山川、有事物、還有人物的這些顯現。你夢中的人是永遠都是你自心的人,不是你心外之人,所以夢中做了很多的與事物交往,與人的交往,但實際上夢裏面的任何一個事都是你心裏面的一個事,所以你心裏面裝滿了那麼多的事情,在晚上做夢的時候心裏面的這些事情全都攤出來了,一幕一幕地給你顯現出來,這所有的顯現都是你心裏的顯現。我們醒過夢來以後一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想,我做夢的時候完全是我心的顯現。但是一醒過來一看,“哇,我剛才做了一個夢。”然後又繼續地做另外一場夢的時候,忘記仍然是在做夢。就看到心裏面的這些顯現的時候就知道是心外顯的,實際上我們是一個連環夢,前面的夢過去了,又進入到新的夢當中,所以我還處在我的夢境當中。很奇怪我感覺我前面有很多人,這些人也許會感覺到是一個一個的人。這一點是不是我判斷對了呢?按照傳承上師們的一種講法就是我覺得你們是一個人,這是由于我經常在輪回當中交往多了以後的一種判斷。我們設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個機器人做得很象人,那就是我判斷錯了。我覺得你們是一個一個的人,每一個人的形象當中都有一個心識,你們是有感知的,是有離苦得樂的這種情識的。這種分別情識我覺得你們是有的,你們一個一個的具有鼻子眼睛的每一個,或者在聽著我說話的每一個我都想到你們可能是人!
但是這種說法你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我仍然覺得還是很奇怪,因爲我還沒有完全透達這一點,或者完全證悟相應這樣子的境界。也就說我認爲你們是有人,而且我的判斷也許是正確的,這是由于我在估計。我看到了這些相,根據我在輪回當中輪回的經驗很豐富了,無始劫以來我就是這樣顯現的,所以我感覺到的那些晃動的,或者在眼睛在那裏轉來轉去的,或者在那很迷亂的樣子,我想那一個可能是有心識的。我在猜,一猜我猜對了,我覺得應該是對的,不需要別人提醒我:“那個可能不是人吧?”沒有一個人這樣提醒我。旁邊的人肯定會說:“那肯定是人啦,如果你說人家不是人肯定要得罪人啦!”所以,這是由于我們看到了以後我們判定,判定以後,我們覺得是判定對了。而且在無始的生死當中我們是在這樣子交流的,和自己面前的這些顯現法交流的。
就像我看著前面的對境,而這個對境它是個心識,它的心識顯現的相不是我所見…
《中觀總義 第五課 內外中觀及其他兩種分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