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

  

《中观总义》第五课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圆春法师讲授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内外中观

  前面一种分类我们已经学习,而后面的分类主要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来做的分类。所以前面一种分类是一种大的分类,今天所说的内外中观主要是从修行上面来看的一种分类。前面的一种分类是从抉择的方式或者见解上面来做的分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像第二种分类叫内外中观。这“内”是什么内呢?“外”又是什么外呢?也就是心之内和心之外。在心里面抉择就是“内”,在心外面抉择就是“外”。所以我们一般学中观都会遇到抉择方法,面对的时候叫的一种所知法,就像前面的瓶子、桌子,前面见到的一个法,以这些心外之法来进行抉择这是“外”;而假如直接我们在的心,将万法归入于心,在心体上面进行抉择二谛的本性,这就是“内”,这主要是根据实修的方式来判定它的粗和细的,所以内中观将为细中观,外中观又称为粗中观。

  这个粗细的判定是由实修上面来判定的,如果不是站在修行的立场上,那么不需要去判定哪者粗、哪者细,都是很微妙的中观。所以这主要针对于实修。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在我们的修行当中,主要解决的就是我们的内心的问题,尤其从了义的教法来看,一切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心的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以万法唯心的观念,那么我们所见到的、感知的一切都是我们心的境界,所以你一个人所见到的一切就是你自己的一切,这当中没有其它的一个人,其它的一个法,完全是你自心所现前的一切,如果你想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必须从自心上去解决问题。如果你不从自心上去解决问题,永远问题还是问题!所以面对实修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万法唯心,一旦把我们的心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从教法的真实上面我们看到,假如说我们内心一直有烦恼,而外面的世界又永远是一个痛苦的世界,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烦恼、没有业惑,那么所有的一切世界都是清净无边庄严的世界。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正是因为证悟了内心的真实,将一切幻妄打破,在内心的境界上面安住在真如的真实境界当中,所以所见的一切都是一真法界的无边显现,所以一真法界的无边显现来源于内心的成就,这不是从外在去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面我们说,要做真正环保就只能是让人人的内心行善,让人人的内心依此行善的福德增上以后,能够修持般若,将无明断尽,这才能说得上真正的环保。因为所有外面的问题完全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我们看佛经里面描述:一切外在的显现,假如你是一个邪淫很重的人,你所住的地方就是很臭秽的地方;假如你内心的业是嗔恚的业比较重的人,你所住的地方就没有绿叶、没有花朵、没有滋润,而完全是石头很坚硬的一些地方。所以外在的一切和我们内心的境界是完全相连的。所以这个内心它是一个总源头,我们现的是什么相,就是由于我们有什么心。如果我们的心清净了,则一切国土一切众生都是清净相。佛陀见一切众生皆为佛,见一切刹土皆为无量宫殿,所以佛陀他的内心证悟了真实以后他的清净心将会展现一切众生的实相境界,也会展现一切万物的实相境界。所以,一切事情就是内心的事情,不在内心上面去下功夫,在古大德经常说:“心外求法皆名外道”。外道都是在心之外去求法的,而我们内道都是从心之内去求佛法的,即使是小乘他不承认“万法唯心”,但是他求解脱完全是在内心的上修解脱的,没有在外在。主要是他的见解无法接受“万法唯心”这一点,所以他没办法认识最深透的世俗的显现的根源,但是他仍然在内心当中看到“心主宰一切,心做为一切的主要”。

  如果说面对着实修的时候,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将会是全世界一个法一个法的问题,我们的修行就太困难了,我们学法学着学着看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甚至每一个问题都要在外在去解决,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完成修行呢?最幸运的是: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我内心的问题,我们学法才有希望。所以学世间法是越学越难,学佛法是越学越简单。因为学着学着佛法你就会认识到万法唯心,在心上面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最终的问题就是把百千万亿的问题归在一个问题上面解决,就是自心上面去解决。最后我们通过实修把自心的境界安住在中观上面后,我们会看到佛果是这样完成的,一切问题是这样自然解决的。所以学佛法能学到心法才是最主要的,因为一切的佛法不外乎要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所以佛法永远都是心法——从实修的角度来说。那么我们有些中观是从外在去学一些见解,但这些见解在分析的时候也是和我们的内心紧密相关的,也就是你的心看作着外面的境,这样子看出了问题以后你不知道,那么我们去分析你这种境的认知是否正确?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所知境?最后让我们看到没有这样的所知境以后应当回观自心,将自心安住在他真实的面目上面,所以也是为了介绍一种心法。只不过说我们有些人学着学着,他是朝外去观察,然后一直以为是在外面去分析一个理论,认识心外的一个法,不是这样子的。最终你在实修的时候还是要归到内心中来,那么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分类。

  这一分类源自清辨论师的《中观宝灯论》。其体性如下:

  清辨论师就像前面讲的,他是须菩提尊者的化身,须菩提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而他化身为清辨论师以后在古印度也是非常出名的,他在印度南方曾经称为是“五十伽蓝之主”,也就是说他主持五十个道场。现在我们说一个大和尚主持一个道场就已经很困难了,而他主持的是五十个道场,可以说这五十个道场,都要完全听他的安排,因为他确实是太有智慧、太有能力了,所以他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出名的佛菩萨的示现。那么他在中观上面的建树尤其影响深远,他建立了中观的见地自续派的观点以后,对于自续派中观弘扬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印度注释《中论》的这些论师当中,其中有六大家最出名,而他是六家之一,也就是六家《中论》注释的其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所以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你接触到清辨论师,那么你会学到很多中观的义理,但是这里面当然是要辨别的,他是站在哪个角度去分析的,我们将会在第三种和第五种,尤其在第五种自续派中观和应成派中观去分析他的见解,首先我们看这个伟大的菩萨,他如何来建立内外中观的这种分法的。

  (有一种说法顺便讲一下,法尊法师曾经在《入中论》讲说中提过,清辨论师和护法菩萨在辩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由于在历史上争论很大。清辨论师和护法菩萨两个人代表两种很突出的观点,护法菩萨讲“境空之有”,而清辨论师讲“境有之空”,就是护法菩萨安立的是唯识,就像玄奘大师后来到印度去,就是在护法菩萨哪儿学的甚深的唯识的观点,而这个唯识也就是万法唯识要建立一个识,这个观点清辨论师不同意,他说“境有之空”,要说空的含义,所以这两位大德显现上就有很多的辩论,这是菩萨的游舞。这两位菩萨在游舞的时候,清辨论师一直心里面显现好像疑惑,没有顿断,没有断除。他无法把这两种观点同时接受,而且他觉得护法菩萨的观点不应当建立未合理的,所以他发愿要长生不老,等到弥勒菩萨下生的时候他想在弥勒菩萨面前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显得好像非常固执,辩的清楚就辩,辩不清楚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就直接可以问了,但是他就想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时他想把这个疑惑断除。后来他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指示以后,就往一个山岩的一个叫金刚神所居之处,在那一个洞里面入到阿修罗宫而满足了他的心愿,它将会等到弥菩萨下生的时候在弥勒菩萨面前祈问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有时候菩萨们会做种种稀有的显现。这是顺便提到的,因为法尊法师曾经讲到了清辨论师这样的示现。)

  对于清辨论师的名字也有种种的翻译,又叫明辨,也就是“清”就是“清明”,它又有“明”的意思,又叫“明辨”,还有“辨”又叫“分别”,所以又叫“分别明”,所以他的名字有叫“明辨”的,有叫“分别明”,也许我们在一些古代的翻译当中看到“分别明论师”或者“明辨论师”。

  那么这位论师他介绍内外中观的两种体性的时候,这样子说:

  二者均是将轮涅万法抉择为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其中,胜义承许唯是空性,名言按声闻宗承许外境义,称为粗的外中观;承许胜义心的自性光明及名言唯识的宗派,称为细的内中观。

  这两者从共同的角度来说,首先两者都是显宗大乘的宗派,这是一样的,这个显宗的大乘派当中是抉择一切万法离一切边的宗派,也就是宗派上面是显宗大乘宗派,而法义上面抉择万法远离一…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