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边。也就是“中”不是“边”,如果我们要抉择“中”,就把“边”远离,所以要离一切边,抉择一个“中”。那么对于这种抉择,其中,“胜义中承许唯一空性”。“胜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圣者所见之义”,比我们凡俗的境界所见到的超胜。一般圣者见到什么呢?按照入定的菩萨和佛陀的如所有智当中所见的完全是空性含义。那么抉择圣者菩萨入定的境界,就是按照自空中观的这种抉择。然后假如抉择佛陀的尽所有智从光明显现分来说,那么就是三转的或者后面所说的“心的自性光明”。所以我们看这两种胜义是不是一样的,一种胜义唯是空性,除空性之外一法不立,介绍的是离戏空性。所以假如说有一法可得,要安立他的实有,用真理去无情地去剖析它能不能够存在?经不起正理的观察,最后将会完全粉碎这一切实有的建立。这就是最后找不到一法可立,唯是大空性的自性。
然后另外一种承许就说,胜义是心的自性光明,我们在成就佛陀的果位以后,有心性的光明会开发出来,让人人自俱的如来智慧体相得到最为至极圆满地张显,这是从第三转的抉择上面。我们就像按触的禅宗教法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的这个本性也就是要见到这个心性光明,让我们的佛心光明能够让他自然地透发出来。所以正因为是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这个如来藏光明,我们才可以成佛,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如来藏光明,任何一个众生都不可能成佛的。因为这个自性光明,他不是一个有为法,所以我们在学《怀业时语》就讲到了“胜义明点”,这个“胜义明点”就是讲这当中所说的胜义心的自性光明。这个就是所谓的“胜义明点”。然后名言的承许,这一点其实是尤其最重要的,名言承许是按照声闻宗承许有外境的,声闻宗在这儿指的主要是小乘的声闻,声闻的含义有广义的有狭义的,而这儿所指的是狭义的。
在《法华经》曾经提到的声闻是广义的声闻,也就是从佛陀之音声得到教法的听闻,最后自己听闻到以后又给别人宣闻这样的教法,那么大乘菩萨也在行持这样子的佛子的事业。但这是从广义上讲的。从狭义上来讲呢,就只是指小乘的修行者,这叫做“声闻”。“按声闻宗”其实就可以说是按小乘的宗派承认外境义,称为粗的外中观。然后从名言上面,按照唯识的宗派去承许,名言就是“显现”,显现法是什么呢?显现法是按唯识的观点去承许,这种中观称为内的细中观。为什么说“从显现的角度呢?”因为中观抉择名言时候,不会去涉及到它实有还是不实有,说一个法实有还是不实有是在胜义的观察上面去分析它的。在名言的观察上面,不会涉及到它是实有不实有,所以名言唯一是一个抉择的对境,他是我们在名言表述当中所要介绍的法。这时不会涉及到他的实有还是不实有,一旦触及到是实有的,就会用胜义理论去观察它,就要用胜义的观察。所以有一些人说按照小乘的宗派去承许外境义,那么小乘宗派是承认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是实有的,那等于是说大乘的一个宗派还要去承认小乘的实有。不是这样子的,而只是让我们认识到小乘它抉择这种万法的因缘的显现是怎么样?唯是从显现上面去随顺它,承认它,而不是说建立一个无分微尘是实有的,无分刹那是实有的,一旦要说到实有的时候,马上要触及到胜义的领域,一旦入到胜义的领域,就必须用胜义的观察。所以这就是看它是怎么在名言当中单纯地去显现的,不是涉及到实不实有。所以承许它这是从一个侧面去承许的,不是方方面面承许。不是说是一承认它的外境义的显现的同时,还承许它的这个“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是实有的,这个实有是不承认的,只是在显上面承许,而不会在实有上面去承许的。
也许有一些道友是刚接触中观,我这么讲你可能会犯迷糊,但是你们不要担心,什么东西都是一个熟悉的过程。熟悉了就好办,你第一次听的时候晕乎乎的,听多了以后就会觉得这是最熟悉不过的一个讲法。所以一开始不要有压力,你就在听不懂的时候你暂时先听,先过一下耳根,熟悉一下,先热一下身。就像一个人要教拳的时候,要做一下准备运动,首先你们要放松放松,准备运动就是要放松放松。所以你们要是听不懂这一类的词句,你们要先听到耳根里面去,因为这种分析、这种名词以后会经常用。你们不要着急,有些你们听不懂的,主要在法相上面的不要太纠缠。在后面我们会不断不断地解决这些“实有”、“自性”这些法义。
那么名言唯识也是这样子的,按照名言或者世俗的承许,按照唯识去承许的时候,它不会承许唯识宗的方方面面都要按照唯识宗去承许。唯识宗介绍万法唯心所现,而同时又认为心是实有的。对于心是实有的这一点,中观宗是不承认的。所以承认的是什么呢?承认你所说的“万法唯心”,我们用“万法唯心”放到世俗谛里面。这个时候还不涉及到我们去观察他实有还是不实有,还不涉及到观察,所以名言完全是从显现这些角度去分析的。
对于两个承许的分类,具体的认识在下面的《中观宝灯论》的引述当中:
《中观宝灯论》中说:“世俗谛依声闻宗承许者,为粗的外中观;安立其为唯识,称为细的内中观。”
按声闻宗承许,这主要是,尤其是按照随理经部的声闻宗承许,这一种小乘的宗派抉择到随理经部承许已经是小乘对于万法的显现抉择最高的。一般我们如果说名言的承许按照声闻宗尤其是随理经部的承许就会更合理。然后安立唯识为细的内中观,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粗和一个细了,我们为什么会称为细呢?
又说:“今当宣说微细瑜伽,此为微细的意义如何呢?诸法唯一以自心幻化中出生而显现,并如梦般幻化的唯识。这是第一句话,一个层次,后面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层次。进而,此种幻化唯识,超离三世,无诸形色而自性清净光明,无有显现之故,当知诸法为幻化唯识。”
这里面有两个层次,一者就是讲到名言的显现,一者是讲到胜义的光明。前一句话讲的是名言的显现,诸法是指的我们所见到的这一切法。我讲课的地方有桌子,有这些鲜花,还有前面所坐着的这些菩提道上很殊胜的道友,还有这样一个讲堂。我们所见到的这一些,如果我们没有见到唯识的见解的时候,总以为这些显现是心外之法。但实际上,不仅这个法座是我的心的幻化,这个电脑是我的心的幻化,甚至在我面前这些人也是我心里的幻化。也许你们不服气,觉得你们是一个一个的自已,还有网络面前听的一些道友,都觉得你们自己是一各自的个体。那么我在讲“万法唯心”的时候,你们就会说“难道我也是你心的幻化?”可以说你正在这么想的时候,你听到我的讲课,就正是你心里面的幻化。我没看到你们是怎么幻化我的,但是在你的境界当中有一个我在给你们讲法,你看到的永远是你心里面的我,我看到的是我心里面的你们,是这样的一种显现,这是完全符合于名言最高的一个抉择。
如果我们理解我们梦心的境界,就容易理解这样一个法的自性。在做梦的境界当中有房子、有山川、有事物、还有人物的这些显现。你梦中的人是永远都是你自心的人,不是你心外之人,所以梦中做了很多的与事物交往,与人的交往,但实际上梦里面的任何一个事都是你心里面的一个事,所以你心里面装满了那么多的事情,在晚上做梦的时候心里面的这些事情全都摊出来了,一幕一幕地给你显现出来,这所有的显现都是你心里的显现。我们醒过梦来以后一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想,我做梦的时候完全是我心的显现。但是一醒过来一看,“哇,我刚才做了一个梦。”然后又继续地做另外一场梦的时候,忘记仍然是在做梦。就看到心里面的这些显现的时候就知道是心外显的,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连环梦,前面的梦过去了,又进入到新的梦当中,所以我还处在我的梦境当中。很奇怪我感觉我前面有很多人,这些人也许会感觉到是一个一个的人。这一点是不是我判断对了呢?按照传承上师们的一种讲法就是我觉得你们是一个人,这是由于我经常在轮回当中交往多了以后的一种判断。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机器人做得很象人,那就是我判断错了。我觉得你们是一个一个的人,每一个人的形象当中都有一个心识,你们是有感知的,是有离苦得乐的这种情识的。这种分别情识我觉得你们是有的,你们一个一个的具有鼻子眼睛的每一个,或者在听着我说话的每一个我都想到你们可能是人!
但是这种说法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我仍然觉得还是很奇怪,因为我还没有完全透达这一点,或者完全证悟相应这样子的境界。也就说我认为你们是有人,而且我的判断也许是正确的,这是由于我在估计。我看到了这些相,根据我在轮回当中轮回的经验很丰富了,无始劫以来我就是这样显现的,所以我感觉到的那些晃动的,或者在眼睛在那里转来转去的,或者在那很迷乱的样子,我想那一个可能是有心识的。我在猜,一猜我猜对了,我觉得应该是对的,不需要别人提醒我:“那个可能不是人吧?”没有一个人这样提醒我。旁边的人肯定会说:“那肯定是人啦,如果你说人家不是人肯定要得罪人啦!”所以,这是由于我们看到了以后我们判定,判定以后,我们觉得是判定对了。而且在无始的生死当中我们是在这样子交流的,和自己面前的这些显现法交流的。
就像我看着前面的对境,而这个对境它是个心识,它的心识显现的相不是我所见…
《中观总义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