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四課 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

  

《中觀總義》第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盡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之後,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我們今天接著一起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所講授的《中觀總義》。

  前面我們介紹了中觀的源流,中觀的分類當中的自空中觀,今天我們學習他空中觀。這兩個的中觀的分類,是我們學習般若中觀的大的分類。其他的中觀,主要是在自空中觀上面去分類。而第一種分類,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是總體的、整體的中觀的分類。前面我們介紹了自空中觀的含義,也介紹了它對于他空中觀建立的基礎,或者說它的這種重要性,今天我們就直接進入到他空中觀的含義。

  所謂他空中觀,即是把輪涅所攝萬法抉擇爲遠離一切邊的顯宗大乘宗派,就無爲光明顯現分的側面抉擇,由此成爲連續顯密之津梁的中觀,稱爲他空中觀。

  首先我們看他空中觀的詞釋,這裏說“把輪涅所攝萬法”就是所抉擇的對境,就是在哪上面抉擇呢,將輪回的一切法和涅槃的一切法,全部拿來作爲對境進行抉擇,抉擇的結果是遠離一切邊。前面我們學自空中觀的時候,也說抉擇的結果是遠離一切邊,這一點就是符合于中觀的含義,也就是說中觀的“中”字,它就是遠離一切邊,中間就不是邊,是中觀就要遠離一切邊。只不過對于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遠離一切邊的時候,在解釋上有所不同。自空中觀如果按究竟來說,遠離一切邊時並沒有說有一個中,而他空中觀說遠離一切邊時說有一個中,也就是,其他的都是邊,然後有一個中的如來藏光明,所以這兩種抉擇具體來看是表述上有所區別的,但是在呈現遠離一切邊上是統一的,都統一爲中觀的含義。

  如果說要了解遠離一切邊的結果有所不同,那麼就要仔細分析能抉擇的理論是什麼,統一的理論都是中觀的理論,或者說是正理,具體細化地來分一下,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能抉擇的正理是什麼呢?自空中觀能抉擇的是勝義理論,所以他所抉擇的結果就是自體本空;然後他空中觀能抉擇的理論是名言淨見量的正理,所以他所抉擇的是名言上辨別,有者真實有,無者真實無,善辨有無。他的結果是要給我們介紹遠離邊的“中”是什麼含義,從正面給我們承認他,認可他。“中”是不空的,而“邊”是需要空的,自體本身是如來藏光明不會空;像金剛般大無爲法的自性不會被摧壞,不會被遷變,這是一個中的叁轉的含義,他空中觀他自體不空,而與他不相應的一切邊執戲論、客塵都是要空的,所以需要遠離一切邊。

  這裏講“顯宗”,也就是說明他不是密宗;說“大乘”,也就不是講小乘,所以是大乘當中的顯宗宗派,這和前面講過的自空中觀都是統一的。我們講自空講他空,主要講中觀的時候就是指大乘的中觀。但是後面這一句就和自空中觀要顯示不同,也就是顯現他們的差別之處。也就是他空中觀是僅僅從“無爲光明顯現分的側面來抉擇”的,自空中觀是從“諸法界無生的側面來抉擇”的。抉擇的側面不同,用的理論不同,産生的結果也自然(不同),雖然都是遠離一切邊,而表述上面是不同的。所以抉擇出來的結果一者是不空,一者是空,是從兩個側面引出的兩種結果。就像我們看著一個杯子,從上面看和從側面看,你看出的結果都是不一樣的。由于側面不同,看出的結果不同,這不形成矛盾。假如你同時朝一個方向去看一個杯子,看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矛盾了。就像這一個“遠離一切邊的輪涅萬法的本性”,如果我們完全從勝義無生的角度去看,看出來的結果卻是一有一無,那就是有矛盾了。

  所以在抉擇這一分含義的時候,自續派和應成派由于看出的結果有不同,那就會在這方面來進行辨析,只能是有一個結果對,不可能有兩個結果對,因爲一個側面用的一個理論,産生的怎麼會是兩個結果呢?那麼要去辨別,肯定是一個了義,一個不了義。然而,如果說是從兩個側面,就像一者是從顯現的側面,一者是從空性的側面,這兩個側面不同,産生的結果不同,那就沒有任何的辯論。就像杯子你從上面看,看到的是一個圓形,如果你從側面看,看到的是一個柱形,這個柱形和圓形這兩個結果,由于看的側面不一樣,所以結果不同。結果不同大家都認可:你看的是這個杯子,他看的也是這個杯子,你看的是對的,他看的也是對,只不過你們兩個站的角度不一樣,角度不一樣産生不同的結果,這個我們大家都是容許的。但是就要從你的角度去辨析,他是不是真實的。如果從你的角度能夠通過的,那就是正確的。

  在學習他空中觀的時候。我們會學習到真如妙心,有如來藏光明,在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衆生的心識裏面都安住一尊佛性的這種光明存在,這是從正面認可他的。這是從顯現分無爲光明,說是無爲就是“不是有爲”,不是有爲生滅的,所以這種光明是在我們輪回之初就具有的;然後我們輪回之後,由于他不是有爲法,所以不會生滅變化,然後我們成佛以後,由于證悟出的是一個無爲法的光明,一推,他在以前輪回之前、輪回之中,還有我們證悟的時候,其實都不容許他有絲毫的變化。假如成佛以後我們的這個心性光明會比以前的光明更亮一點,那就說明他是有變化的。所以我們現在和佛陀其實本具的智慧是一樣的大的,本具的慈悲是一樣大的,本具的辯才和力量都是一樣大的。佛陀一個指頭可以把整個世界掀動起來,而我們現在也可以有這樣子的能力,也就是從心性光明本身他就有這種妙用,動一個小指頭可以把整個法界掀動起來。然後我們的智慧啓現的時候就會周照一切輪回的境界,完全是有這種功能的,因爲他是無爲法。

  成佛以後不是一種創造,成佛以後不是一種改造,通過修煉最後積累,不是這種積功累德出現的結果。所以按照了義的教法來看。一個一天到晚造五無間罪的人,和一個一天到晚積資淨障的菩薩,這兩個人的如來藏光明是一樣的。所以了義的教法是直面心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是在這個造作上面去用工夫,他正是因爲直接面對的是無爲光明。這是我們從顯現分上來認識萬法的本性,輪涅一切萬法的本性是如是的一個無爲法的光明。從這一個側面抉擇了以後,他是一個非常好的抉擇,或者說是顯宗當中最無上的抉擇。

  由此成爲連接顯密之津梁的中觀

  也就是這種抉擇,他是顯宗到了頂端的抉擇,這種抉擇假如說你抉擇得好,幾乎你就和密宗已經搭上橋了。如果你抉擇開顯的方式有所不同,那麼顯示的要麼是顯宗的教法,要麼是密宗的教法,所以這個如來藏法門,按照講法不同,會形成他是顯宗的還是密宗的。

  在覺囊派講《寶性論》的時候,有很高的一種講法,也就是按照時輪金剛的這種講法,密宗的講法,也有按照顯宗的抉擇方法。法王如意寶以前也在他涅槃之前給我們講了《寶性論》,講《寶性論》的時候用的就是覺囊派的多羅那他的注釋,據說現在又發現了多羅那他尊者另外一部注釋,我們現在手裏有的一種注釋,他是比較略的,但同時多羅那他尊者還有一個更廣的更深的《寶性論》的注釋。

  所以這些祖師大德,一旦抉擇了無爲光明顯現分的時候,抉擇到一定程度,就會涉及到是密宗的抉擇了,很深很高的一個抉擇。爲什麼是這樣子呢?我們前面講自空中觀的時候已經講到過,自空中觀是把萬法做爲一個所知法來進行抉擇,所以最主要是對于所境來進行抉擇,而對于能境上面很少去抉擇,而他空中觀他是把自心的境界來進行抉擇。所以他是把能境拿來進行抉擇,抉擇我們能境的狀態。高的教法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在我們心上面來給我們指點,這是最快的。

  在外境上面你怎麼抉擇,最後你都要落到心上面來進行抉擇;但是由于通常的顯宗,就像《寶性論》當中,進行解釋時就是通過推理的方式來證明我們每一個衆生決定有一個大無爲法的心性光明,這是通過推理的方式來進行抉擇的。假如說,用到另外一種方式去認識無爲光明,也就是通過氣脈明點的方式去認識我們的心性光明,那就會涉及到密宗了。假如說涉及到直接用上師的加持、竅訣的力量把我們內心的境界一下子開顯出來,這就涉及到大圓滿了。所以這種抉擇直接在我們的內心上面去抉擇,這種教法是很殊勝很殊勝的一種教法。那麼,假如要通過顯宗的推理,推理出來很多人就說:我學了這個《寶性論》,無外乎就是知道自己有佛性嘛,知道有佛性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假如從這個道理上去推,你會感覺到這種修行是很緩慢很緩慢的,他只是在道理上去推。但是,假如要是從氣脈明點上去給我們介紹我們的心性光明,那就會很快,更快的就是大圓滿的這種抉擇。

  《楞嚴經》當中抉擇我們有如來藏光明時是怎麼抉擇的呢?他不是純粹完全從道理上,他就從我們的六根識上面,也就是說,你眼睛能見嗎?能見。能見到光明嗎?能見到光明。那你能見到黑暗嗎?也…

《中觀總義 第四課 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