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四課 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P3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同一個眼根,就是以這種比喻,比喻我們的心性光明。也就是說我們內心有個光明心,見的是光明境,這個光明境有時候是從空性的離戲側面去介紹的。只是有這點區分。他空中觀是我們這個覺心不空的,空性不空的,而把這個幻化的、如同空花般的這些客塵,這些是空的,或者說我們這種無明分別,這些心識,是空的,所以要在這上面去認識什麼是空的,什麼是不空的。

  如《寶性論》、《法界贊》等,均爲他空中觀的重要論典。

  前面我們講無生空性,就是講萬法無生,自體是無生的,所以那個叫做自空。這個地方講無爲光明顯現,他是承認有一個顯現的光明的,這是他空,他自己不空,而講這樣的論典有什麼呢?就有彌勒菩薩造的《寶性論》和龍樹菩薩造的《法界贊》,這些論典都是他空中觀的論典。在我們所學的佛經當中,如《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叁轉*輪的,還有《大般涅槃經》,這些經典都是主要闡述叁轉的心性光明的。所以爲什麼我們會看到,在《華嚴經》中講《華嚴經》的功德這麼大;然後《法華經》說《法華經》的功德這麼大;然後講《大般涅槃經》時說:只要你能夠相信“常住”這兩個字,就會七世不墮惡趣,爲什麼呢?假如你認爲佛陀的法身最後會寂滅了,不顯現了,沒有了,最後你靠什麼去祈禱佛陀呢?你相信佛陀雖然他的色身顯現上寂滅了,但是他的法身現在還存在,周遍法界,你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樣你還可以依靠叁寶常住真身而進行祈禱,積功累德,所以這種認識對我們來說是相當有意義的。所以在叁轉的經典當中勝贊叁轉,而且說叁轉的這種*輪是獅子吼。在空性或者說講自空的時候,用叁轉的這種意義或站在這個高度講,還不叫做真正的獅子吼,只有到了叁轉的法門時才說是獅子吼,在一切智者之前這都是無所畏懼的,可以成立的,所以稱爲獅子吼。

  《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中說:“如是無爲法光明之法界,無有迷亂染汙而自性清淨,無迷亂本性自相與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無離而住,如同日輪與光明一般。”

  《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講如來藏的時候就叫做獅子吼。《他空承許獅吼論》也是獅子吼。這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給我們作的獅子吼。“如是無爲法光明之法界”也就是首先認定他是有爲法呢還是無爲法?我們通常認識的無爲法,還叫做有爲法,所以這種無爲法稱爲是大無爲法,也就是了義的無爲法。我們通常認爲的有爲法和無爲法爲什麼都叫做有爲法呢?就像我們平時所認爲的虛空是一個無爲法,但是虛空是遮除了顯現之外給我們建立的一個概念而已。假如沒有有爲法,哪裏有這個虛空?所以沒有色法就沒有虛空。這個還是一個改造建立的。還有涅槃,小乘的涅槃稱爲是無爲法,但是涅槃就是寂滅了一切叁毒煩惱,寂滅了一切苦因苦果,最後給我們說這就是涅槃。所以除了寂滅這一切的業因果報,還有在哪裏找到一個涅槃呢?假如說沒有這些煩惱,沒有這些業,這些業都是空,那你所謂的涅槃也是空的。所以涅槃也叫做有爲。然後其他的擇滅啊,都是這樣。擇滅和非擇滅。假如說是按照小乘所分別的:一種是有爲,一種是無爲,觀待的無爲還不是這兒所說的無爲法,那是一種暫時的無爲法,而這兒的無爲法是真正的無爲法,是大無爲法,超越了有爲,超越了無爲的一個大無爲法。這個大無爲法是從光明顯現分來描述法界智慧的,所以說是光明之法界。

  無有迷亂染汙而自性清淨。無有迷亂,這是從他的覺知覺性上面,本無這一切的迷亂的心識。就像我們前面的比喻,一個人眼睛出問題了就是迷亂;眼睛本來沒問題,就叫做無有迷亂。眼睛上面的迷亂,就像我們眼睛被眼膜給障住後有眼病,有一層紅翳在我們的眼球上面,讓我們看什麼東西都看成黃色的,就像得了肝病的人,把白海螺看成了黃海螺,這時候就是眼球上面眼根已經被沾染了,而我們的心性呢,現在就像這樣子的,我們把整個世界看成是實有的,把整個世界看成是輪回的境界,這是我們眼睛看出眼花了,一樣的。我們心識現在出了一點毛病,而這點毛病是不是心性本身具有這個毛病呢?沒有,就像眼根本來沒有這種迷亂也沒有這種染汙,最後可以通過治療把眼睛治好。那麼我們內心的心靈就是這樣子的,雖然現在有種種的貪嗔癡煩惱,種種的業在我們的面前顯現,但是我們心性的光明、本性的這種狀態,就是自性清淨的,也就是任何一個衆生都是自性清淨的佛陀。這一點不依靠他的煩惱會改變,不依靠他的業會讓他改變。所以一個人再怎麼嚴重的貪嗔癡煩惱,他的心都是自性清淨的光明心,這是佛和衆生完全平等的一個本性。所以“無有迷亂染汙而自性清淨”,這是介紹我們每一位衆生人人自俱的如來智慧德相。

  無迷亂本性自相他的本性是無有迷亂的,這是他的自相。就像是我們的本性是沒有輪回的,這是我們的自相。佛陀證悟的時候看一切衆生都是佛,所以沒有一個輪回的衆生,沒有一個成就的佛陀,所以叫做無佛無衆生,有什麼呢?就是有這個本無迷亂自性清淨的光明法界。我們每一位衆生都是這樣一個大無爲法的境界。這是我們的一個自相。其比喻就如同日輪,就像太陽一樣的,中午的大太陽在虛空當中圓滿照徹一切,這種沒有虧欠而普照十方的太陽就是比喻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就有這樣的心性的太陽。

  “自成之力”:自然成就的,又叫做任運自成。這不是說需要去努力修行才能夠成就的,而是他自然具備的,本具的,天然就有的,所以我們成佛的功德就叫做天然的功德、自然本具的功德。“力”:就是表示果法功德當中,就像佛陀的十力,本智裏面包含了四無畏等等這些佛果的功德,法身的這些智慧功德。我們現在大家在每一個地方來學法,我們現在內心中有一個不迷亂的自性清淨的光明法界的智慧太陽,這個智慧太陽有它的光明,它的光明是誰給它的呢?就是它自己自帶的,它本身自帶有這光明。如果我們證悟了佛果以後你就會發現,原來佛陀的這些智慧不是他在叁大阿僧祗劫積功累德把他創造出來的,而是通過這種修行把它顯露出來的。就像虛空中的太陽暫時被雲遮住了,而這個被雲遮住的狀態並不是說明太陽本身有沾染,也不會說明太陽的光明有所損減。你不會依靠雲的遮住而把太陽的光明損壞或減少,沒有損壞也沒有減少,你站到太陽的旁邊去看,它的光明一直在那兒,如是強烈的存在,而且就是朝著十方世界而透射的。我們現在的心性也是如此的。我們現在有業、煩惱、無明,現在好像烏雲出現了一樣,烏雲出現這種狀態是不是說明你現在已經沒有心性光明?或者你的心性光明減少一分了呢?會不會受到影響呢?是從根本上不會受到影響的。所以我們在輪回中受盡了一切的痛苦,但是我們的心性光明還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這一點就像以前雪萊講過這麼一句話:你要把光和熱帶給世界,首先你的心中需要有太陽。我們聽到這是一位世間的哲學家講的時候,那麼我們要成就給別人光和熱的時候,就想到要努力去改善我的心性,把我的心變得越來越好,很努力地去完成一個人格,這樣子就顯得很費勁很費勁。但是從如來藏的教法上面,你做的工作是什麼呢?你本來就具有給這個世界光和熱的能力,只是缺少一個開發而已,你現在就具有這種無限的潛能,但由于你自己的虛妄分別,你執虛爲實,執假爲真,這個時候你把真心放掉了,抓到的是虛妄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一直活在虛妄當中,沒有看到自己的心,一天到晚都是 低透亮 的。

  就像憨山大師所說的:我們的心性光明每一天都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的做大神通。所以禅師說:搬柴運水皆是大神通。這個大神通我們沒有看到,這就是因爲我們執著幻化的境界,沒有看到我們的心性是這麼神奇的,沒看到我們自身本具自成之功德,或者這種“自成之力”的功德。我們成佛了以後不是通過修行改造,創造了智慧、神通、辯才、相好,我們現在可以說每一位衆生都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只是你現在被自己的境界障蔽了,你沒看到你的莊嚴。你本來具有超然的智慧,現在你背誦一個偈頌很困難,背誦很困難之後終于背誦了,過了兩天又忘記了。你這種能力太有限了。你知道實際上再笨的一個人,

  就像周利槃佗尊者,佛陀讓他念“掃帚”這兩個字,念到掃字時忘記了帚字,念到帚字時又忘記了掃字,沒辦法把這兩個字同時記起來,像這樣的一種智慧狀態,他的心性光明有沒有呢?實際上,周利槃佗尊者本身的心中太陽和佛陀的這種普照一切的智慧是一樣的,也就是每一個衆生的真相是什麼呢?你就是全知的佛陀,你的真相就是全知的佛陀,因爲這種功德是他自然帶有的、自然具備的,不是後天改造出來的。所以有些人說“我們先天的天賦不一樣,後天的成就也不一樣。所以天賦不一樣,後天的改造不一樣,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按照我們的教法去講,每一個衆生的開賦都是一樣的。什麼樣的天賦呢?就是具有佛陀一樣的智慧慈悲神力,全部都具有的,這是我們自然的功能。我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天賦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是,你執著虛妄,而佛陀不執著虛妄。佛陀不執著虛妄所以能夠把他的太陽完全照天照地地十方圓明。所以《楞嚴經》中,最後觀世音菩薩最後修耳根圓通,修著修著,最後寂滅一切萬法的執著以後,這時候顯現十方圓明。我們的這個光明本心就是這樣子的,可以說十方周遍的能夠明照一切萬法,可以給任何一個衆生最溫暖的慈悲,也可以給衆生介紹一種最全面的最完美的智慧…

《中觀總義 第四課 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