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四課 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說能見到黑暗。所以你眼睛閉著實際上你有能見的功能。不管是明的還是暗的,都有一個能見的功能在你的境界當中,在你的身心裏面存在的。然後你的耳根,也是這樣子的:聲音在響動的時候能不能聽呢?能聽。假如說聲音沒有的時候說你有沒有在聽呢?在聽,只是沒有聽到一個在動的聲音。所以不管有聲音無聲音,你都是“在聽”,有一種聽聞,這種聞性是不隨外面的聲音起落而進行有無的,是恒時在聽,只是聽到聲音和沒聽到聲音的區別。其他的根識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的修法在《楞嚴經》當中去介紹的時候就是“耳根圓通”。這種“耳根圓通”,憨山大師當時在五臺山修行的時候,就開始用這個耳根圓通”的修法,甚至他遇到一個禅師給他說:他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那地方一直有流水在流淌,最後他入到一種寂滅的境界當中,他說他相信古人有這一句說法,也就是聽叁十年的水聲耳根不動,絕對能夠證悟的。這就是在我們的現量上面,直接用我們現前的耳根去修行。每一個根都可以修行。眼根可以修行,耳根可以修行,舌根也可以修行,五根都可以修行,所以開出了種種的修法,這就是在我們的身心的當下去抉擇有這個心性的光明,有如來藏心、妙明真心。

  如果大家有因緣接觸到密宗,那麼就會在你閉著眼睛的時候本來應該看不到任何東西,在最黑暗的夜晚時候你閉著眼睛,然後用手捏你的眼球,就會看到裏面在亮,裏面會有光亮,這種光亮是從外面來的嗎?不可能,因爲是在最漆黑的晚上,而且你的眼睛是閉著的,所以這種光是在我們身體裏面本身具有的。所以一個開悟者、一個成就者,他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光明沒有黑暗,在一切的境界當中,他是通透無礙的,這就是我們身體裏面本具有這種如來藏的光明,但是這種抉擇是要涉及到密宗的抉擇。他太近了,就在你現在的身體裏面就有這個光明本心,然而這種抉擇需要有對上師的信心,還有前世積功累德的資糧,然後上師遇到你這樣殊勝的弟子,叁下五除二,就把你的光明一下子照天照地地弄出來了。這樣是我們學習妙法當中最殊勝的因緣。但願我們每一位都能接觸到這樣子的教法。有幸來認識心性。

  就無爲光明顯現分的側面抉擇,由此成爲連接顯密之津梁的中觀

  就像《寶性論》以前在藏地弘揚的時候,有些宗派就直接把他劃屬到密宗裏面去,所以要聽聞《寶性論》是要灌頂的。我們在漢地怎麼會想得到聽《寶性論》的論典還需要去灌頂呢?所以你看,你要是講得高就是密宗,你要是講得低就是顯宗,看你是怎麼講法。因爲這個教法的特色就是這樣子,從我們內心心性上面去用工夫的,所以這個教法是很深很深很高很高。

  但是假如說我們對于自空中觀不了解,你所認爲的心性光明就是客塵之心,你所認爲的這個無爲法實際上是有爲的造作,就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心性光明。就像前面說的:你的眼睛有一種能見的功能,這種功能不觀待于暗,不觀待于明。然後你的耳根有能聽的功能,能聽真正的聲音,也能聽靜止的狀態,這種能聽只是我們現前的一種分別境界,還沒有完全把他的這種大無爲法的本性能夠開顯出來。如果你只抉擇到分別的一個側面,實際上還沒有觸及到真正的大無爲法的光明,只是給我們來介紹,其實內心當中他擁有這樣子的一種境界。所以需要以自空中觀來打基礎,打好自空中觀的基礎後,再從我們的能境,也就是內心當中來進行學習。這一點如果說有些道友學了自空中觀以後,就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那麼說我們學了般若空性就是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空空,一場空,大空,徹底空。這樣子說:“啊,就是一個空嘛。”

  所以有些人學中觀時覺得很容易。爲什麼呢?學其他的法,還得仔細地去分析,反正學中觀就是你只要說空就可以了,只要你不承認就可以了。這樣就有點像賴賬,本來你看著有顯現法,你說空空空,就沒有沒有,無無無,這樣子好像本來你看到有了,你自己卻不承認,這個就是看在眼裏,心裏故意去毀謗。實際上,確實我們抉擇的結果可以從正理上認識萬法遠離一切戲論,無有一個自性可得,可以認識萬法的這種空性的。但是需要以正理進行抉擇:爲什麼他是無自性的?爲什麼他的本性只能是空性?這可以通過正理去分析他。

  然而,假如說我們學了這樣子教法的道友,又會形成另一個極端,也就是說,我學了萬法皆空以後,不可能再有心性的光明之類這些說法,有這些說法就直接和我的空性的抉擇是相矛盾的。我們可以用一種例子來說明。也就是說我們從二轉去抉擇萬法皆空的時候,就像菩薩入定時沒見到我們的這一切顯現。菩薩用的不是這種根識,不是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他用的是無分別智慧,見到的法界是空性的,沒有見到我們這一切顯現,這時你站在一個旁觀者來描述聖者菩薩入定的境界的時候,聖者菩薩有沒有入定呢,你只能說“有”;聖者菩薩入定時有沒有智慧呢?你肯定說“有智慧”; 聖者菩薩入定時有沒有見到法界呢?你說“肯定是見到法界了”。假如這時你站在旁觀者來看,那一位菩薩已經入定了的時候,我們兩個站在這裏來講:“他入定了沒有?”你說:“啊呀,萬法皆空,他沒有入定”;然後又問你:“他入定現在的境界是有智慧的還是沒有智慧的?”你說:“啊呀,他既不是有智慧也不是沒智慧。”如果是這樣子,我們就沒有辦法去交流某一個人的修行了。

  就像佛陀,他最後證悟了沒有呢?只能說佛陀證悟了,佛陀證悟時有沒有生起智慧呢?說有生起智慧,否則,佛陀到最後不僅是沒有智慧,連一個凡夫的認知能力都沒有了。最後佛陀就比凡夫還要可憐了,因爲他一方面沒有智慧,一方面又沒有分別心,最後像石頭一樣了。這樣子不是在毀謗佛陀嗎?所以在西方有些翻譯,涅槃就是死亡,最後死亡了以後就是涅槃,這樣子就是毀謗了佛陀的證悟和阿羅漢的境界。所以最後他雖然認識空性,空性當中是離戲的境界,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站在空性的立場上,在這個側面去表達離戲義。但是你站在名言當中去辨別他有沒有一種境界?有沒有一種智慧?這個智慧所見到的是什麼?我們可以用名言去表達的。所以這個顯現分就是站在一個側面,也就是名言淨見量的角度,這些聖者他們的淨見量,見的是什麼,如實地表達,這是可以建立我們心性光明的。

  這就像《圓覺經》所說: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猶如空花,從空而有”,虛空花假如站在無自性的角度一抉擇,就像我們的眼睛出了眼花,就像你一直這樣捏眼睛,捏眼睛,揉多了以後,這個眼睛就發疲了,然後它就看到虛空當中有種種的花,在這兒飄去飄來,這個花有沒有呢?沒有,是你的眼睛揉出問題了,最後這個虛空中出了花。虛空中出了花,這個時候是不是你的眼睛真的看到有花呢?你用手去拿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然後旁邊的人說:“你的眼睛出問題了。”你就知道原來你看到有花的時候就是沒有花。這個雖然沒有花,但是有沒有虛空呢?是有虛空的,所以你不能把虛空也毀謗了。雖然沒有花,但是有虛空的。你是在虛空中看到的幻化的花,然後你再把眼睛揉一下,讓它們恢複一點正常,最後虛空中再沒有出現花了,再沒有出現花的時候有沒有虛空呢?你說我肯定已經看得清清楚楚了,明明白白地看到一個清淨的虛空,看到了。所以最後是有花的。《圓覺經》中說“幻花雖滅,空性不壞。”就是幻化的花雖然滅了,但是空的這種性質是沒有壞的。

  所以你自己修持中觀、修持自空,把萬法寂滅,這個時候有沒有一個真正的空性呢?站在一個顯現的側面去說,已經顯現了空性了,已經顯現了空性的這種法界了,所以是有這種空性的。然後,《圓覺經》又進一步地說:諸幻寂滅,覺心不動。我們的內心是一種幻化的心,這種幻化的心現在是一種虛妄分別。這種虛妄分別一旦把它寂滅的時候,我們覺悟的智慧心會不會出現呢?會出現的,而且稱爲是“不動”,也就是說它是大無爲法的,沒有動搖。佛陀的智慧是本具的,在他證悟的時候,他不是去不斷不斷地把它改造、把它壯大,而是他證悟時當下的心是他的本心,本來具有的覺心。所以我們從兩個側面去看,也就是從法界所見的對境,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有種種的房屋、人物、種種的顯現,這些顯現就像虛空花一樣,而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心呢?現在的心就是幻化的心,現在的心虛妄分別,我們的心識現在出問題了,它入到一種塵勞分別當中去了,現在的心不是真心。假如你把這個虛空花寂滅了,那你的這個心就恢複到它圓覺的狀態,這是我們的本心,又叫做我們的真心。

  有一個支那禅師寫了一篇禅宗的引導叫做《真心直說》,就是講我們怎麼去修行的,就是要修出這個真心。或者像五祖禅師他寫了一部論典叫做《最上乘論》,《最上乘論》當中就是要讓我們要守本真心,你應該怎麼修行呢?把你的真心守好就可以了,而且這個真心不是外面修出來的,是你本來具足的真心,你把這個真心一守好,什麼成就都能出來,這就是本來具有的。這就像我們前面的比喻,眼睛出眼花了,眼睛出眼花時前面有花,然後通過治療把眼花的毛病恢複的時候,前面的眼睛出問題了,後面一轉,把眼睛弄正常以後,前面的虛空我們看到了,以前看的是一片眼花,現在看到的是晴明的虛空,這就是空性不壞。我們見到晴明的虛空,如實能見的眼他有一個覺,也就是說你能夠覺知到虛空,這種眼根也是一個不動的,也說是眼根永遠都在那兒,一直在等你的眼睛恢複正常,你的眼睛恢複正常之前和恢複正常之後…

《中觀總義 第四課 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