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二課 中觀源流▪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相。把一切相離開了以後,才能夠讓自心的般若智慧心光,能夠展現無余。而這一種抉擇的方式,就是自空中觀所開顯的側重面。這些密意,是由自空中觀所開顯的。

  然後第叁轉*輪就是介紹了人人自具如來智慧德相,人人都有心性的一段光明,這一段光明,是大無爲法的般若妙心,涅槃妙性。而這種妙明真心,是如何開顯的呢?佛陀讓我們要放下一切塵勞妄想,要把一切客塵遮破,不要在客塵上面耽著。然後將一切的分別放下的時候,活脫脫、活潑潑地這個如來藏心,應當要承認它;否則萬法就是一個斷滅,最後我們成佛以後,也沒有智慧了,成佛以後也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話,誰敢成佛呢?成佛以後也沒智慧了,也沒辯才了,成佛以後就是一個虛空,一個死寂的一個狀態;所以,這樣的一種見地是錯誤的。

  在第叁轉*輪當中,給我們介紹了如來藏心,或者他空。他空,也就是他自體不空;也就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是以客塵而空;所以說客塵是空的,而如來藏是如實不空的。介紹了如實空和如實不空,這樣子善巧地辨別客塵和如來藏不同,要掃絕一切客塵,放下一切妄想,然後要建立妙心,建立真心如來藏境界,這樣子來善巧辨別,所以第叁轉*輪叫他空中觀。也就是如來藏他自體不空,而以他法的客塵而空,這樣子來進行辨別。這種辨別是以名言理論去進行辨別的,所以,第叁轉*輪又叫做善辨*輪。也就是善巧通過名言理論、名言淨見量,去善巧地辨析,什麼是有的,什麼是無的。就像我們學《辯中邊論》,就要辨別,什麼是邊?什麼是中?這樣子來善巧地來進行辨別。所以,第叁轉*輪,他也叫中觀,只不過說他是以他空的方式抉擇的中觀。

  我們借用禅宗的一個話,就像禅宗經常說:有殺人刀,有活人劍。就像這個殺人刀,就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什麼都不給你建立。你只要起一個念,只要有一法可立,全部都要給你掃蕩,這就叫做自空中觀。萬法無有一法可得,乃至你說有佛,這都墮入到尊貴墮當中去了。“金屑雖貴,入眼成翳。”也就是黃金中的這種碎屑雖然是非常貴重的,放在眼睛裏還是渣滓,還要破你的眼睛的,毀壞你的眼睛的;所以,你眼睛裏不能放任何一個東西。所以,以這一種比喻,即使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乃至極樂世界的妙好莊嚴、無邊自在,這一切如果你執爲實有,這個時候說,那麼,還是會把你的智慧眼給弄瞎的。既然要把你的智慧眼給弄瞎,最後給你遣蕩無余,這些完全要打破,把這一切的執著要打破,這樣子才讓我們的智慧眼清明無翳、無有垢染,這樣子一個活潑潑的智慧能夠生起來。那麼,這就是一種自空的方式,要讓我們遣蕩一切的相。而且,我們在後面會講到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的時候,分類具體講的時候會提到,最初的時候,我們就是要去學自空中觀。

  就像禅宗說的:“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首先念頭打不死,這一個是最麻煩的。“一念偷心,萬劫纏繞。”只要你在內心有一法可得,有一相可取,這樣你的心還會緣著這個相去起念分別;一旦起念分別的時候,我們的妙明真心就被分別念偷了,偷成了分別取相的境界;所以,我們內心就無法開發真正的覺悟智慧。所以,要讓我們覺悟,而且,要到真實徹底的覺悟,就要讓我們放下對任何一個法的執著。所以,自空中觀在介紹的時候,假如你說如來藏空不空呢?也給你說全是空的,然後說,佛陀的境界空不空?也給你說全是空的。假如你說有哪一法不空,我絕對會給你發一個過失--不可能。所以,最後沒有任何一個法,乃至于空性,都是空的;這樣子,諸法自空。

  然後,第叁轉*輪就像活人劍。也就是說,前面全部給你把一切攀緣掃盡無余;後面給你說有一個如來藏心,人人自具如來智慧德相,妙明真心就在我們日用雲爲當中,起心動念裏面,這裏面已經蘊藏著如來藏的恒沙妙德,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個時候,是一個自然顯發的、我們心性光明。這種抉擇方式,上根利器者可以頓時受用,次第根基者可以通過學自空中觀,再來學他空中觀,這樣子,學他空中觀就能夠得到很巨大受用。

  上根利器者直接就可以學他空中觀,所以,他空種觀的功德,像多洛瓦尊者,他們描述他空中觀時候,講功德無比巨大。本身這一個他空中觀,幾乎就和禅宗、密宗就有很多的聯系。所以,後面上師會提到,這已經開始形成了顯密的橋梁的作用了,他是連接顯密的。如果你拔高了呢,就是密法;放低了,就是顯宗。所以是密法,還是顯宗?這就要看你是怎麼诠釋的。因爲他的這個義理,很容易就在我們的自心的心性上面去直指,而這種直指的方法,就是大圓滿,或者密法當中的開顯。而禅宗也是在這個直指心性上面,用的非常直接的。所以,如果我們有因緣、有福報,把自空中觀學好之後,再學他空中觀的如來藏的教法,這個福報就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們最好就是能夠把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都有一個善根,能夠去品味整體的中觀,完整的般若的義理。

  二、由是否承認勝義光明和名言唯識分爲內的細中觀和外的粗中觀。

  這裏面也就講到,勝義是講心性光明的,名言是講我們這種唯心唯識的境界。名言是叁界唯識,萬法唯心。然後,這個心呢,講的是虛妄分別,虛妄分別是我們這個名言境界。而把虛妄分別一打破,識的境界轉識爲智,這一個智慧顯發的時候,他不是一個斷滅法,就是我們人人自具的心性光明。所以,在勝義當中有一個無法催破的大無爲法的光明,這個光明是像金剛一般,不隨一切因緣,不隨一切萬法,不隨一切無常,不被這一切顯現所侵壞,自自然然,常時安住,從我們輪回之初就已經帶來了;帶來以後,他不會受我們的業和煩惱的種種影響,也不受外在的四大,地、水、火、風的災難,而讓他受到絲毫的損害;所以這是一個大無爲法的光明。乃至于我們成佛以後來看,其實,我們沒成佛的時候和成佛的時候,這一段的光明都是一樣的。只是現在我們被妄心纏縛,被妄想境界所纏縛了,沒把光明所開顯出來。

  內的細中觀,就是讓我們首先在名言當中要認識到叁界唯識,萬法唯心,放下對外在的法的追逐。我們內心就是這樣子的,由于對外在的法很貪求,就心心念念向外奔求,就使我們內心搖動著,一直捕捉著這個外境,使這種心處在一種苦態當中,一直追逐著虛妄的、外在的法。然後,通過唯識的抉擇,我們就看到,沒有一切外在的法,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沒有一法超出心的顯現。所以,這樣子,就會讓我們的心開始回收,回收,內觀回收,放下一切外在的執著,而讓心光回收,回收的時候呢,就開始朝向于內在的心,自心的這個境界這時候,假如你執著它是實有,那麼,就永遠還是虛妄分別,是分別心。最後要把這一層境界打破以後,就能顯發我們的如來藏心了。所以,這是我們修行上面最殊勝的一個教法,就是在內心起心動念來啓用教法,啓用中觀,啓用般若。所以,勝義是心,名言也是心,只不過名言是心的世俗的實相,而勝義是心的勝義的實相。一個是名言的實相,一個是勝義的實相。名言的實相是在心上去抉擇的,勝義的實相也是在心上抉擇的,所以稱爲是內在的中觀。也就是從我們內在的心和心的本性上去抉擇的,叫做內的中觀,而面對著內的中觀,我們去學修的時候,它才具有一種非常殊勝的一種意義,所以叫做細中觀。

  這個粗和細、內和外,主要針對我們的實修來說的;不是說自空中觀不承認名言唯識呀,或者不承認勝義光明的中觀,它的見地不了義,不是說它的見解上面不了義,而是面對實修的時候,我們需要從我們的內心上面去抉擇,去串習,去安住,去修習,去這樣子做,對我們的實修,才是最直接的教法。所以,其他的是外的中觀,外的中觀最主要是從所知法上面去抉擇,不是從我們的內心上面去抉擇的。然後,稱爲粗中觀,就是我們在外法上面去抉擇一萬個外法,你不如抉擇一個內的心法,這是從我們的實修境界上面來講的,也就你朝外,不管做了多少事情,你都是朝外的,你不如朝內修,自己對自己的內心做一點事情,他是真正有效的。所以,面對實修的時候,那麼其他的中觀,就叫做外的粗中觀,而介紹心和心的名言或心的勝義,這就是內的細中觀。

  叁、對于勝義空性是否秉持某一方的宗派,分爲根本中觀和隨持中觀。

  根本中觀就是龍樹菩薩和聖天菩薩兩位前期根本中觀的父子,他們所抉擇的觀點;因爲他們的觀點裏面沒有偏向于應成派,也沒有偏向于自續派;或者說他沒有偏向了義的空性,也沒有偏向于不了義的空性;而是了義或不了義在他們的論點當中都有。就像佛陀講叁藏十二部的時候,叁藏十二部都有從一轉、二轉、叁轉,了義和不了義的;後來的論師再解釋佛陀密意的時候,就從各自強調、著重的地方去傳持佛陀的觀點,秉持某一方,這樣子形成各大宗派的。同樣的,中觀也是這樣子的,就像這裏面第一句話說:如對勝義空性,根本中觀有不了義的、或者了義的,這兩個都有;所以沒有偏向于了義的抉擇和不了義的抉擇。

  隨持中觀,也就是隨順受持,有些隨順不了義的去受持,就形成了自續派;有些隨順了義的勝義空性而受持中觀,這就是應成派;所以就看隨順什麼層次的空性的來受持就形成了隨持中觀。假如說就根本不著重從哪一方去隨順受持,只是一味的整體的去學習它,那麼這就是一個根本中觀。所以,這裏面所講的根本中觀就是龍樹菩薩和聖天菩薩的論點,就是根本中觀;隨持中觀就是自續派和應成派後來發展的支流。

  四、由名言谛分別承許經部行、瑜伽行及世間共稱行,分爲經部行中觀、瑜伽行中觀和世間共稱行中觀。

  前面第叁是在勝義上面去分的,勝義的隨順受持是你在那個方面去受持,形成了兩個中觀的分類;而我們第四個分類完全是從名言谛上面,名言谛上面的受持是按照那個去受持,就看你是那個中觀。所以前面第叁點,不管你的名言是怎麼抉擇的,只要你的勝義是抉擇秉承某一方的宗派,那麼你就是隨持中觀;如果你不是秉持某一方,而是全盤抉擇,那麼就是根本中觀,不管你的名言是怎麼抉擇的。

  第四點我們也可以說,不管你的勝義是怎麼抉擇的,只要你的名言是隨順于經部行的,那麼你就叫做經部行中觀;只要你的名言隨順瑜伽行的,你就叫瑜伽行中觀;只要你的名言隨順世間共稱行,那麼你就叫做世間共稱行中觀。不管你的勝義是怎麼抉擇的,最主要是從名言上面去分析的。

  經部也就是小乘的隨理經部,小乘的隨理經部抉擇的觀點。我們在學因明的時候都會了解到的,經部是小乘的觀點當中對名言谛的抉擇是比較高的一個宗派。像清辯論師的論點當中就是隨順于經部的見解去抉擇名言谛的,但是這種隨順,不是說完全把經部宗的所有觀點都拿來做它的名言谛;也就是說它只是隨順于經部中所認識世俗顯現怎麼建立,是由微塵嗎?還是由什麼來建立的?他就用這一點。而如果你要說這個微塵或刹那是實有,這些觀點他是不會接受的,所以,他不是把經部的所有的觀點都拿來;名言的、勝義的這些都拿來用,而只是拿一部分,也就是拿他建設萬法的顯現的依據;包括瑜伽行中觀,這些都是這樣子的。

  瑜伽行中觀也就是隨順唯識瑜伽,假如說唯識是實有的,中觀是不可能承認的;所以只是用他從顯現的側面去抉擇的時候,不涉及到實有不實有的時候,那麼不用勝義理論觀察的側面建立名言谛。

  世間共稱行中觀,也就是世間無患根識,大家共同承許的,這樣子稱爲世間共稱,那麼像《入中論》這些就是世間共稱行中觀,還有寂天菩薩,他也是世間共稱行中觀。

  五、由是否著重抉擇真實勝義,分爲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你看,這個“著重”是很重要,自續派的論典當中他偶爾也會出現真實勝義的抉擇,但是他畢竟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就像一部論典當中就是那麼一個偈頌,他出現了應成派的觀點;而整體論典的頌詞幾乎都是在抉擇自續派的觀點,所以他著重點是不一樣的。應成派的中觀也是看他的著重點在哪裏?所以由于著重點是抉擇真實勝義就是應成派中觀;由于著重點不是抉擇真實勝義,而是抉擇相似勝義是自續派中觀。

  這一些具體分類,在下一堂課繼續學習,今天我們就學到這兒。

  

  

《中觀總義 第二課 中觀源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