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二课 中观源流▪P4

  ..续本文上一页广泛弘扬。

  也就是前弘时期和后弘时期,前弘时候就是朗达玛没有灭佛之前,这一些时期。后弘时期,也就是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以后这一时期。前弘时期,我们前面讲到过静命菩萨,或者菩提萨埵,他弘扬的。后弘时期,依靠阿底峡尊者的弟子,鄂.勒巴协绕。

  鄂.勒巴协绕又叫做桑朴瓦尊者。这位尊者是在阿底峡的弟子当中,在中观的义理上面是很突出的一个成就者;他在弘扬中观上面,对于阿底峡尊者的教法有一个不共的缘起。这一位成就者,他一生当中非常调柔,性格非常贤善。阿底峡尊者的所有的这些弟子,几乎和他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他和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没有哪个关系不好,和哪个弟子的关系都是最好的。所以是被阿底峡尊者非常欢喜摄受的一个弟子。他一生当中得到阿底峡尊者的欢喜摄受,摄受了十多年。然后,他又广泛地去弘扬中观。

  在弘扬中观的过程当中,他有个侄儿,也就是后面的这个鄂.洛丹协绕,鄂.洛丹协绕是他的侄儿。他这个侄儿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成就者,遇到桑朴瓦尊者,也就是鄂.勒巴协绕,他侄子在他面前得受了显密一切经续的传承。后来,看到他侄子智慧很高,就让他侄子去印度。他侄子去印度学习了十七年梵文以后,又回到藏地来,翻译了如海的经典;然后,他侄子又广泛地弘扬中观,经常是在一个地方弘扬,就是一万六、七千人的。所以,他侄子的弟子特别特别多,每到一个道场去,他自己在的地方,弘扬的弟子非常多、非常大的弘扬气象。依靠他们两位来弘扬自续派的这个观点。

  后来,宗喀巴大师父子,也就是宗喀巴大师,还有他的亲子,像甲曹杰论师呀,克珠杰论师,这一些来广泛地弘扬。本身宗喀巴大师就是千佛授记的,文殊菩萨的智慧化现。所以,以他的超凡的智慧雄辩来弘扬自续派。然后,将自续派的义理讲闻抉择,然后传承到了克珠杰大师,还有甲曹杰论师,他们再继续地来广范地弘扬。

  后面说,其后数百年间,讲闻未见兴盛,

  后来,慢慢地,这个弘扬就黯淡下来了,就没有多少这种中观自续派的佛法见地的讲闻。

  近代,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和盘托出自续派宗义,从此宁玛派的众多寺院对这部论的讲闻持续不断。

  近现代全知麦彭仁波切,一个生而知之的文殊菩萨,他出兴于世。以他全知的智慧,将《中观庄严论》原本的义理和盘托出,这个《中观庄严论》就是静命菩萨,或者叫菩提萨埵,他所造的自续派的代表性的论典。这部论典当中的义理,是通过离一多因,如幻化般的运用,将诸法的实有打破,建立了中观自续派见地的一个殊胜论点。

  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上师(也就是蒋扬钦哲旺波)劝请之下,让全知麦彭仁波切要对《中观庄严论》做一个注释;后来,他撰造了这部注释,称为是《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也就是他的上师是文殊上师,他的上师非常欢喜,非常满意的一个教言。通过他的这个全知的智慧,将自续派的宗派义理完全揭露无余,使中观自续派又得以重现于世,让大众能够学修,什么是真正的自续派的见解。

  自从《文殊上师欢喜教言》推出来以后,宁玛派的众多寺院就生起强大的反响,也就是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大众就非常起信心,来弘扬这一个法门。所以,众多寺院对这一部论点讲闻持续不断。包括于现在,喇荣也经常会讲这个《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因为,这个《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当中的,尤其是总义部分,对于整个中观的传承法流,讲的非常仔细;在这当中,把很多关键点,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差别之处,全部都给展现无余,和盘托出。可以说你能够把这个《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学好,你就等于同时学得懂自续派,也同时学得懂应成派;因为,在这部论点的注释当中,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来进行辨析;而这种辨析,很多关键点以前的高僧大德并没有进行明显的辨析的。

  学这部论典的道友福报不可思议,因为(论典)本身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讲的,这一部论典是由文殊菩萨所造的,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静命菩萨所造的;而实际上,这一部论典再进一步的开显者,又是文殊菩萨的全知麦彭仁波切来进行开显;所以,文殊菩萨对自己的论典进行开显,这就确实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开显。因此我们学习自续派,你要了解什么是自续派,你要找自续派的论点。当自续派的论点找到的时候,你的智慧无法去了解的时候,就需要有可靠的注释;那么,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一部注释,就是非常可靠的注释。在他这部注释出现于世以后,很多的道场都在对于这当中所讲的义理,来进行讲闻抉择,进行辩论;所以现在仍然持续不断地兴盛这个论典的闻思修。

  中观应成派的弘扬,后来有日称大译师翻译了月称菩萨所造的《中论释·显句论》、《四百论广释》、《入中论》偈颂和自释,并且通过讲闻加以抉择。由此,在藏地逐渐盛行应成派的观点,至今仍然持续不衰。

  中观应成派的弘扬,在藏地,后来是由日称大译师翻译了月称菩萨的这些代表著作,才得以弘扬;而月称菩萨代表著作,这三部论典,在藏地学习应成派的时候,就是根本的所依论典。现在几乎诸大宗派都是在学习这三个论典的。学中观不学这三个论典,是不可能的。尤其当中的《入中论》和《中观四百论广释》这两部论点的闻思,是非常广泛的。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中论释·显句论》,是通过从字句上面入于《中论》的,也就是入于《中论》的字句;然后,《入中论》是从意义上面入于《中论》。所以,月称论师对于应成派的弘扬的时候,他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来作为依据,做依据的时候,他就开显它,用应成派的见地去开显。开显的过程当中,他开出了两大论典,一部论典通过以字句的方式入于《中论》;一部论典是通过意义的方式入于《中论》。字句的方式,或者意义的方式,这是从侧重点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侧重你的字句入,意义不入,那叫做什么论典,其实字句和意义都是应当包含的,但是,侧重在字句的显明上面,所以叫做从字句入;然后《入中论》,它也是对《中论》的字句来进行解释,或者描述的,只不过说他侧重在开显中观,或者《中论》的这个义理,应成派的义理见地,所以,它主要是从意义上面,字句对于《中论》的意义。

  对于《中论》的字句都有了应成派的所依论典,那么我们学习中论的时候,用应成派的观点去看中论,那你就有了一个完善的所依论典了。然后,《四百论广释》,《四百论》也是根本中观的论典。所以,《四百论》和中观都是中观论师共同公认的,自续派的论师也都公认,这都是我们的所依论典,应成派的论师也公认这都是我们的所依论典,上面是没有辩论的。

  辩论的开端就是从佛护论师造了应成派的论典,然后清辩论师又用他的雄辩,又来辩驳佛护论师的观点。这样子,从他们两个作为开端以后,才产生了不断的辨析,对方就不承认对方的这个论典是合理的依靠,或者根本的论据。那么,这都是大德之间的游舞。

  那么《入中论》,月称论师造出来后,他又有原颂,也就偈颂部分,然后又给自己的长行文写了自释。现在我们一般在学院要闻思的时候,主要就是要闻思这个《入中论》,有时候要闻思《中观四百论》的广释,尤其对于这个《入中论》的自释上面去学习,这是在学院,或者在整个藏地雪域,来闻思中观的时候,几乎都是要学习的。你不学《入中论》自释、不学《入中论》的偈颂是不可能的。所以,假如以后我们般若班学习的时候,学到后面的时候,我们绝对会要来学这个《入中论》的。

  并且通过讲闻加以抉择。也就是日称大译师翻译出来之后,那么,这些月称菩萨的论典已经有了可靠的译本,这个译本必须要通过讲、或听闻,然后,去进行辨析抉择,才能传扬这样一个宗派的法流。由此,通过这种讲闻抉择以后,藏地就逐渐逐渐兴盛了应成派的观点,至今仍然持续不衰。也就是在藏地早期的时候,主要是静命菩萨,他用他自己的智慧、言教,来弘扬自续派。所以,前弘期应成派的这个弘扬,不是那么广泛的。前弘期主要是在中观的弘扬,显宗上面,就是靠菩提萨埵。然后,很多根基比较高的,就直接受用的是莲花生大师的、了义的密宗法门。所以,当时是以这种方式弘扬的。显宗应成派的论典并没有怎么弘扬,就是从日称大译师翻译出来以后,才开始发展出来的。这个是中观的传承源流。

  中观分类

  其实,中观抉择的最终的密意是没有任何的分类的,最终都是离四句,绝百非的,遣荡一切实执的。所以,中观究竟的意趣是没有分类的,但是,着重从哪个侧面去弘扬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弘扬它?在弘扬的方式方法上面就形成了不共特色,所以,形成了种种角度。

  总的来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观进行分类,此处略说五类。

  广说有很多分类,所以这个地方五类仅仅是一个略说,

  一、由分别解释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的密意,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

  那么,在解释佛陀的*轮当中,讲般若的时候,介绍般若中观是怎么去解释呢?有些就单纯的站在二转无相法门上去解释。由于这个二转*轮,就是一切诸法自体本空,介绍一切万法无有任何实有,打破一切实执状态,遣荡一切戏论分别,以这种强大的正理,来进行抉择的时候,那么,他就是以自空的方式来建立。这个时候,并没有给我们在抉择的过程当中安立一法可有。最终,佛陀在第二转*轮当中,都是让我们要打破一切颠倒的执著,把一切颠倒梦想完全要让我们放下。所以,在二转*轮当中,就是般若自空的法门;或者,又叫无相法门。就像《金刚经》一样,遣…

《中观总义 第二课 中观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