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相。把一切相离开了以后,才能够让自心的般若智慧心光,能够展现无余。而这一种抉择的方式,就是自空中观所开显的侧重面。这些密意,是由自空中观所开显的。
然后第三转*轮就是介绍了人人自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有心性的一段光明,这一段光明,是大无为法的般若妙心,涅槃妙性。而这种妙明真心,是如何开显的呢?佛陀让我们要放下一切尘劳妄想,要把一切客尘遮破,不要在客尘上面耽着。然后将一切的分别放下的时候,活脱脱、活泼泼地这个如来藏心,应当要承认它;否则万法就是一个断灭,最后我们成佛以后,也没有智慧了,成佛以后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话,谁敢成佛呢?成佛以后也没智慧了,也没辩才了,成佛以后就是一个虚空,一个死寂的一个状态;所以,这样的一种见地是错误的。
在第三转*轮当中,给我们介绍了如来藏心,或者他空。他空,也就是他自体不空;也就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以客尘而空;所以说客尘是空的,而如来藏是如实不空的。介绍了如实空和如实不空,这样子善巧地辨别客尘和如来藏不同,要扫绝一切客尘,放下一切妄想,然后要建立妙心,建立真心如来藏境界,这样子来善巧辨别,所以第三转*轮叫他空中观。也就是如来藏他自体不空,而以他法的客尘而空,这样子来进行辨别。这种辨别是以名言理论去进行辨别的,所以,第三转*轮又叫做善辨*轮。也就是善巧通过名言理论、名言净见量,去善巧地辨析,什么是有的,什么是无的。就像我们学《辩中边论》,就要辨别,什么是边?什么是中?这样子来善巧地来进行辨别。所以,第三转*轮,他也叫中观,只不过说他是以他空的方式抉择的中观。
我们借用禅宗的一个话,就像禅宗经常说:有杀人刀,有活人剑。就像这个杀人刀,就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什么都不给你建立。你只要起一个念,只要有一法可立,全部都要给你扫荡,这就叫做自空中观。万法无有一法可得,乃至你说有佛,这都堕入到尊贵堕当中去了。“金屑虽贵,入眼成翳。”也就是黄金中的这种碎屑虽然是非常贵重的,放在眼睛里还是渣滓,还要破你的眼睛的,毁坏你的眼睛的;所以,你眼睛里不能放任何一个东西。所以,以这一种比喻,即使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乃至极乐世界的妙好庄严、无边自在,这一切如果你执为实有,这个时候说,那么,还是会把你的智慧眼给弄瞎的。既然要把你的智慧眼给弄瞎,最后给你遣荡无余,这些完全要打破,把这一切的执著要打破,这样子才让我们的智慧眼清明无翳、无有垢染,这样子一个活泼泼的智慧能够生起来。那么,这就是一种自空的方式,要让我们遣荡一切的相。而且,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时候,分类具体讲的时候会提到,最初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去学自空中观。
就像禅宗说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首先念头打不死,这一个是最麻烦的。“一念偷心,万劫缠绕。”只要你在内心有一法可得,有一相可取,这样你的心还会缘着这个相去起念分别;一旦起念分别的时候,我们的妙明真心就被分别念偷了,偷成了分别取相的境界;所以,我们内心就无法开发真正的觉悟智慧。所以,要让我们觉悟,而且,要到真实彻底的觉悟,就要让我们放下对任何一个法的执著。所以,自空中观在介绍的时候,假如你说如来藏空不空呢?也给你说全是空的,然后说,佛陀的境界空不空?也给你说全是空的。假如你说有哪一法不空,我绝对会给你发一个过失--不可能。所以,最后没有任何一个法,乃至于空性,都是空的;这样子,诸法自空。
然后,第三转*轮就像活人剑。也就是说,前面全部给你把一切攀缘扫尽无余;后面给你说有一个如来藏心,人人自具如来智慧德相,妙明真心就在我们日用云为当中,起心动念里面,这里面已经蕴藏着如来藏的恒沙妙德,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个时候,是一个自然显发的、我们心性光明。这种抉择方式,上根利器者可以顿时受用,次第根基者可以通过学自空中观,再来学他空中观,这样子,学他空中观就能够得到很巨大受用。
上根利器者直接就可以学他空中观,所以,他空种观的功德,像多洛瓦尊者,他们描述他空中观时候,讲功德无比巨大。本身这一个他空中观,几乎就和禅宗、密宗就有很多的联系。所以,后面上师会提到,这已经开始形成了显密的桥梁的作用了,他是连接显密的。如果你拔高了呢,就是密法;放低了,就是显宗。所以是密法,还是显宗?这就要看你是怎么诠释的。因为他的这个义理,很容易就在我们的自心的心性上面去直指,而这种直指的方法,就是大圆满,或者密法当中的开显。而禅宗也是在这个直指心性上面,用的非常直接的。所以,如果我们有因缘、有福报,把自空中观学好之后,再学他空中观的如来藏的教法,这个福报就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我们最好就是能够把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都有一个善根,能够去品味整体的中观,完整的般若的义理。
二、由是否承认胜义光明和名言唯识分为内的细中观和外的粗中观。
这里面也就讲到,胜义是讲心性光明的,名言是讲我们这种唯心唯识的境界。名言是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然后,这个心呢,讲的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是我们这个名言境界。而把虚妄分别一打破,识的境界转识为智,这一个智慧显发的时候,他不是一个断灭法,就是我们人人自具的心性光明。所以,在胜义当中有一个无法催破的大无为法的光明,这个光明是像金刚一般,不随一切因缘,不随一切万法,不随一切无常,不被这一切显现所侵坏,自自然然,常时安住,从我们轮回之初就已经带来了;带来以后,他不会受我们的业和烦恼的种种影响,也不受外在的四大,地、水、火、风的灾难,而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所以这是一个大无为法的光明。乃至于我们成佛以后来看,其实,我们没成佛的时候和成佛的时候,这一段的光明都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我们被妄心缠缚,被妄想境界所缠缚了,没把光明所开显出来。
内的细中观,就是让我们首先在名言当中要认识到三界唯识,万法唯心,放下对外在的法的追逐。我们内心就是这样子的,由于对外在的法很贪求,就心心念念向外奔求,就使我们内心摇动着,一直捕捉着这个外境,使这种心处在一种苦态当中,一直追逐着虚妄的、外在的法。然后,通过唯识的抉择,我们就看到,没有一切外在的法,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没有一法超出心的显现。所以,这样子,就会让我们的心开始回收,回收,内观回收,放下一切外在的执著,而让心光回收,回收的时候呢,就开始朝向于内在的心,自心的这个境界这时候,假如你执著它是实有,那么,就永远还是虚妄分别,是分别心。最后要把这一层境界打破以后,就能显发我们的如来藏心了。所以,这是我们修行上面最殊胜的一个教法,就是在内心起心动念来启用教法,启用中观,启用般若。所以,胜义是心,名言也是心,只不过名言是心的世俗的实相,而胜义是心的胜义的实相。一个是名言的实相,一个是胜义的实相。名言的实相是在心上去抉择的,胜义的实相也是在心上抉择的,所以称为是内在的中观。也就是从我们内在的心和心的本性上去抉择的,叫做内的中观,而面对着内的中观,我们去学修的时候,它才具有一种非常殊胜的一种意义,所以叫做细中观。
这个粗和细、内和外,主要针对我们的实修来说的;不是说自空中观不承认名言唯识呀,或者不承认胜义光明的中观,它的见地不了义,不是说它的见解上面不了义,而是面对实修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内心上面去抉择,去串习,去安住,去修习,去这样子做,对我们的实修,才是最直接的教法。所以,其他的是外的中观,外的中观最主要是从所知法上面去抉择,不是从我们的内心上面去抉择的。然后,称为粗中观,就是我们在外法上面去抉择一万个外法,你不如抉择一个内的心法,这是从我们的实修境界上面来讲的,也就你朝外,不管做了多少事情,你都是朝外的,你不如朝内修,自己对自己的内心做一点事情,他是真正有效的。所以,面对实修的时候,那么其他的中观,就叫做外的粗中观,而介绍心和心的名言或心的胜义,这就是内的细中观。
三、对于胜义空性是否秉持某一方的宗派,分为根本中观和随持中观。
根本中观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两位前期根本中观的父子,他们所抉择的观点;因为他们的观点里面没有偏向于应成派,也没有偏向于自续派;或者说他没有偏向了义的空性,也没有偏向于不了义的空性;而是了义或不了义在他们的论点当中都有。就像佛陀讲三藏十二部的时候,三藏十二部都有从一转、二转、三转,了义和不了义的;后来的论师再解释佛陀密意的时候,就从各自强调、着重的地方去传持佛陀的观点,秉持某一方,这样子形成各大宗派的。同样的,中观也是这样子的,就像这里面第一句话说:如对胜义空性,根本中观有不了义的、或者了义的,这两个都有;所以没有偏向于了义的抉择和不了义的抉择。
随持中观,也就是随顺受持,有些随顺不了义的去受持,就形成了自续派;有些随顺了义的胜义空性而受持中观,这就是应成派;所以就看随顺什么层次的空性的来受持就形成了随持中观。假如说就根本不着重从哪一方去随顺受持,只是一味的整体的去学习它,那么这就是一个根本中观。所以,这里面所讲的根本中观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的论点,就是根本中观;随持中观就是自续派和应成派后来发展的支流。
四、由名言谛分别承许经部行、瑜伽行及世间共称行,分为经部行中观、瑜伽行中观和世间共称行中观。
前面第三是在胜义上面去分的,胜义的随顺受持是你在那个方面去受持,形成了两个中观的分类;而我们第四个分类完全是从名言谛上面,名言谛上面的受持是按照那个去受持,就看你是那个中观。所以前面第三点,不管你的名言是怎么抉择的,只要你的胜义是抉择秉承某一方的宗派,那么你就是随持中观;如果你不是秉持某一方,而是全盘抉择,那么就是根本中观,不管你的名言是怎么抉择的。
第四点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你的胜义是怎么抉择的,只要你的名言是随顺于经部行的,那么你就叫做经部行中观;只要你的名言随顺瑜伽行的,你就叫瑜伽行中观;只要你的名言随顺世间共称行,那么你就叫做世间共称行中观。不管你的胜义是怎么抉择的,最主要是从名言上面去分析的。
经部也就是小乘的随理经部,小乘的随理经部抉择的观点。我们在学因明的时候都会了解到的,经部是小乘的观点当中对名言谛的抉择是比较高的一个宗派。像清辩论师的论点当中就是随顺于经部的见解去抉择名言谛的,但是这种随顺,不是说完全把经部宗的所有观点都拿来做它的名言谛;也就是说它只是随顺于经部中所认识世俗显现怎么建立,是由微尘吗?还是由什么来建立的?他就用这一点。而如果你要说这个微尘或刹那是实有,这些观点他是不会接受的,所以,他不是把经部的所有的观点都拿来;名言的、胜义的这些都拿来用,而只是拿一部分,也就是拿他建设万法的显现的依据;包括瑜伽行中观,这些都是这样子的。
瑜伽行中观也就是随顺唯识瑜伽,假如说唯识是实有的,中观是不可能承认的;所以只是用他从显现的侧面去抉择的时候,不涉及到实有不实有的时候,那么不用胜义理论观察的侧面建立名言谛。
世间共称行中观,也就是世间无患根识,大家共同承许的,这样子称为世间共称,那么像《入中论》这些就是世间共称行中观,还有寂天菩萨,他也是世间共称行中观。
五、由是否着重抉择真实胜义,分为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你看,这个“着重”是很重要,自续派的论典当中他偶尔也会出现真实胜义的抉择,但是他毕竟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就像一部论典当中就是那么一个偈颂,他出现了应成派的观点;而整体论典的颂词几乎都是在抉择自续派的观点,所以他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应成派的中观也是看他的着重点在哪里?所以由于着重点是抉择真实胜义就是应成派中观;由于着重点不是抉择真实胜义,而是抉择相似胜义是自续派中观。
这一些具体分类,在下一堂课继续学习,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
《中观总义 第二课 中观源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