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第叁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盡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之後,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我們今天接著一起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所講授的《中觀總義》。
在五種分類當中,前面第一種分類與後面第五種分類是我們學習中觀的時候最需要從見解上面去辨別的。如果這兩個分類認識不清楚,我們就會在一種見解當中去糾合兩種抉擇。即本來是站在兩個側面抉擇的,而我們卻把它當成一個側面來産生相違矛盾。所以我們必須要分清楚這種分類。有時我們是站在自空的立場上說,還是站在他空的立場上說。或者有時我們講的是有承認的還是無承認的。這些都是要站在相應的分類上面去看,尤其對于第一種分類,我們學習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上面,對于整體的般若教法來圓滿的受持會有很多的辨析。
實際上第五種分類就是對于自空中觀的分類,自空中觀的學習需要我們花很多工夫的。在這個分類當中,雖然有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並行,而無相違的這種並行的弘揚當中,我們首先是要以自空中觀爲基礎而學修他空中觀。有些上根利器者可以直接得受他空中觀的利益,但是通常的根基都是要經過自空中觀的學習再進入他空中觀的學習的。我們先來看原文:
一、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
“自空”是說我們所抉擇的法的對境它自體本空,自身就是空無自性;“他空”抉擇的時候是自法不空而以他法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上面的客塵是空的,所以稱爲是他空。也即我們面臨的抉擇基是如來藏,而如來藏空不空呢?他自己不空,什麼空呢?是如來藏之外的客塵,這些與如來藏不相應的法是客塵,它是空的。所以自空和他空在抉擇的時候會産生這樣一個結果。這就是我們在學習《定解寶燈論》當中的第一個問題所抉擇的觀點。也就是中觀是自空還是他空,對于這種自空他空的觀點,是無遮還是他遮,究竟的見解是無遮還是他遮呢?實際上,無遮和他遮究竟以後都是能圓滿一味的,無有相違,一味無別。但是由于我們不認識時,會覺得說法上面、見解上面會有所差別。這是因爲我們不了解究竟的自空,也不了解究竟的他空,如果我們了解究竟的自空,你就對于他空也能受持,能夠相應的接受。然後如果對于他空的觀點能夠究竟地通達,你也能夠相信自空的抉擇正是在成立他空的如來藏。這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花很多的工夫。包括以後我們學中觀的很多的內容,都會涉及到這方面的內涵。
所謂自空中觀,即是把輪涅所攝的萬法抉擇爲遠離一切邊的顯宗大乘宗派,其中,就法界無生的方面抉擇,稱爲自空中觀。如《理聚論》
所謂的自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將輪涅所攝的萬法做爲對境來進行抉擇,所以抉擇的對境是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輪涅就是輪回當中的色法等等的顯現,涅槃就是乃至于一切智智的佛果,把乃至于一切智智的佛果和輪回當中的色法等等這一切萬法,做爲所抉擇的對境。抉擇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要遠離一切邊,也就是我們假如沒有觸及到法的心要,總是會掉落到一種邊執戲論當中,最後需要遠離這一切邊執戲論,這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或者說最終抉擇的結果。
後面講到“顯宗”,也就是說這是顯宗的一種抉擇方式,不是密宗的抉擇方式,所以它也在顯宗與密宗當中來給我們顯示,“大乘宗派”:我們說自空中觀最主要講的是大乘的空性,在大乘的空性當中有顯宗的抉擇方式,有密宗的抉擇方式,而現在是顯宗的抉擇方式。顯宗的抉擇方式抉擇的對境是什麼呢?就是輪涅所攝的萬法。所以色法是需要遠離一切邊的,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乃至于佛陀的一切智智的這些境界,都是要遠離一切邊。“抉擇”:就是抉斷和分別的意思,通過分別的這種揀擇,最後抉斷出遠離一切邊的結論。這需要通過正理來進行分別。
其中就法界無生的方面,我們抉擇一切輪涅所攝的萬法,最後我們會抉擇到萬法本自無生。我們從無生上面去認識萬法,是最殊勝的,因爲我們就是覺得這個世界上有種種法的顯現,而實際上連一個法都沒有出生過,你說這世界上有一個法存在又從何而談呢?所以連他都沒有出生過,怎麼會有顯現呢?從根子上面就一下子否定了,我們這些顯現的萬法是無生的本性,我們怎麼會看到他呢,無生中看到的法,你就要知道本自不存在,所以見到任何一個法,既然從未出生過,又怎麼會顯現呢?這需要從無生方面這個根源上去認識。
如果我們沒有抉擇好這個無生,你就總覺得這個法明明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怎麼可能否定呢。本身就是有衆生出現在最初的輪回當中,還有這些顯現法也從某個側面從最初出生過。還有象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出現的種種産品,都是從工廠裏面生産出來的,所以就像這個世界也是出産“顯現”的一個工廠,不斷的在出生著人,不斷的在出生著法,而且甚至我們相信通過殊勝的修行最後會出生一切智智的境界,佛的境界。如果沒有佛陀的境界出生,那麼我們又爲什麼要去尋求佛陀的一切智智的果位呢?要尋求佛陀的這種證悟呢?我們在這種實執心當中,一直覺得有一種法,這些法是有首先的出生的。通過正理進行抉擇以後我們看到了,不僅是色受想行識這一切不存在,甚至連佛陀的一切智智都是無生的本性。
所以在《般若經》中講到過,乃至超勝具勝一切智智之性,亦爲是如夢如幻。所以佛陀的智慧最後給我們抉擇,也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境界,這是從自空的角度,自空的角度如果這個我們不學好,我們永遠會建立有一個真實的法存在。如果這步工夫我們做不好,所有的修行就不會有超凡的離戲的見地的,就容易和我們通常的認知是一樣的。我們做爲佛教徒就不能夠做一個最了義的,最圓滿的具有對佛法最殊勝見解的佛教徒。
如果能夠真正把“無生”的義理抉擇了以後,這種讓沒有福報的衆生所恐懼的境界,所恐懼的見解,所怖畏的空性,正是我們大衆有智慧的因緣。反襯出我們的福報不可思議。實際上,一切萬法雖然是無生的本性,而我們現在卻能夠看到,我們看到的同時,由于他無生的本性,是在諸法的本體去抉擇的,他自體本來就是無生的本性,它雖然出生,那麼出生也是一種無生的表現,法法都是無生,法法都是空性的顯現。
所以永嘉大師就講了:五陰浮雲空出沒。就像在虛空中出現浮雲,又在虛空中隱沒浮雲。虛空當中浮現雲彩的時候從來都沒有一個真實的雲,在隱沒時因本身就沒有一個雲彩的出生,又怎麼有一個安住和最終的隱沒呢?所以就是從空裏出、空裏現、空裏滅。你讓他出現,他也是空性無生的,他顯現時也是空性無生的,他寂滅時也是空性無生的,只不過是在我們不認識,或者在我們執著時會有這種無明妄心,他會在空性中妄現種種顯現而已。雖然在顯現,由于他是無生的,所以壓根底就是一個空性的,不存在的,不象顯現般而實有真實的。所以這個抉擇就是一種自空的抉擇,他不是對于萬法之外去找一個空性,就是法在顯現的當下當體即空,不需要去擔憂這個法成爲斷滅。爲什麼呢?這種抉擇是通過正理抉擇還原他的本性,通過正理讓我們認識到他的本性,所以這是一種發現,一旦能夠發現他的本性的時候,我們才有還原他的本來面目的機會。
就像一個投影,剛開始你把他當真實,後來你認識到他是投影時,你才能夠還原投影。或者我們在看戲時,你把戲當真了,那你就已經把戲變成一個不是戲的戲了,你就把它當成真實的生活了。假如你把戲能夠看清楚是在演戲,你就還原了戲的真實狀態,所以這個世界上的萬法的顯現乃至于佛陀的智慧都是空無自性的無生本性,而我們所認爲有真實存在的,都是站在我們無明心識面前的認可,無明心識面前的種種認可正是把這一切顯現的本性給扭曲了。在這種錯覺中,我們去歪曲萬法的真相,這個時候我們錯了,我們對一切色法乃至一切智智的顯現法都給歪曲了,這是我們大家徹底犯錯誤的地方。如果你從無生上面抉擇了以後,才能夠無誤地抉擇到他的真相,承認這種真相,才還原他的本來面目,否則就是在扭曲他。
所以我們最初一步抉擇萬法時就在無生上面抉擇,在自體上面顯現他的空性,由于一切萬法本空,通過正理抉擇他“爲什麼本來是空”,這樣子的一個宗派就叫做“自空中觀”。而抉擇的時候我們最主要依照于龍樹菩薩的“中觀理聚論”。這是龍樹菩薩的一類論典,而不是一部論典。是由很多自空中觀的這種抉擇的法理聚合在一起的一種法的法集。就像我們說,某位大德出了很多的論典,而有一部分論典歸屬于理聚論。就像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寶蔓論》等等這些…
《中觀總義 第叁課 中觀分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