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的如來藏的見地,你想産生的結果是什麼呢?只能是一個空的結果,也就是說最後你落空了,所以我們在最初不能讓我們的最終落空,就要在最初一步要踏得很實在,最初一步是走得真實的,每一步真實,你後面才會有真實的果出現。
而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來面對的時候就是要明白這一點,否則這裏面說“只是名稱動聽而已”,在名字上好聽,名字上好聽這樣騙我們沒有意義,或者說“癡人說夢”,夢話一樣的,說了很多的夢話,很多的噫語,而實際上就沒有這些事情,一個人在那兒說夢話還說得笑起來,說得很歡喜,甚至說夢話說得傲慢起來了,說我已經通達了,我可以成佛了,可以修行了,轉凡成聖的希望就在我的手中,那麼這樣子就是一個人在說夢話時把自己說笑了,你說,其他人看到不叫做可憐嗎?所以我們在學中觀的時候就不能落入這種上當,我們在學密法的時候也不能上這種當。就像是法王如意寶的故事所說的。
法王如意寶在年輕時候寫了這篇文章是這樣子。包括在我們學院有一個不遠的地方,有一位曲洽堪布,這位堪布也是和法王如意寶是做過師兄弟的,在江瑪佛學院一起依止過托嘎如意寶的。他也講過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喇嘛特別喜歡閉關,平時也不大出來,也不念經,也不聞思。有一天他出來曬太陽的時候,其他喇嘛就在他旁邊去和他討論佛法。討論時其實給他講的是一個外道的觀點,用外道的觀點去贊歎他。首先是贊歎他的這個閉關,說:哎呀,老喇嘛,你閉關不可思議啊,你看閉關能夠消業障,不是我們一般聞思尋伺者所能夠做到的,然後,閉關也能夠得到大成就,甚至能夠真正成爲一個瑜伽士啊,你真是大瑜伽士的大修行者,我們真羨慕你啊,我們沒有這種福報,哪一天我們有這個福報,我們一定要好好閉關!首先讓他歡喜,把他哄得很歡喜以後呢,他就“呵呵呵”地笑了,覺得這幾位是有緣人,哪知道遇到的這幾位有緣的喇嘛實際上想逗他一下,最後這些喇嘛就試探性地提出了外道不可思議的我的這種見解,(就是前面講過的“神我”),這個不可思議的真我的風采,是連祖師也無法用眼耳鼻識身意的境界所能夠看得到的。經過種種的這些詞句的描繪以後,這個老喇嘛就越聽越歡喜,越聽越歡喜,覺得今天出來曬太陽是緣起非常好,曬太陽居然還遇到幾位有緣人,能夠把自己的心得也能夠和他們共享。最後給他們贊歎說,“你們講得對,絕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出了個大洋相他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僅在一個人身上出現的,是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現過。不只是我們這些一般人,甚至一些閉關的老喇嘛,我們都很羨慕在山洞裏閉關修行的老喇嘛們,包括我們自己以前也很想去山洞裏閉關,很想找一個山洞就了此一生,但一看到這種結果的時候又不知道最終你投生到哪裏去了。
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如果你不通達自空中觀,不要說大乘的成就,就連阿羅漢的果位都得不到。就在大家學《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教言》時,全知麥彭仁波切這樣子講過的:如果你不學好自空中觀,你不要說得到大乘的成就,就連阿羅漢的果位都沒有辦法成就。甚至你就只能夠成就一個旁生的修法,所以你連做一個人的資格都沒有了,你還說你的修法很高。這種修法如果很高怎麼會讓你墮入旁生了呢?還不如一個人他還能夠去做一個做人的修法。看一位老太婆她一天行善積德,更不用說比得上一些老年人吃齋念佛,一生往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一下子得大享受得大安樂,得大自在!那你能比得上呢?沒辦法比得上!所以我們要慎重地面對一生的修法,不要把修法放到虛狂的謊言當中,這只是名稱動聽而已,千萬不要把我們這種見地描繪成讓我自己好像說得很歡喜很歡喜,美滋滋美滋滋,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的見地,這是很關鍵的。
所以最初一步工夫,就是需要有自空中觀,(我們般若班今年一年就是要在這個自空中觀中去學習,如果你有自空中觀的見地,學好自空中觀以後,再讓你一起去學,就像《寶性論》。現在有些道友在學這部論,卻覺得越聽越迷糊,說是我們每一個衆生是佛,爲什麼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是佛呢,講了空性以後覺得空還好理解,但一講自己是個佛,這個佛對我們有什麼用處呢?抉擇了我是佛我還是衆生,這個見解對我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如果我們不遵循一種次第,你遇到殊勝的了義的教法你還認識不到他的殊勝處。甚至有些人學了以後就會覺得:哦,顯既是空,空既是顯,顯就是這個如來藏光明,空了就是空性,這個空性和這個如來藏光明就是如夢如幻的“顯而空,空而顯”的境界。這樣不斷不斷的描述的時候,就會聽著聽著就入到自續派的觀點裏面去了,連自續派的觀點有時還建立不起來,最多能建立出自續派的觀點,也就是說,了義的自空中觀見無法建立,那麼他空見能不能建立呢?很困難。這樣就會讓我們的見地只是美妙的詞句,而沒有美妙的意義。
佛法的意義是非常美妙的,所以我們在學習時,首先從自空中觀打好基礎後,我們今年在般若上面用工夫,以後我們把這個自空中觀學得不錯時,我們再進入到《寶性論》之類的這些,或者是《他空獅吼論》這些他空的見解,再以這些做爲橋梁你才會慢慢慢慢認識到密法確實是當下受用的、不可思議的教法。所以佛法是很美妙的,但是要遵循美妙的次第。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中明示:“凡是承許無變法界爲成佛種性,首先需要認識所謂的法界(也就是把這個法界當成是成佛的種性。)是于何施設之基——真勝義二谛大雙運極爲不住的中觀義。”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他對如來藏的教法已是一個撐持者。在他的論典當中,他對于密宗的續部做了廣大的注釋,尤其對《時輪金剛著書》他做了廣大的注釋,這個《時輪金剛》的密宗的這種見地,就是如來藏開顯得極至的教法。而對于中觀當中的自空和他空的關要,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和《他空承許獅吼論》這兩部論“獅吼論”中,雖然這兩部論的文字不多,但是,關鍵點全在這裏面。你如何去分別自空和他空,你如何認識到他空論點的殊勝,其實就在短短的論點當中你能夠知道。所以這裏面的這句話實際上很多論典中看不到的。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出現是我們學法者是福報的顯現。因爲很多論師都是在自己的宗派上去著重弘揚,有些宗派是自空中觀的著重弘揚的宗派,所以他的論典就是著重贊歎自空,有一些宗派的祖師是他空中觀派的就主要在他空上面去著重弘揚,去贊歎。這樣子,對于自空和他空之間的互相的辨別,互相的關要,他的站在的立場和側面在哪裏,我們是很少看到這些抉擇的。很少見到這些辨別的。所以如果全知麥彭仁波切不把這些關鍵點給我們拈出來,我們學著學著就會學糊塗了,所以這句話是很關鍵的。包括下面的這句話對我們來說也是至關鍵的。
這句話的前面講:凡是承許無變法界爲成佛種性,成佛種性講的就是如來藏的教法。也就是講的佛性,承許無變法界爲佛性,也就是最後給我們講一個沒有變動,沒有遷變的佛性。也即法性如來藏,這個如來藏是沒有任何遷變的,本初如是後亦爾。即在最初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最後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我們最初輪回的時候是這樣子的,最終我們證悟成佛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法爾如是。也就是說你成佛只不過是證得了法爾如是。法爾如什麼呢。就是如這個佛性光明。如這個涅槃妙心。所以佛陀證悟了對這個佛性沒有增加,衆生輪回了對這個佛性沒有損減。這個佛性是如同金剛一般不可摧壞的,是不隨任何因緣而遷變、生滅的。不會受到任何的垢染,即使你再強大的一個五無間罪,再強大的一個煩惱也不會把它哪怕扭曲一點,變形一點,受一丁點的影響。這是一個不變的法界,或者說一個不變的成佛的種性,看起來象金剛一般大無爲法的存在,這種承許會不會和中觀自空有相違呢?全知麥彭仁波切說:不僅不相違,反而你更要去認識自空,你才能認識爲什麼是這個不變之法界是成佛的種性,也就是把這個法界當成是成佛的種性,而這個法界是從哪裏來建設的呢?是從哪裏來施設的呢?施設他的基礎就是中觀義。
也就是後面給我們講的:首先需要認識所謂的法界,也就是把這個法界當成是成佛的種性,于何施設之基——真勝義二谛大雙運極爲不住的中觀義。
什麼樣的中觀義呢,是真勝義的中觀義。真勝義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是二谛大雙運極爲不住的這種狀態。二谛就是顯空二谛,大雙運不是通常的雙運,而是比“顯是顯,空是空的,有兩個側面的”雙運還要更超越,更完美的極至的雙運,叫做大雙運。極爲不住,不是一般的不安住在空也不安住在顯,而且是一切的顯空一切的萬法,乃至極微塵許都不安住。就像有位禅師說:去年貧不算貧,還有立錐之地,今年貧是真貧,連錐亦無。就是說:去年貧窮還不算貧窮,還有立錐之地,有一個錐子,有一個可以立錐之地,雖然地不是很大,這個錐也很小,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見地上已經掃除了很多很多了,還殘存了一點,但這個殘存有錐也有地;今年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不僅一錐之地沒有了,連這個錐子也不存在了。即今年一切心、攀緣的境,不要說攀緣的一法不可得,連我攀緣的心都沒有了,這才叫做極爲不住。只有這樣的極爲不住才能顯發我們真心的妙用。所以這個不變的法界就是要達到這種極爲不住的大雙運:二谛大雙運。否則,只要你有一法可入,入到因緣當中去,因緣顯現是要變化遷滅的,你有一法可住,住著在這上面,入到這種因緣顯現當中。那麼你就會隨著這種因緣顯現而生滅變化。怎麼會叫做一個不變的法界呢,怎麼又會叫做一個不變的法性呢?
所以就…
《中觀總義 第叁課 中觀分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