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有《贊聚論》和《理聚論》,《理聚論》就是用二轉的勝義理論,所給我們開出的一部分論點,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論》的頌詞,其實只是他有一部分叫做“無畏論”,這個《無畏論》有十萬個偈頌,從十萬個偈頌當中,所抽出來的一小部分偈頌。《中觀根本慧論》是很小很小的一部論。而龍樹菩薩你看他,《無畏論》就是十萬個偈頌。而我們同樣的就像《大智度論》,他只是略的一個略本,是在他的很多個論點當中抽出來的很略少的一本。
龍樹菩薩他一輩子造了多少部論呢?被譽爲千部論師,也就他造了一千多部論典。所以他的這些論典聚合在一起,有一些成爲一類,有一些在二轉的空性上面成爲一類,有些從如來藏的、顯宗的叁轉成爲一類,還有很多的是他密宗的續部當中的論典。所以顯密的一切教法,可以說成千的論典他都造下來了,福利人間。而我們由于福報不足,沒有見到他很多的論典,實際上我們說《大智度論》已經夠多了,但是那僅僅是他無量典當中的一個小小的論,小小的一部分,就像九牛一毛一樣的,看到《大智度論》是很大的簡義了,而實際上龍樹菩薩一生他造的論典是很巨大、很巨大的一個庫藏。在這些無量庫藏當中,有一部分就是專注在中觀的勝義理論上去開出的,這叫做“理聚論”。這個《理聚論》就是專門用勝義理論抉擇佛陀在第二轉無相法門。
“無相”也就是說無有一切相,遠離一切相,離一切相,絕一切戲論,就像《金剛經》,就是要破除一切相。打破了相,內心的境界才能夠不會有相的執著,沒有相的執著,才能生起無住的智慧。所以要生起這個無住的智慧,對于這個所緣對鏡的萬法,必須要離相。以離相的方式,生起內在的智慧。所以佛陀在第二轉給我們介紹佛法的心要的時候,般若的心要的時候,就是在空性上面,所以這個無相*輪可以說就叫做空性法門。對于這一個法門,他有著深甚的意義。也就是說這個密呢,不是說他保密,不給別人講,而是他深意,太深了,對于一般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太深太深了。所以對這樣深甚的意義,我們一般人通過自力去學,是無法了知的,必須要有開顯。
我們古代的這些傳承祖師,他們智慧很高,就要求我們直接去學習佛陀的經典,千萬不要去隨著後代的這些,牽著自己的鼻子走。實際上,這是特殊根基或者智慧高的,就專注在經上面去體會經、認識經、悟經。而對于通常的根基,你就要隨順高僧大德的去開顯,把一些隱密、不可了解的,他給你以一種可以接受,給你開顯出來,最後你就有希望去認識很深甚的密要。否則沒有高僧大德的開顯,我們去看佛經,看二轉*輪的般若。你看的時候說:“我看懂了。”你說你不隨著高僧大德牽著鼻子走,其實你就是願意把鼻子交到自己的手裏面來,自己拽著自己走,也就是你自己在自己的境界當中,自己來牽引自己。所以我們是讓自己的分別念牽著自己走,而不願意用佛菩薩的智慧牽著我們走,佛菩薩的智慧牽著我們走,我們不會出大問題的。假如靠自己一個凡夫的分別念,把你牽著走了,你就麻煩了。
現在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一些學佛的,他看了《心經》、《楞嚴經》以後,他並不是說是有一個可靠的依據,然後說:“噢,這是什麼意思,絕對是這個意思。”然後你問他:“爲什麼是這個意思?”“絕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問了。”就這樣叁言兩語,就覺得自己已經領悟了裏面的意義。那這是不是領悟對了呢?假如你是一個確實不錯的善根,你一看你領悟對了,那是很好的,假如說你領悟的東西,是有問題的了,出錯誤的,是出大問題的,那這個問題就大了。這不是一個碰出來的,千萬不要去拿生命開玩笑去碰,想去碰出個見解,要有種種可靠的依據。
龍樹菩薩就是讓我們能夠在目前的因緣之下,在當時他弘揚這些教理的時候,能夠容易的通達佛陀的二轉般若法門的意義,這就是造論的必要,或者高僧大德弘揚的一個必要。讓難以理解的意義,通過他的智慧給你開顯出來,只不過說高僧大德有些他從這個側面開顯,有時候從那個側面開顯的,因爲他不分側面,你就無法一把抓。讓你能夠從一個側面了解了,再從另一個側面再了解,從多個側面,你就能夠完整地理解整個的意義。雖然他在特色上面有所偏重,但是正因爲偏重,你容易切入。你從一個角度切入,這是容易做到的,而全方位的讓你能夠切入,你的智慧福報達不到,你就必須要依靠一個側面,或者是單純化的這種教法。所以高僧大德們造論有時候是把略的(佛經是很略的)給你很廣,讓你看得很清楚,很詳細。有時候把很廣的歸納起來,讓你能夠有個總體的理解。有時候把佛陀說的話當中,有些不是說的很清楚的,讓他能夠成爲自己很容易清楚的表達方式,讓自己認識這個見解。
一個造論者,如果他符合一個造論的法相,他對于無量的衆生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利樂因緣。千萬要尊重這一點,否則,我們會聽到:“龍樹菩薩抉擇佛陀第二轉*輪的密意,這個抉擇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佛經當中有這個密意了,我直接看佛經不就是可以了嗎?”你看佛經這個意義叫做密意,你看也只能成爲一個秘密,在你的看的這個境界當中,永遠都是一個謎團。你解不開這個謎團,你既然解不開這個謎團,雖然你看過法本,這個法本裏面的最深的意義對你還是秘密,所以你看再多也是秘密。因爲你的智慧力滲透不進去;所以,這就是我們要感恩龍樹菩薩的,他抉擇了佛陀第二轉無相法門的密意。
“從此開創了甚深中觀見派”,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本身就具有中觀甚深意義,而這個中觀甚深意義是龍樹菩薩把密意開顯出來的,著重建設了這樣一個完整的、具有規模的宗派,從他開始作爲一個開山祖師,所以說開創了甚深中觀見派。這種開創也就是說明,是從他這兒才著重弘揚,廣泛系統地建設。不是說在佛經當中沒有這種意義,龍樹菩薩以自己的力量,假造了,或者創造了佛陀之外的意義,不是這樣子的;而是他著重地把佛陀的一部分的密意給我們開顯出來,而他廣泛地建立了一個系統的宗派,所以他成爲了開山祖師。
隨後,有聖天菩薩撰著《中觀四百論》,開顯中論的修行次第。
在他之後,他的一個弟子叫做聖天菩薩,聖天菩薩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成就者,是一個非常端嚴的成就者,他在這個世間成就了很多功德,降伏了很多的外道,就是在龍樹菩薩出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對于中觀,沒有很多外道,或者很多邪宗派來打倒中觀。然後聖天菩薩出世的時候,就有很多的外道想來攻破佛法,還有些小乘行者,他就想看到這些大乘教法,因爲還有些增上慢者,他就不理解,要想把這個宗派給打下去。面對這樣子的情形出現的時候,就是聖天菩薩出世,他一出世,他的辯論的辯才特別厲害,他的這種神通也特別厲害,把很多的這些外道一個一個的催服。他一輩子在很多的辯論場上出現過,把很多外道一一降伏,就是把成千上萬個這些大外道和他的弟子皈到佛教當中,甚至皈到大乘佛法裏面了。
聖天菩薩是龍樹菩薩出現之後他的弟子,同時就是龍樹菩薩教法的一大功臣,如果沒有他來維護,沒有他的破除外道群論的這種力量,可能龍樹菩薩的《中論》,和很多論典,我們早就看不到了。因爲,當時如果在印度你辯論的時候,外道說,要和我們辯論了,我們必須出一個人,他出一個人,假如已經出來,安排好以後,要開始舉行辯論;舉行辯論的結果,輸的一方必須要麼你自己舍棄生命,要麼你舍棄宗派;這是要面臨著生死的,面臨著宗派的(存亡),尤其就像一個宗派挑釁另外一個宗派的時候,他不僅是要讓你舍命,必須要你完全歸附,你不歸附的話,你這個宗派全部舍命;所以,以前辯論不是那麼容易的。
稱爲護門班智達,就是要護教的命啊!後面會提到的阿底峽尊者,他就是一個護門班智達,如果他不是一個辯才很厲害的,他護不住這個門,這個門被攻破了以後,就是這個教難要出現。當時聖天菩薩的時代,這個地方有教難,那個地方有教難,就看外道紛紛的挑釁佛教宗派,一定要和佛教來辯論。很多地方都撐持不下去的時候,這個時候聖天菩薩就出現于世,把很多辯論場都成爲佛法全勝的場面,讓佛法能夠在世間久住。所以聖天菩薩的傳記是很奇特的,很殊勝的,但是時間關系,我們對每一個都這樣介紹,可能就學不完。
他撰著的一部論典籍是《中觀四百論》,我們現在在漢地,有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廣百論》,《廣百論》就是佛護尊者他解釋《中觀四百論》當中的後半部分,也就是說兩百個頌詞,後面的這個勝義谛的部分,他來進行剖析解釋。然後呢,對于完整的《四百論》,在藏傳佛法裏會有,對于前面的部分,現在已經有了翻譯的譯本,所以完整的叫做《中觀四百論》。
在這個論點當中開設了,開顯了《中論》的修行次第,《中論》直接是給我們從道理上怎麼分析,而聖天菩薩主要是從次第上面,首先給我們按照名言的修法,如何發起出離心呀,菩提心呀這些?然後進入到勝義谛當中,怎麼把這些用在我們的修行上面,所以是一部中觀的實修竅訣,它也可以說是一部道次第。因爲聖天菩薩的論點裏面,包含了名言谛的修法,也包含了勝義谛的修法。這裏面可以說,你依靠這個論點,就幾乎把很多的內涵就可以修起來了。而且聖天菩薩他的智慧,你在學了《中論》以後,再學《中觀四百論》,你會發現聖天菩薩的智慧,他有很不共的一些特色。是我們在其他的論點看不到的。甚至你學了《入中論》,學了其他的中觀的論點,你再看聖天菩薩的智慧,他分析的智慧是很特殊,用一下、兩下,就讓你看到,確實是如此。所以說,他的論典,是一個智慧的論點,非常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就把中觀的本源,或者是說起源,介紹到這裏。下一次課我們再學習後面的內容。今天我們說,是一個吉祥的日子,我們就首先做一個吉祥的開端,然後介紹了一下兩位佛菩薩,我們今天的課就結束。
《中觀總義 第一課 中觀總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