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第二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盡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之後,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我們今天接著一起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所講授的《中觀總義》。
在這個《總義》當中,我們正在學習中觀源流。對于源流的問題,我們前面提到,他包含兩個側面。一個是“源”,一個是“流”;“源”就是說本源,也就是起源的意思;“流”就是支流,也就是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起源和發展。那麼,前面我們介紹了龍樹菩薩和聖天菩薩,這兩位非常不可思議的成就者,他們就是中觀的起源和創造者。
今天我們所學習的內容當中,就是在中觀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傳承源流。這個傳承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讓人震撼的過程。因爲這些傳承者,他們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尤其從文殊法脈上面看,幾乎都是文殊菩薩的化現,或者文殊菩薩攝受加持的大成就者,由他們來傳揚中觀。而且,傳揚的時候,由于衆生的根基千差萬別,那麼針對不同的根基,通過著重某個側面的方式去強調,引導相應根基的修行者;這樣子,使無數的中觀行者都能夠有緣修學自己有緣的法門,使這一個法門從發展上面變得無比壯大。每個支流都是在無限壯大,無限發展。而這個傳承,前面講到,是由大勢菩薩等偉大的成就者,他們所傳揚的,不可思議的智者他們所開演的。所以這個法脈在傳承發展的過程當中,是一個讓我們佛教徒非常感動的,非常有信心的一種弘揚。
那麼我們了解一下這個發展或者說這些支流是怎麼去弘揚的?通過哪些大德?哪些智者成就者去傳持?論文當中這樣子說:
再往後,秉持龍樹傳承的佛護論師創中觀應成派,清辨論師創中觀自續派,
這兩位大成就者就是發展中觀的過程當中兩大傳承的開創者。首先佛護論師他開創中觀應成派,然後清辨論師又開創了中觀自續派。
佛護論師他開創的中觀應成派是從最了義開顯龍樹菩薩《中觀根本慧論》,或者簡稱《中論》當中的中觀義理,是從最了義的角度去開顯的。也就是說《中論》當中本身包含了兩個層次的見解,包含了義的,也包含不了義的;而應成派的祖師佛護菩薩,或者又叫佛護論師,他在傳承龍樹菩薩的“中論義理”的時候,他著重從應成派,或者了義中觀上面去開顯它。
這個佛護論師,他本身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者。他在一生當中修學顯密佛法,可以說是如海浩瀚佛法的持有者,對于顯宗的修學是不可思議的,密宗的修學也是不可思議的。尤其他在一生當中,得到文殊菩薩的攝受加持。所以他的很多法義,是直接在文殊菩薩指點之下而得以開顯的。那麼,我們學習他的這個應成派的教法,會看到,其實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薩攝受加持。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等等的這些大勢菩薩,我們都看到是文殊菩薩攝受加持。所以,整個法脈就是文殊法脈,或者智慧法脈。佛護論師他從最了義的見解,一法不立的方式,遣蕩一切,而無有絲毫殘存分別垢染的方式,來以直接開顯龍樹菩薩最究竟中觀心要的方式,弘揚了龍樹菩薩的究竟密意。這一點,是有善根、有福報者可以得受的。
但是善根福報不夠的人,也許聽到這樣子的法脈就會震驚、會恐怖。在金剛經當中也提到過,如果誰能夠聞四章句,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佛、四五佛而種善根,是以無量諸佛面前種植了殊勝善根,才能對于《金剛經》的義理生起不恐、不怖。對于了義的中觀,雖然是非常的殊勝,是衆生最圓滿的見地;但是,由于福報、善根、因緣不夠,有些行者會由此而掉落了解脫的因緣,甚至升起恐怖以後,誹謗這個法,容易造下謗法的惡業。
看到這種情形,又有一位菩薩他示現了,叫做清辨論師,他是須菩提尊者的化身。須菩提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解空第一的大成就者,所以,他在空性的解知上面,是佛陀弟子當中最突出的一位。清辯論師作爲須菩提尊者的化身,他來給我們解中觀空性,應該來說可以方方面面、徹了無余地給我們開顯。但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有一部分根基者,對于最了義、遣蕩一切的空性,他無法接受。假如給他講說極樂世界也是空性的,然後一切因果都是空性的,一切顯現都是空性的,這個時候就會從內心當中生起恐怖。完了!完了!這一切都是沒有的,或者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那這樣一方面理解上面有錯誤,容易引成斷滅空;一方面又會從內心當中生起恐懼,引出了謗法惡業。所以,爲了救度衆生學般若的因緣,能夠讓所有根基者都能夠得受般若法乳的滋養,清辨論師用他雄辯的力量,來開顯了龍樹菩薩的《中論》當中不了義的一部分,也就是以自續的理論,開創了中觀自續派。這個法義在《中論》當中本身是有的,應成派的法義也是在《中論》當中有的。但是,佛護論師是從一個側面去著重弘揚,清辨論師又從另外一個側面著重弘揚。甚至他們兩位都做注釋來注解《中論》。佛護論師就寫了一部論叫《中論釋》,這一部對《中論》的注釋月稱菩薩尤爲贊歎,說是一切佛幢上面頂嚴的摩尼寶一般的論點。但是,就是對于這樣子的論點,有些行人無法接受。清辨論師他以須菩提長者的化身,來示現一個成就者,來辨析這些義理是不是對的?在他的論點當中,他又做了一個論典,叫做《般若燈論》,也就是中論的注釋《般若燈論》,他注《釋中論》的時候,他就給佛護論師發種種的過失。說這有斷滅因果的過失,或者這有毀壞名言的過失等等的一切,給佛護論師發出了種種過失。在清辯論師出世以後,很多的修行者,由于無法得受應成派了義的中觀見地,得到清辨論師的引導以後,紛紛入于他的宗門之下。因爲清辨論師當時他出世,他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成就者;很多的大寺廟,周圍很大的地方,可以說整個印度當時廣泛傳揚他的名聲,廣泛都是得到了他的教授,對他普遍生起信心;所以,當時自續派的弘揚,是一個很壯大的弘揚。然後,這兩個宗派開創了之後,又有不斷不斷其他的佛菩薩又站出來,各自去著重的弘揚傳持,或者是中觀應成派的宗派,或者是中觀自續派的宗派,這樣著重的在某一個宗派去弘揚,就開展了非常壯大的發展。
首先看:自續派的傳持者,有智藏、靜命、蓮花戒,及其追隨者的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自續派的傳承和受持者有哪些呢?有智藏論師,智藏論師是直接傳承清辨論師的觀點的,然後靜命論師,靜命論師又叫做寂護論師,或者又叫做菩提薩埵。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藏傳佛教畫蓮花生大師的時候,會經常看到,有一邊是菩提薩埵,或者又叫做寂護,或者又叫做靜命菩薩;然後,另外一邊是赤松德贊,這叁尊作爲西藏最初前譯期的叁大友伴。因爲靜命菩薩,或者菩提薩埵,他也是一個文殊菩薩的化身,曾經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當中提到過,他是一個文殊菩薩的化身;所以,我們要去聞思這個《中觀莊嚴論》,你就慢慢會得到文殊菩薩的智慧加持。就像用手靠近火爐,你能夠感受到暖氣一樣的;你接近這個文殊菩薩的論典去學習,你就慢慢地感受到智慧的加持。因爲他是文殊菩薩具有加持力量的一個論典;所以《中觀莊嚴論》就有一些通過學習以後開大智慧;然後在學習般若上面形成了廣大的智慧。這樣子來弘揚自續派。
靜命菩薩在弘揚(佛法)的過程當中,他顯示了很廣大的事業。據說,有些地方說他是一個很自在的成就者,他曾經爲了藏地佛法的弘揚(當時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邊地),他一直在等待因緣,讓藏地的佛法興盛。實際上他當時看到藏地,正要想弘揚的時候,已經六百歲了,他爲了要讓藏地能夠興盛佛法,他就加持自己的壽命,使自己一直存住于世間。所以他爲了藏地,他付出了很多。因爲他和蓮花生大師、和赤松德贊尊者,他們都是共同發願過,要在邊地去弘揚的。當時西藏正是一個沒有佛法光明的、黑暗的一塊黑土地。所以,爲了讓藏地能夠興盛佛法,他加持自己的壽命,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他來到藏地。那個時候已經幾百歲了,但是他的相貌看起來還是年輕的。
他在藏地弘揚的時候,對于藏傳佛法,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建立。因爲就是從他來到藏地以後,試選了七位出家人,讓他們出家受戒,以他觀察這七個人受戒的緣起,也就是他從印度帶了十二個戒師過來,傳了戒以後,那知道受了戒以後,這七個修行者沒多久就修行成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最後,他就看這個緣起非常的殊勝;所以,從他開始才建立了真正的藏地的僧團。同時,他一生在行持戒律上面,哪怕是最微小的戒律都沒有毀壞過。藏傳佛教最初的僧團,和戒律的維護,完全是由他開放起來的。他的行持是非常善妙的,引導了無數的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安住在賢妙的行持當中。同時,中觀的法義,最初就是由他所弘揚的。蓮花生大師主要是弘揚甯瑪派的大圓滿法脈,密宗的這個法脈。而顯宗的中觀,就是靠菩提薩埵,或者靜命論師,他來弘揚的。所以,他是整個西藏佛法中觀發揚的…
《中觀總義 第二課 中觀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