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誤的,從內心深處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過來以後我天天行好的、說好的、做好的,念念都是善的,這個念頭轉變了以後,你的業力也就隨著轉了。
因爲業力是不定性的,你的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都沒有離開佛性,本體是一個。你迷惑的時候,佛性在你的世界裏面就變成了六道輪回,變成了叁惡道;你覺悟的時候,佛性又恢複本來面目,你就是圓滿自在的佛菩薩。其實就在我們自己一念的轉變!這一念的轉變我們感覺到很容易——我這個念轉了我就是佛了!但下個念頭又迷了,妄念又起來了,你又變成凡夫了。所以要不斷地升華,不斷地進步,這樣積少成多,才有機會把我們的業力徹底地轉變過來。
我們人是非常有福報的,大家能夠直接地交流佛法,能夠讀經念佛。其他道的衆生就沒這麼方便,所以他們很痛苦。得人身、聞佛法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那麼簡單的。
遇到佛法了,修學佛法的條件也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珍惜好自己的緣分。你現在的家庭是順緣、是和睦的,很好;是逆緣、是不和睦的,也很好!都是你修行的最好的道場。在這個裏面去練習、去學習,我們就有收獲。所以我們要用一個平常的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心不要亂。一定要相信,我們只有真誠的心、清淨的心才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感應道交了,佛菩薩現個相給你看了,你要不要歡喜?沒有必要歡喜。你晚上做個噩夢了,惡鬼惡神來追殺你,要不要痛苦?也不要痛苦。爲什麼?這都是過去的業力、業習種子起現行變化的現象而已。遇到了以後,我們誦經、念佛、忏悔業障,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就好。一念清淨了,一切魔障就沒有了;你一念又迷惑了,妄念起來了,魔障隨著也就起來了。所以業障、魔障只是一個現象而已,不是真實的,正因如此我們的業障才有機會忏除掉。
不要每天想著自己有多少業障?這個業障怎麼樣能夠消掉?什麼時候能夠消除掉?不要有這個想法。怎樣能消除掉?我們把念頭轉過來了就消除掉了。就像“忏悔偈”裏面說的“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罪業從哪裏來?心!你這個妄念的心滅了,業力也就滅了,你這個真心就生起來了,就有生機了。
在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我們所能聽到的、看到的這些現象,其實都是我們自身當中業力的一種變現。比如說我們看一盆花,有人看了以後很喜歡這個顔色,另外一個人看了以後就不喜歡。有的人喜歡白色的,有人喜歡紅色的,有人喜歡黃色的,是不一樣的。那花有沒有錯誤呢?它是自然的嘛。錯誤在什麼地方?在我們自己。是我們自身認知變成了我們一種思維的方式,造就我們分別執著有好有壞,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那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遇到了逆緣也挺好的,把自己的心念轉過來,你就沒有痛苦了。所以說在我們修行當中時時刻刻地把我們自身的念頭轉過來,這非常重要。不怕你的念頭起,就怕你覺悟得遲。
我們這個時代當中念佛是非常受益的,因爲念佛是非常簡單易行的。爲什麼?就因爲大家這個心思非常亂,不夠理智,所以見到現象就生起妄念,見到現象自己就心亂如麻了。亂了以後和真心就不相應了,和佛菩薩的教誨也不相應了,不相應了就不能成就。那你這個“功夫成片”、 “一心不亂”就得不到,十年、二十年也得不到,爲什麼?你的下手處錯了。
我們念佛不是目的,念佛只是方法,真正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清淨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念佛爲誰念呢?也不是爲自己念,也不是爲衆生念,這才是實相念佛。念佛念到沒有能念的佛去念,沒有自己去念佛的這種想法時,你才能夠契入到清淨自在。我們現在剛開始做不到,我們在爲自己念佛、爲家人念佛、爲一切衆生念佛,都是從有相慢慢地入門去修。
度化有緣,要善巧智慧
一定要明了,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只有把我們這個心平常下來,用一個完全大慈悲的心去面對一切衆生,面對自己的家人,面對自己,用這個心念佛,你才能夠與大家融爲一片。
衆生本來和自己是同一體。佛常講:佛和衆生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本體。只是衆生因爲有了妄念,産生了業力,才變成六道輪回。因爲佛菩薩心地純淨,斬斷六根才成就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
那成佛以後跟我們有什麼兩樣呢?成佛以後在這個世間就是感應道交,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的,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示現衆生所能夠接受的這個現象,來幫助衆生,弘法利生,超越苦海。所以衆生的心想不一樣,心念不一樣,佛所講的法就不相同,所現的相也不相同。觀世音菩薩有現童男相、童女相、老人相,都不一樣啊。爲什麼呢?因爲衆生的心想不相同。
我們在日常當中修行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你身邊的人、身邊的朋友,能夠接受多少,你就顯多少;不能接受,你先收著,你自己去修,就對了。如果別人不能信佛,不能接受,我們硬去怎麼樣,反而讓大家感覺:你們學佛的怎麼這個樣子啊?反而謗佛。所以你這樣做是不夠理智啊。
佛讓我們破迷開悟,我們學佛了,也應該更有智慧,更有能力,這樣大家自自然然地願意跟你學,這個“學”才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我們強求,就像推銷一樣,那就錯了!因爲他的緣分沒有到。沒有到怎麼辦呢?他能夠接受什麼,我們去講什麼。最起碼,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家裏如何孝順父母,做一個基本的人,這也是佛法呀。
所以不一定每一個人剛一接觸佛、接觸佛教,就立刻願意成佛、了生死。人家還沒有接觸過,還不知道這個事情,你這樣說會把人家給嚇到了,人家還說你有病:了什麼生死?我活得好好的,了什麼生死啊?!所以這樣做是錯的,因爲衆生每個階段的緣不相同。
當年佛在世講經弘法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佛一生講法分爲五個階段,五時判教,開始是講的小乘,《阿含經》。講小乘就是講人天果報,教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怎麼樣把你這一生“人”做圓滿了,得到的果報很殊勝,然後教你怎麼樣生天,這是天乘。當你得到天人的果報了,佛說天人也不究竟啊,你這個“天”的福報,是你積功累德修來的,但是既然是修來的,它還是有一個時間限製的,等你這個福報的限度到了,還要再墮落下來,還要輪回。所以,當衆生想明白了,佛又說這個天福也不究竟,又要你成羅漢,成菩薩,也是不斷地提升的,而不是見一個人立刻就說:哎呀你來成佛吧,你來了生死吧!就會把人給說懵了,就錯了!
所以首先,要讓大家明理,讓我們在這個社會裏都能夠多做善事,不做惡事。如果大家都能夠孝養父母,這社會就會祥和了、穩定了,也是我們佛弟子對人類的一種貢獻。然後自自然然的,人就會不斷地提升。
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個提升的過程,每一個人都如是。開始的時候是:遇到佛法排斥,以爲這是迷信啊,或者是自己不能夠認識,自己接受不了。接受不了他就沒法學習。但是如果他有這個緣分,能時常地去接觸,偶爾也翻翻佛經,感覺到佛說的沒有壞意,全是好的,全是怎麼樣讓你趨吉避凶,怎麼讓你得福報。時間久了,他就開始相信了。相信了以後,說成佛我還沒有想,了生死我更沒有想,還不知道什麼叫了生死,怎麼辦呢?那我做一個好人,多做點善事,培培自己的福報。這樣也很好。這樣做久了以後,福報培得很多了,善根也增加了,這個時候他就會感覺到:哦,過去的想法是不對的,現在自己進步了,佛菩薩的教導真偉大。慢慢慢慢地通過學習,對人生、對自己的生命又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就這樣不斷地提升,福報也得到了,學佛的這個道路自己也在不斷地前進,往上提升。
所以要循序漸進。尤其我們去幫助家人,幫助周邊的人,一定要有一個讓別人接受的過程,讓大家都能夠得到受用。因爲成佛的受用太高了,人家沒法想像。那怎麼辦呢?先讓他們家庭和睦了。原來他的兒子也不孝順他,因爲他沒有教《弟子規》嘛,沒有教如何孝養父母。那怎麼辦呢?先從這個入手,時間久了,自自然然的就和諧了。
佛法在我們這個世間幾千年的承傳,都是在幫助我們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不是說佛菩薩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怎麼樣的來利用我們,或者怎麼樣,不是這個道理。佛法說到究竟處,是“無我”。沒有“我”了,誰利用你?所以佛菩薩、曆代祖師給我們的榜樣就是犧牲奉獻,都是爲了一切衆生著想。幫助我們如何地處事待人,如何地把我們的靈性不斷地往上提升。
我們有緣遇到佛法,就要有一個正知、正見、正信。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只有我們心正了、信心堅定不移了,這是菩提道的根本。心正了,就說明你的方向已經正確了;你的信心足夠了,你這一生的成就就有指望了。特別是我們淨土法門,講究的是“信、願、行”——要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是真實不虛的!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度化一切苦難衆生離苦得樂,是真的!要相信我們自己有願力有信心,一定能成就!
你信心堅定了,你的“行”自然就跟上了。如果我們信心不堅定,你就沒有願望去“行”,因爲你的信心忽有忽無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信不堅定,願望沒有啊。願望沒有,你這個“行”它就不真實,就不能夠落在實處。不能落在實處,這叫散亂心念佛,念一年、念兩年、念十年都沒有用。沒有用,煩惱依舊。所以東跑跑西跑跑,就很容易跑偏了。今天一個人來了、講了,你一聽挺有道理的,挺歡喜的;明天又來一個人又來講了,你聽了也有道理,也挺歡喜的。就這樣不停地在追逐著,結果學什麼也沒有成就,因爲你信心不夠啊。
因爲信心不夠,每一個法門我們都想嘗試一下、學習一下。佛說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我們每一年學一個法門的話,至少也要八萬四千歲。可我們有這個壽命嗎?沒有啊。我們要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我們才可以一年學一個法門。我們能夠活到長命百歲,一百歲你也只能學一百個…
《學佛要正心、正信、正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