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門,那還有好幾萬個法門你沒有學,怎麼辦呢?能成就嗎?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非常的有道理,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從哪裏來的?八萬四千法門是從一個本體流露出來的,其實就是八萬四千條路,都通在我們要去的這一個核心的地方。你只要守住一條路,不停地走不停地走,總一天你會走到的。你不能夠說八萬四千條路,我今天走一條路,明天走一條路,結果累死了也沒有走到目的地。所以殊途同歸,雖然道路不同,但是方向、目標是相同的。
當我們明白以後,就知道了:認准自己契合的法門,歡喜的法門,認真修下去,你就不累、不辛苦。不要一天到晚忙著我要誦這個經,我要念那個咒的,一天到晚沒有停歇。本來在世間的煩心事、煩惱就很多了,你要去工作,又要去幹家務,留給自己的時間很少,來到佛門以後,那個經那麼多,每天二十四小時誦都誦不完,又沒這個時間,又很累,自然就生煩惱了。
別人修什麼法門那是他的因緣,我們自己修什麼法門是我們自己的因緣,都是佛法。我們要不要去生煩惱呢?不需要。所以不要以爲,這個人是修其他法門的,我們就生煩惱,這是我們心裏面有隔閡,是錯誤的,是我們心量不夠!那怎麼辦呢?隨喜功德,恒順衆生。然後自己好好念佛,就沒有毛病了啊。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參禅的說修密不好,學密的說念佛不好。這是造業啊,這是在謗佛、謗法,很重的罪過!
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謹守祖師大德所講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他人過,他人沒有過啊,“過”在哪裏呢?“過”在我們自身的煩惱沒有破,自己有障礙!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心量一定要放大,一定要讓我們的心平和下來,不要走極端。
一切衆生,才是真佛。你身邊的家人、朋友,他們就是佛,你讓他們滿意了,你的菩提道路上就沒有障礙了。所以障礙是對立産生的。怎麼對立呢?他不信佛,你信佛,這就是沖突,這就是障礙。那佛是什麼呢?佛是覺悟。我們信的是覺悟,覺悟從哪裏體現呢?從沒有對立、沒有障礙做起。
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你放在杯子裏面,這個杯子是圓的,水就變成圓的;這個杯子是方的,這個水就變成方的。這是智慧!所以我們學佛運用在生活當中,要讓你的家人、朋友很歡喜,自自然然他們就能夠支持你學佛,進而他們就能夠學佛。這種事情非常多,開始的時候家裏面有一個學佛的,或者是老公學佛,或者是太太學佛,到後來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變成了佛化家庭。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多。什麼原因呢?因爲真正了解佛法了,佛法沒有對立啊。
開始在我們不認識、不了解的時候,感覺我學佛了,我跟你們不一樣了,就格格不入了;甚至還拿著佛經:你看,你這樣子做要下地獄!你這樣子做要變成餓鬼!人家聽了以後說你這個人不是學佛的,這個人有病啊。如果我們先把他的閃光點給他發揚光大,把這個善的給他培植足夠了,然後惡的逐漸逐漸就沒有了。所以就像光明與黑暗,當光明增多了以後,黑暗的面積自然就小了。你不能夠抓住人家的一點缺點、一點黑暗的地方死死地不放,那人家的一點光明也被你這個心念給轉變成黑暗的了。那是自己的方法不對,出錯了。
所以首先要先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把心量放大,然後自自然然的你就會進步了,就不會生煩惱了。煩惱從哪裏起來?你想讓你家裏人趕快學佛,趕快地修行,這不是壞意,是好心好意啊,但是因爲你的方法不對,造成了他不但沒有像你一樣的去學,達到你的心願,反而事情反過來,適得其反。這就是我們自身對于佛法的了解不夠,等了解夠了以後,就不會出現這些事情,你修行路上的障礙就少了。
當然這也是有前因後果的,我們這一生當中的親人、朋友,乃至于父母、兄弟、姐妹,都是過去的因緣和合在一起的。過去的因緣這個緣分很深,善的也很深,即使有惡緣也很深,這才能夠聚成一個家庭,家人都是有很親近的緣分。善的,是過去很久的善因聚集在一起的;惡的,也是過去生中很多惡的因聚在一起,所以想一時立刻就解決,就化解,沒那麼簡單的。沒那麼簡單,我們就要看看自己的耐心,看自己的真心了。
但是你真正明白以後,就不要去求結果:我去付出去感化,哪一天他能被感化呢?沒有關系。爲什麼呢?因爲你今天種的這個感化的因,這個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總有一天會感化的。你要把感化對方這個過程,當作你修煉的最好的環境,他批評你也好,他說你也好,這是煉你的心智啊。哪一天他不說你了,不批評你了,就說明化解了,你也進步了。這是讓我們自己進步的一個好方法。
不要求著立刻就能解決,能夠立刻解決非常好啊,如果今天你的親人朋友也來聽了,過去有一點過節有一點冤仇,立刻就解了。如果沒有這個因緣,你來聽了,另外一方沒有聽,心裏面沒有接收到佛菩薩這個訊息,沒有接收到:哦,原來原諒別人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他不知道啊,他還對你有隔閡。這個時候,我們自身的矛盾、自身的這些障礙,先從我們內心深處把它化解,融合了,內心深處沒有隔閡,變成了慈悲,就變成了你自身的一種力量。
你自己轉變了,怎麼樣去表現出來?也不一定立刻地讓他了解你、理解你:看我都變了,你還不變?那你要生煩惱了。你變了以後,要不斷地加深力量,不斷地用你的行動去感化你的家人。久而久之,這個矛盾自自然然就“和”了。和了以後,那個時候是真的和睦了。
往生不是死亡的寄托
在我們人生當中,雖然這一生是無常的,是酸甜苦辣的,但是你是業力感應到這個世間來的,你還不能走極端,不能說我今天不想活了,我明天去自殺了。那壞了!自殺的罪在佛經裏面是最重的。佛經裏面講,這個人,如果是跳樓死的,他這個中陰身每隔七天還會跳一次樓,你說多麼可憐!如果是上吊死的,死了以後這個靈魂,中陰身每隔七天還去上吊一次。
因爲他壽命不到。在這個世間,本來一切衆生對自己都有恩德:從一個小生命,沒有一點的自主能力,是父母,是長輩,一口水一口食地把你養大了。把你養大了你還沒有去報恩,你還沒有去爲社會做一些事情,你就自己尋短見死了,你這個恩沒報啊。到那時候,就是像民間說的,天神不收、地神不留,就變成孤魂野鬼,也是很痛苦的。爲什麼?你這個壽命還沒到呢。所以佛經裏面講得更嚴重的,你四恩沒報,自己尋短見死了,果報在地獄。這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遇到再多的痛苦、再多的障礙,都會過去的。只要我們心善、行善,從這一刻把你能轉變過來了,都會往好的方向去變化。死,不能解決問題啊!如果一死就能解決問題了,那人活著那麼累就死了算了,關鍵是死不了!所以這個地球上的衆生層出不窮,因爲死不了,“死”了以後,因緣具足了又來這個世界上投胎了,走不了的!我們明白了以後,怎麼樣把自己的靈性境界不斷地往上提升,讓自己趨吉避凶,你才能夠有指望離苦得樂。
不要把往生極樂世界當作死亡的寄托,這是錯的。要把往生極樂世界當作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的動力和能量,這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說我這口氣不在了,我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那哪一個人都會死的,不念佛的人也照樣會死,那他斷氣了以後往極樂世界去了沒有啊?
所以佛才講“心淨則佛土淨”,極樂淨土是淨土啊,不是我們生了煩惱,死了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你去不了啊!
首先在我們內心深處,把一切的障礙、一切的煩惱、一切的憂慮、一切的恐怖全部都放下,我們的心裏清淨了,這樣才能夠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佛感應道交,佛光普照,你才能夠真正的往生。不是我們想的簡單:哎呀,死了就往生了!那誰都會往生的,不學佛的人照樣會往生。這是不懂得佛的真實義啊!
往生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呢?去學習。就好像我們在這個世間,你長壽活到一百歲,那我們要學的東西很多,時間不夠用啊,那我們就要想個辦法,到一個更好的地方、更有利于我們學習的地方去學習。到極樂世界去學習,你圓滿成就以後,你還要到十方國土應化度衆生。所以《無量壽經》上講,你到極樂世界去修行、去學習,你還要成佛。成佛以後到世間來,你就是妙音如來。
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去學習的。“妙音”就是告訴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十法界最美妙的聲音。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是念佛成就的,念佛得到了圓滿。多麼微妙啊!讓我們大家都能夠得到佛菩薩慈悲的攝受,得到阿彌陀佛光明的遍照,自己回歸到真正的生命,所謂“無量光,無量壽”。
阿彌陀佛是我們本體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我們本性、本來具有的光明,是諸佛如來的真身圓滿的整體。所以在《大忏悔文》裏面八十八佛,最後是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法界藏身,就是給我們說明阿彌陀佛,一切諸佛統統包括在裏面了。一切諸佛沒有離開法界,法界的藏身阿彌陀佛,那當然阿彌陀佛有圓滿的光明,能夠讓我們容易得到一心不亂、容易有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彌陀大願菩薩名號的由來
彌陀大願菩薩爲我們做了最好的證明,她用她一生堅定不移的信心幫助我們、增加我們的願力和信心。她一生當中,真正做到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在那個時代當中,沒有時間去念佛,都在建設社會、建設國家,每天都在忙碌,沒有機會念佛,更何況那個時候你去修行、念佛,社會是很不理解的,甚至要批鬥的。但是人家做得就很好、很善巧方便:你不讓我念佛,沒關系,我不念;你讓我去幹活,好,我去工作。工作比誰都賣力,認真去工作,但是心裏面念。也沒有妨礙工作,也沒有妨礙幹活,也沒有妨礙念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她也沒有告訴大家:我是念佛的。那時候告訴大家她在念佛,那可不得了。那是一個時代的問題。現在…
《學佛要正心、正信、正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