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十七道品的修證意義
堅行
摘自:閩南佛學
“叁十七道品” ,在《辯中邊論》裏面被列在《修對治品》中。所謂“對治” ,是對治什麼呢?就是對治衆生的煩惱。因爲衆生有種種妄想執著 ,而輪回六道 ,受極大苦 ,不得出離。佛陀興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而爲衆生開示種種解脫的法門 ,使之離苦得樂 ,同登覺岸。而叁十六道品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爲它是從迷轉悟的金鑰 ,從凡夫到成聖成賢的寶筏。如果離開了它 ,我們將被滾滾的生死長河淹沒 ,沒有出頭之日 ,可見叁十七道品對我們修行是多麼的重要。然《辯中邊論》對它的說明比起其它經論更爲詳盡 ,下面就講一講《辯中邊論》中所談到的叁十六道品 ,它是如何來對治衆生的種種病症的。
叁十七道品 ,如果把它歸納起來有七種:一、四念住;二、四正斷;叁、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
一、四念住
四念住的內容就是身、受、心、法 ,爲什麼叫四念住呢?因爲佛陀入滅的時候對弟子的遺教是要依四念處而住 ,通過對四念住的觀照、透視 ,最後達到無住而住的自在安祥境界 ,而我們如何去觀察呢?
1、身:我們這個身體是痛苦的根源 ,老子說:“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通過身體就知道身體的痛苦、身體的不自在、身體的不調柔。比如:我們常說的四大不調 ,吃多了也不舒服;吃少了也不舒服;天冷了也不舒服;心煩也不舒服;累了也不舒服。總之 ,身體的特點就是粗重 ,粗重是相對于輕安而言;正因爲我們有一個四大假合的身體累墜 ,使我們得不到安祥、自在。所以 ,佛教講身爲苦本。通過觀察身體的粗重 ,就知道人生的苦是怎麼一回事了 ,由此觀察而入苦聖谛。
身體粗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行爲相 ,遷流不息。所以 ,身體的痛苦 ,除了生病以外 ,還有一種無常帶來的痛苦。生病的痛苦 ,本身也是無常帶來的。死亡的痛苦、衰老的痛苦 ,都是屬于無常。無常爲什麼是苦?是因爲我們凡夫有妄想有執著。如果我們要想超越無常的痛苦 ,就要好好修行。超凡入聖 ,而達到佛菩薩的境界 ,一切法皆幻化不實 ,無有自性 ,平等平等 ,無常也就成了一種美的點綴。
2.受:受就是一種感受。比如:苦受、樂受、舍受、憂受、喜受 ,這是五種受。我們平常都喜歡快樂的感覺 ,不喜歡痛苦的感覺 ,不喜歡憂愁的感覺。而佛法告訴我們 ,所有的受其實都是苦的。佛法講叁苦是建立在受的基礎上的 ,因爲苦受産生苦苦;樂受産生壞苦;舍受産生行苦。所以 ,一切有漏的受都是痛苦的 ,而這些痛苦的原因何在?就是因爲有受的原故。愛就是感覺很好 ,感覺很好然後就愛上了。有了愛之後就會造業 ,就會産生煩惱。一切煩惱、一切不善的行爲都是和愛有關系。因爲有愛 ,就會有強烈的執取心 ,然後不惜任何代價而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結果得不償失。所以 ,我們觀察有漏的受 ,就可以認識到四聖谛裏的集谛。
3.心:心是我執生起的依據 ,我執的産生以心爲依。基督教所說的靈魂 ,靈魂其實就是心。象印度外道所說的神我 ,神我也是心 ,是以心爲內含的。我們可以觀心 ,因爲心也是念念生滅 ,刹那不住 ,不過是因緣條件關系的開展而已。通過對心的正確認識 ,入于滅谛。正確認識心 ,可以解脫心靈上的煩惱。當我們正確認識心後 ,就不必擔心將來修行之後會斷滅 ,因爲心雖然是刹那不住 ,但又是前後相續的。
4.法:法包括染法和淨法。若要遠離愚癡和迷惑 ,要如實地、正確地觀察一切法。觀察一切法的緣起性、因果性、無常性、唯識性、空性、無所得性 ,也就能對一切法産生正見。因爲宇宙萬法都是因緣的互依互存 ,沒有一個實在的自體 ,這樣就可以入道聖谛。
二、四正斷
斷就是斷除不善之法 ,四正斷也叫四正勤。勤就是努力 ,就是我們要精進的項目: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前面所說的修四念住已經能夠對治一切障礙的差別 ,也就是身受心法的常樂我淨。爲了真正遠離我們要對治的這些障礙以及所要成就的聖道 ,就要四種正斷精勤修習。佛教講的精進 ,其實是有它的具體內涵。不是做什麼認真去幹就是精進 ,如果不是止惡行善的行爲 ,你盡管賣命地去做 ,也不可以叫精進。四正斷的內容簡單地說就是四個字:“止惡行善” ,也就是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叁、四神足
四神足即欲、勤、心、觀 ,是四種能夠成就神通之根本。然神通是依禅定産生的。我們要想得到禅定 ,就要依四法修行。佛法雲:叁乘聖果的成就 ,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礎上的 ,離開禅定一切功德都不能産生。要想成就禅定 ,就要滅除五種過失 ,然後修八種斷行。
我們如何滅除五種過失及修八種斷行呢?就是要在持戒的基礎上滅除五種過失及修八斷行 ,即在修禅定當中 ,我們要擺脫懈怠。忘聖言、昏沈、掉舉、不作行、作行這五種狀態。昏沈和掉舉是人們心中兩種極端的狀態 ,昏沈它能使我們的心暗昧 ,掉舉能使我們的心浮躁。想得定力 ,則要擺脫昏沈與掉舉這兩種狀態 ,使心境保持一種平靜 ,清明的狀態。我們常說 ,打坐時要保持一種正念。原因是不要你進入昏沈、掉舉的狀態。保持正念 ,正念提起 ,這時就是作行。若于昏掉中不作行加行 ,就是不作行 ,則不能進入禅定的狀態中。
還有一種人 ,昏掉已除 ,心已很平靜 ,已經進入一種清清明明、綿綿密密的狀態。這時你若還作行什麼正念提起 ,拼命加工用行。反而進入掉舉狀態。因爲 ,當你已進入清明狀態 ,于每一念都清楚明了 ,就進入觀照狀態。要放松 ,起觀照就是了。這樣就會使你很容易進入一種定的狀態 ,就不要再做加功用行了 ,若你還在做加功用行 ,就會使觀照的功夫太強 ,這樣則不能進入禅定 ,所以 ,在打坐的時候 ,于何時要作行 ,何時不作行 ,我們要搞清楚。
八種斷行即: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因此我們要修八種斷行 ,才能滅除五過失。首先要斷除懈怠 ,就要修欲、勤、信、安四種法門 ,余四過失要修念、智、思、舍。
所謂欲就是希求義 ,即對禅定有一種希求的願望 ,覺得禅定對于自己來說是非常的重要 ,要有這樣一種心理要求 ,才會修行禅定。反之 ,則認爲禅定可有可無 ,都無所謂 ,我們有了禅定的希求 ,還要精進用功 ,我們只有勤勤懇懇的去修行 ,才會達到所希求的目的。同時 ,還要相信禅定的種種功德 ,而希求所成就的結果就是輕安。
前面四種對治懈怠 ,因懈怠在我們修學中是最難對付的 ,所以需要四個法門才能對治得了。
爲了對治後四種過失 ,要修余四種斷行。首先是念 ,念屬于一種記憶 ,即記住某一種東西 ,記住一句佛號。我們經常念 ,這就是因爲記的前提 ,我們才會念 ,若記不住 ,就會失去正念 ,所以 ,修禅定的前提就是要念。五根裏頭信、進、念、定、慧告訴我們 ,有了正念才能得正定 ,再由正念而産生正知。正知在禅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正知 ,即能夠覺悟昏沈 ,掉舉 ,知道自己進入昏掉狀態、從而從昏掉的境界中擺脫出來 ,保持一種清清明明的心境 ,使正念當前。保持一種智慧的觀照 ,當內心處在明明了了狀態時 ,就要伏除加行 ,伏行指的就是思 ,也就是說不要用心了 ,永嘉禅定有一偈頌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用心的時候 ,不能起我要加功用行的心念 ,不然觀照力強 ,不易寂靜 ,也就不易入定。所以用心時 ,到底有心還是無心 ,非常微妙。當一個人 ,心己擺脫了昏掉兩種狀態之因 ,心就住在一種平靜、平衡的狀態中 ,似有似無 ,住而不住 ,這就是舍。
四、五根
根,是一種增上的力量。五根 ,即五種進入見道的增上力量 ,有: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是欲增上 ,對佛法信仰之後 ,才能産生一種希求 ,信的特點就是欲 ,進根是加行增上 ,在修學佛法上加功用行。念根是不妄境增上 ,念根建立在正念、四念處上面 ,念就是不忘記。定根是不散亂增上 ,定的特點就是不散亂。慧根是思擇增上 ,慧根特點是思擇。有了這五種增上的力量 ,我們就可以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五、五力
五力從內容上說與五根是一樣的 ,但是 ,之所以一個叫五根 ,一個叫五力 ,主要從它們以作用不同而安立的。在摧毀的角度上說爲五力 ,所顯示的就是五種力量特別大 ,即損障名力。
五力具有能夠降伏和滅除不信等障。也就是說 ,信能降伏不信 ,精進能降伏懈怠 ,念能除昏掉 ,定能滅除散亂 ,慧能滅除愚癡。這五力不但能對治伏、不信等 ,又不被不信等所左右 ,這五力是根據因果次第建立起的。
當我們決定信仰佛法的因果道理 ,世出世間的染淨因果 ,或相信涅槃菩提的佛果 ,或相信禅定、智慧、解脫的結果 ,爲了得到這樣的結果 ,就要發勤精進 ,即當我們精進之後 ,才能安住在念中。如果一個人的心能常時間安住在正念中 ,久而久之 ,自然就會得定。心若得定 ,才能開發智慧 ,所以才如實知。在世間上 ,它的作用很大 ,在今天的時代 ,不用學神通 ,你只要有智慧 ,能應用科學 ,就是神通廣大。
又五根五力屬順抉擇分。順抉擇分 ,即見道位 ,五根、五力在順抉擇分它的內容是二。因爲順抉擇分在修道的過程中屬加行位 ,加行位有四個步驟:暖、頂、忍、世第一 ,暖頂是二種 ,忍、世第一是二種 ,所以說…
《叁十七道品的修證意義(堅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