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的修證意義(堅行)▪P2

  ..續本文上一頁順抉擇分是由二個部分組成。從唯識的角度來說 ,這暖、頂二位主要修四尋思:即名、義、自性、差別。這四尋思 ,就能證得暖位與頂位。

  當我們用四尋思思考一切法 ,思考之後 ,就會對這個事物産生一種重新的認識——如實智。這四種如實智的成就 ,主要在忍和世第一位。所以 ,當我們到了世第一位 ,就能成就世問人所不能得到的智慧。雖然這時根本智還沒産生 ,但它的影子已經出來了。

  在暖、頂、忍、世第一這四位 ,通過修五根、五力之後 ,起四種尋思 ,成就四種如實智 ,它的結果就會使我們進入見道的狀態。

  六、七覺支

  七覺支 ,即七種能夠使我們覺悟的因(法門) ,覺悟就是證得宇宙人生的真實 ,也即見道 ,所以七覺支的果 ,就是見道 ,它的內容雖有七種 ,但可以把它簡單的分爲五個部分。1、覺所依支 ,覺悟之生起是要依止正念 ,也即正念是覺生起之因 ,所以我們要想成就智慧 ,首先保持正念 ,從正念的基礎上才能産生智慧;2.覺自性支 ,覺悟的本身 ,即見道的這種智慧 ,指的就是擇法;3、覺出離支 ,通過這種覺悟的力量 ,使我們從困惑、生死中解脫出來 ,這就要靠精進;4、覺利益支 ,當我們見道之後 ,會給我們帶來法喜充滿的利益;5.覺無染支 ,無染支有叁種 ,即輕安、定、舍 ,這叁種也是我們覺悟、見道的幾個部分。

  爲什麼說無染汙有叁?因爲輕安是使我們産生無染汙的因緣。一個人在無輕安的狀態之下 ,就會生起種種雜染 ,種種煩惱 ,種種痛苦;造種種業。如果一個人有了輕安之後 ,他的身心就會很安祥 ,就不會産生諸煩惱雜染。而輕安的産生要依止定才能生起 ,而定的特點就是舍 ,就是一種平等平衡的狀態。所以這裏說的輕安、定、舍叁種是我們證得真理的重要條件 ,也是我們擺脫染汙的重要條件 ,因此說這無染義有叁種。

  六、八正道

  八正道的內容 ,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八正道在我們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 ,是我們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沒有離開八正道 ,八正道在這裏是指修道位 ,這八正道在修行當中對治障礙 ,是根據它的不同功用建立起來的。正道詳細說有八種 ,把它簡單歸納爲四種。

  1.分別支 ,我們知道正見的建立 ,不能離開對世同一切法的認識。雖從世間法去認識 ,但這種正見是屬于出世解脫的內容。正見是在見道位中 ,以無分別智親證真如。

  2.悔示他支 ,即給別人說法。指的是正思惟 ,就是我們把佛法轉化世間人所能接受的一種方式 ,也就是在正見的基礎上 ,起後得智 ,然後思考用語言教導他人。

  3.令他信支 ,指令別人信仰你所悟到的佛法。此有叁種:①正語 ,包括二種:a、真實語言;b、利他的語言 ,正語就是要遠離妄語、兩舌、惡口、倚語;②正業 ,即清淨正確的身、口、意叁業 ,這就要遠離不善的叁業。③、正命 ,即要選擇正當的生活方式 ,不能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當一個人有了正語、正業、正命後 ,世間人才會信受你 ,才會接受你所說的佛法。

  4、對治障支 ,在八正道中 ,能對治障的就是精進、正念、正定叁種。精進對治懈怠 ,正念對治邪念 ,正定對治散亂、掉舉。

  這八正道簡單說就是四類 ,詳細說就是八種。令他信支裏邊 ,主要表現的就是見、戒、遠離 ,這幾方面都做好了 ,就能做到令他深信正語、正業、正命這叁種。表示一個人在見、戒、遠離這叁方面的成就具足 ,才能使別人信受 ,即一個人具足正語之後 ,在議論說話 ,在研討佛法的過程中 ,別人才相信你這個人有真正的智慧。因爲你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 ,對別人有真實的利益。反之 ,一個人沒有正語、正見 ,就沒有智慧 ,就會出現邪語損害別人的話。當一個人有了正業之後 ,就不會做邪業 ,他的身口意叁業都能夠如理、如法地按佛製的戒律去做 ,這樣別人才會相信你 ,一個人只有具足正當的謀生手段 ,如出家人 ,通過乞食 ,通過接受別人的供養 ,不起貪心 ,人家才會相信你這個人對名利什麼都看淡了 ,否則 ,人家就不會相信你 ,就不會恭敬你。

  正精進等叁是屬于對治障這一部分內容 ,此對治的是根本煩惱、隨煩惱及自在障這叁種:①根本煩惱有貪、嗔、癡、慢、疑、惡見;②隨煩惱指昏沈、掉舉、放逸、懈怠等;③自在障 ,即我們成就神通、智慧就會自在 ,但有障礙就不能成就 ,不能自在 ,自在障即影響我們自在的一種障礙。在叁種裏邊 ,正精進能對治根本煩惱 ,爲了對治這些煩惱 ,我們要精進地勤修道 ,正念能對治隨煩惱 ,這就要時時保持正念。安住在止的狀態中 ,這樣就能遠離昏沈、掉舉等;正定主要對治自在障 ,即正定能引發神通等諸勝功德。

  總之 ,叁十六道品是佛陀慈悲心的流露 ,智慧的顯示 ,只有大徹大悟、悲智雙運、自覺覺他的佛陀才能說出這樣微妙的法門。我們能聽聞到這些妙法 ,實乃宿世修積的福德因緣。我們有這樣好的因緣 ,就不要坐失良機 ,好好用功辦道 ,使佛法發揚光大。只有這樣 ,才不會辜負佛陀大慈大悲的心和善知識苦口婆心的教導。

  

  

  

  

《叁十七道品的修證意義(堅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