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總有叁十二件。禮叁寶後,皆有忏悔,忏悔下 仍引《馬頭羅刹》僞經置之于後,乃以凡俗鄙語雜于聖言。[66]
據此可知十六卷本的《佛名經》,在當時已經被視爲僞經,其原因爲在 忏悔文之後,引用了《馬頭羅刹經》。方廣钅昌先生則認爲《佛名經》只在第 十二卷前部分末尾引有一段《馬頭羅刹經》,該經第十四至第十六卷引的是 《佛說罪惡應報教化地獄經》,但智升未作著錄。[67]
自《出叁藏記集》到《貞元錄》等八種經錄中,所保存的佛名經類,共 有四十八種、六十一部。現存于藏經中的有十四種、十七部。而敦煌文書中 則有六種、八部。內容包括十二卷本《佛名經》、十六卷本《佛名經》、十 八卷本《佛名經》及《佛名禮忏文》等。
禮忏佛名經的習慣,自南北朝以來流行于佛教界。《佛名經》將大乘經 典中的諸佛名字編輯在一起,進行一誦一禮拜。由于它沒有繁雜的理論思想, 亦可以隨時禮拜忏悔,因此深受僧俗信衆所歡迎。敦煌僧尼安居中所禮忏的 《佛名經》,即是廣本《佛名經》中抄出的略本,內容以佛名與忏悔文爲主。 敦煌本《佛名忏悔文》的標題,在各種寫卷中也不一樣。S345爲《大 佛略忏》、S398V《略忏》、P3706《略忏》、北圖羽字34《大佛名略忏》、 S2141、S678V、P2042V《大佛名忏悔》、P2376《大佛名要略忏悔文》、 S2792《大佛名忏悔略文》、北圖冬字95《大佛名略出忏悔》、P2042V《大 佛名經內略出忏悔》、P2042《大佛名十六卷略出忏悔》等。歸義軍後期的 《佛名忏悔文》,不僅供僧尼禮誦、同時亦是僧尼的教科書。《佛名忏悔文》 的內容,主要由六個部分構成,表列如下:
A:煩惱障叁毒
四識 五住地 六情根 七漏、八垢、九結、十纏、十一遍使、、十二入、十八界、 二十五我、六十二見、九十八使、百八煩惱等。 隨煩惱 一切煩惱障
B:業障總相
別相身業:殺、盜、淫。 口業:兩舌、惡口等。 佛法僧間一切諸障 其它諸惡 C:果報障地獄、叁惡道、人天余報等障。 D:滅罪方便:七種心:1慚愧、2恐怖、3厭離、4發菩提心、5怨親平 等、6念報佛恩、7觀罪性空。 二種心:1生命無常、2佛法難遇、爲佛弟子。 四種觀行:1觀于因緣、2觀于果報、3觀于自身、4觀如 來身。 E:忏悔無邊罪 F:總忏悔諸罪 晚唐五代時期流行于敦煌的《大佛略忏》,是僧尼安居期間的忏法範本。 內容以禮誦大乘經典中的佛名及諸菩薩名爲主,並夾雜忏悔文。其中,禮誦 佛名主要是一誦一禮,而忏悔文則歸依禮拜十方叁寶,敘說上表所列的內容, P3706叁界寺僧戒慈的忏文即是如此。因此,敦煌僧尼的忏悔範本,不僅 限于《大佛略忏》等佛名經系統的忏悔體系。而與觀音忏、彌陀忏、彌勒忏 等通行于佛教界。
四、後 論
通過對原始佛教安居製度的形成及敦煌佛教僧尼安居的探討,我們得出 以下幾點結論:
(一)安居原因及場所不同
原始佛教教團的安居,是由于氣候與季節變化有直接關系。僧尼在雨季 遊行乞食多有不便,在傳統印度宗教習俗的影響及居家檀越的建議下,佛陀 令僧尼結夏安居叁個月。安居的場所,多在能遮雨處及距離城市不遠的地方。 亦有在檀越布施的房舍、山窟、等地舉行。以方便檀越供給飲食及清淨爲主。 在安居前,進行對首羯磨,報告僧團所安居的場所及環境等。敦煌僧尼 的夏安居則是年中的精進策修時間,並非受環境及季節的影響。在都司的統 一安排下,管內所有寺院均舉行安居行事,並由寺院叁綱負責具體安居前的 各項事宜。
(二)安居期間的修學內容不同
原始佛教僧團的安居期間,以依止上座誦戒及禅修爲主。而敦煌僧尼在 安居期間則以依止上座學律、禮忏及修治房舍爲業。每夜禮忏一卷,並有綱管監 督進行,其功德回向官府與城隍等。這種忏悔在律藏中僅爲事忏,而非理 忏。 自北魏的玄高爲太子晃製定《金光明忏》以來,[68]漢地的忏法隨著佛教 的深 入傳播而不斷出現。唐代的忏法體系日趨完善,連不立文字的禅宗亦有獨立 的忏法系統。[69]漢地及敦煌佛教的忏悔行事,是佛教中國化的産物。原始佛 教的忏悔,主要在于自己及僧團的純潔及清淨,漢地及敦煌的僧尼忏悔則突 出對功德祈願的傾向。
(叁)冬安居在敦煌流行,更突出了敦煌僧尼安居的特點 較早出現在西域的冬安居,對敦煌佛教僧尼産生了直接影響。然而,敦 煌僧尼的冬安居除了亦有冬季寒冷的原因之外,應屬僧團中少數人所實行。 在現存的敦煌佛教行事文獻中,還不見由都司所統一安排僧尼的冬安居的通 知,所見的資料僅限于淨土寺與邈真贊等若幹文書。這一史實表明,冬安居 行事,在教團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個人克期取證的修學。
(四)敦煌僧尼在安居期間,有禅律諸大德負責律儀及修學方面的指導 禅律共同指導僧尼安居的消息,又使我們看到,敦煌佛教寺院禅律共住 的特點。同時,安居期間,修禅應是其中一項主要內容。
注釋:
[1]Arunikaupani1ad,II
[2]Jaina s(tra(SBE),Part I,PP296311
[3]《善見律毗婆沙》卷3,《大正藏》卷24,689bc。
[4] 《出叁藏記集》卷3,蘇晉仁、蕭煉子點校本,117頁,中華書局,1995 年。
[5]《廣弘明集》卷24,《大正藏》卷52,272c。
[6]《譯注禅苑清規》,8592頁,曹洞宗宗務廳,1973年。
[7]HVGlasenapp,Der Jainismus,Eine indische Erlosungsreligion,nach den Quellen dargestelltBerlin, 1925,pp314345
[8] 早島鏡正 《初期佛教と社會生活》,39頁,岩波書店,1954年。
[9] SDutt,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 1963,p54
[10]佐藤密雄《原始佛教教團の研究》,561562頁,山喜房佛書林,1963 年。
[11]B166本啓祥《初期佛教教團史の研究》,307頁,山喜房 佛書林,1966年。
[12] 土橋秀高《戒律の研究》,669731頁,永田文昌堂,1980年。
[13] 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170173頁,中華書局,1985年。
[14] 竺沙雅章《敦煌の僧官製度》,《東方學報》第叁十一冊,京都,1961年。 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製度史》,138140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 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成立》,443447頁,春秋社,1992年。
[16] 竺沙雅章《寺院文書》,載《敦煌講座5、敦煌漢文文獻》,625頁。大 東出版社,1992年。
[17] 《五分律》卷19,《大正藏》卷22,129a。
[18]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0b。
[19] 《佛本行集經》卷39,《大正藏》卷3,835b。
[20]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2ac。
[21] 《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大正藏》卷4,144頁。
[22] Mahqvagga, I,22,1718《 南傳大藏經》卷3,7071頁。
[23] Ibid,VI,1,23《臥坐具鍵度》,《南傳大藏經》卷3,225226頁。
[24] 《請請經》,《中阿含經》卷29,《大正藏》卷1,610a。
[25] Ibid,VI,4,910同上,243244頁。 [26] 《十誦律》卷34,《大正藏》卷23,244c。 [27] GM Nagao,The Ancient Buddhist Community in India and itsCultural Activities,ed by the Commemoration Committee on the Occas ion of profe ssor Nagao”s Retirement from Kyoto University ,Kyoto, 1971高田修《佛教美術史論 考》,89119頁,中央美術公論出版,1969年。
[28] Mahqparinibbqnasuttanta (DN, No16)II,22《南傳大藏經》卷7 ,66頁。
[29] 《律二十二明了論》,《大正藏》卷24,669c。
[30]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1ac。
[31] 《四分律》卷58,《大正藏》卷22,998b。
[32] Ibid,III,2,1《安居鍵度》,《南傳大藏經》卷3,246頁。
[33] 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169頁,中華書局,1985年。
[34] 同上,698頁。
[35] 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111112頁。中華書局,1995年。
[36] 同注[34],100頁。
[37] 《十誦律》卷24,《大正藏》卷23,173bc。
[38] 《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大正藏》卷40,38a。
[39] 同注[30],830頁。
[40] Mahqvagga,II,6,1《南傳大藏經》卷3,188頁。
[41] 《昙無德律部雜羯磨》,《大正藏》卷22,1047a。
[42] 同注[37],174頁。
[43]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3c834a。
[44] 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112頁。
[45]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1頁。
[4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7,《大正藏》卷24,566c567a。
[47] 《律二十二明了論》,《大正藏》卷24,670a。
[48] Ibid,IV,17,46《布薩鍵度》,《南傳大藏經》卷4,225226頁。
[49] 《五分律》卷19,《大正藏》卷22,133b。
[50] 同注[38],39b。
[51] 同注[42]。
[52] 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卷1,100頁,中華書局,1985年。
[53] 沙畹伯希和《摩尼教流行中國考》,馮承均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 下卷,84頁,商務印書館,1北京,1995年。
[54] 《十誦律》卷26,《大正藏》卷23,188b。
[55]《五分律》卷1,《大正藏》卷22,2a。
[56]《摩诃僧B05C律》卷8,《大正藏》卷22,292b。
[57]《四分律》卷6,《大正藏》卷22,602c。
[58]《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大正藏》卷40,96ac。
[59]《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大正藏》卷40,96b。
[60]同上,96b。
[61]DSuzuki HIdzumi,The Gandavyuha Sutra Kyoto,1936p543
[62] 《瑜伽師地論·戒品》,《大正藏》卷30,521ab。
[63]汪娟《敦煌本大佛略忏在佛教忏悔文中的地位》,海峽兩岸敦煌文學研 討會提交論文,成都,1996年。
[64] 井ノ口泰淳先生在《敦煌本佛名經の諸系統》,《東方學報》第52冊, 京都,1964年。 [65] 鹽田入道先生在《中國佛教における佛名經の性格とその源流》,《東 洋文化研究所研究紀要》,東京大學,1966年。
[66] 《開元釋教錄》卷18,《大正藏》卷55,672a。
[67] 方廣《關于敦煌遺書佛說佛名經 》,《敦煌吐魯番研究論文集》,473 -475頁,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
[68] 《高僧傳》卷11,《玄高傳》,湯用彤校注本,411頁,中華書局,1996 年。
[69] 拙文《簡論六祖壇經的無相忏悔-兼談唐代禅宗忏法體系的形成》,《慧 能與嶺南文化研討會》,澳門大學,1997年1月。
《敦煌結夏安居考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