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敦煌结夏安居考察▪P5

  ..续本文上一页第,总有三十二件。礼三宝后,皆有忏悔,忏悔下 仍引《马头罗刹》伪经置之于后,乃以凡俗鄙语杂于圣言。[66]

  据此可知十六卷本的《佛名经》,在当时已经被视为伪经,其原因为在 忏悔文之后,引用了《马头罗刹经》。方广钅昌先生则认为《佛名经》只在第 十二卷前部分末尾引有一段《马头罗刹经》,该经第十四至第十六卷引的是 《佛说罪恶应报教化地狱经》,但智升未作着录。[67]

  自《出三藏记集》到《贞元录》等八种经录中,所保存的佛名经类,共 有四十八种、六十一部。现存于藏经中的有十四种、十七部。而敦煌文书中 则有六种、八部。内容包括十二卷本《佛名经》、十六卷本《佛名经》、十 八卷本《佛名经》及《佛名礼忏文》等。

  礼忏佛名经的习惯,自南北朝以来流行于佛教界。《佛名经》将大乘经 典中的诸佛名字编辑在一起,进行一诵一礼拜。由于它没有繁杂的理论思想, 亦可以随时礼拜忏悔,因此深受僧俗信众所欢迎。敦煌僧尼安居中所礼忏的 《佛名经》,即是广本《佛名经》中抄出的略本,内容以佛名与忏悔文为主。 敦煌本《佛名忏悔文》的标题,在各种写卷中也不一样。S345为《大 佛略忏》、S398V《略忏》、P3706《略忏》、北图羽字34《大佛名略忏》、 S2141、S678V、P2042V《大佛名忏悔》、P2376《大佛名要略忏悔文》、 S2792《大佛名忏悔略文》、北图冬字95《大佛名略出忏悔》、P2042V《大 佛名经内略出忏悔》、P2042《大佛名十六卷略出忏悔》等。归义军后期的 《佛名忏悔文》,不仅供僧尼礼诵、同时亦是僧尼的教科书。《佛名忏悔文》 的内容,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表列如下:

  A:烦恼障三毒

  四识 五住地 六情根 七漏、八垢、九结、十缠、十一遍使、、十二入、十八界、 二十五我、六十二见、九十八使、百八烦恼等。 随烦恼 一切烦恼障

  B:业障总相

  别相身业:杀、盗、淫。 口业:两舌、恶口等。 佛法僧间一切诸障 其它诸恶 C:果报障地狱、三恶道、人天余报等障。 D:灭罪方便:七种心:1惭愧、2恐怖、3厌离、4发菩提心、5怨亲平 等、6念报佛恩、7观罪性空。 二种心:1生命无常、2佛法难遇、为佛弟子。 四种观行:1观于因缘、2观于果报、3观于自身、4观如 来身。 E:忏悔无边罪 F:总忏悔诸罪 晚唐五代时期流行于敦煌的《大佛略忏》,是僧尼安居期间的忏法范本。 内容以礼诵大乘经典中的佛名及诸菩萨名为主,并夹杂忏悔文。其中,礼诵 佛名主要是一诵一礼,而忏悔文则归依礼拜十方三宝,叙说上表所列的内容, P3706三界寺僧戒慈的忏文即是如此。因此,敦煌僧尼的忏悔范本,不仅 限于《大佛略忏》等佛名经系统的忏悔体系。而与观音忏、弥陀忏、弥勒忏 等通行于佛教界。

  四、后 论

  通过对原始佛教安居制度的形成及敦煌佛教僧尼安居的探讨,我们得出 以下几点结论:

  (一)安居原因及场所不同

  原始佛教教团的安居,是由于气候与季节变化有直接关系。僧尼在雨季 游行乞食多有不便,在传统印度宗教习俗的影响及居家檀越的建议下,佛陀 令僧尼结夏安居三个月。安居的场所,多在能遮雨处及距离城市不远的地方。 亦有在檀越布施的房舍、山窟、等地举行。以方便檀越供给饮食及清净为主。 在安居前,进行对首羯磨,报告僧团所安居的场所及环境等。敦煌僧尼 的夏安居则是年中的精进策修时间,并非受环境及季节的影响。在都司的统 一安排下,管内所有寺院均举行安居行事,并由寺院三纲负责具体安居前的 各项事宜。

  (二)安居期间的修学内容不同

  原始佛教僧团的安居期间,以依止上座诵戒及禅修为主。而敦煌僧尼在 安居期间则以依止上座学律、礼忏及修治房舍为业。每夜礼忏一卷,并有纲管监 督进行,其功德回向官府与城隍等。这种忏悔在律藏中仅为事忏,而非理 忏。 自北魏的玄高为太子晃制定《金光明忏》以来,[68]汉地的忏法随着佛教 的深 入传播而不断出现。唐代的忏法体系日趋完善,连不立文字的禅宗亦有独立 的忏法系统。[69]汉地及敦煌佛教的忏悔行事,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原始佛 教的忏悔,主要在于自己及僧团的纯洁及清净,汉地及敦煌的僧尼忏悔则突 出对功德祈愿的倾向。

  (三)冬安居在敦煌流行,更突出了敦煌僧尼安居的特点 较早出现在西域的冬安居,对敦煌佛教僧尼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敦 煌僧尼的冬安居除了亦有冬季寒冷的原因之外,应属僧团中少数人所实行。 在现存的敦煌佛教行事文献中,还不见由都司所统一安排僧尼的冬安居的通 知,所见的资料仅限于净土寺与邈真赞等若干文书。这一史实表明,冬安居 行事,在教团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个人克期取证的修学。

  (四)敦煌僧尼在安居期间,有禅律诸大德负责律仪及修学方面的指导 禅律共同指导僧尼安居的消息,又使我们看到,敦煌佛教寺院禅律共住 的特点。同时,安居期间,修禅应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注释:

  [1]Arunikaupani1ad,II

  [2]Jaina s(tra(SBE),Part I,PP296311

  [3]《善见律毗婆沙》卷3,《大正藏》卷24,689bc。

  [4] 《出三藏记集》卷3,苏晋仁、萧炼子点校本,117页,中华书局,1995 年。

  [5]《广弘明集》卷24,《大正藏》卷52,272c。

  [6]《译注禅苑清规》,8592页,曹洞宗宗务厅,1973年。

  [7]HVGlasenapp,Der Jainismus,Eine indische Erlosungsreligion,nach den Quellen dargestelltBerlin, 1925,pp314345

  [8] 早岛镜正 《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39页,岩波书店,1954年。

  [9] SDutt,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 1963,p54

  [10]佐藤密雄《原始佛教教团の研究》,561562页,山喜房佛书林,1963 年。

  [11]B166本启祥《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307页,山喜房 佛书林,1966年。

  [12] 土桥秀高《戒律の研究》,669731页,永田文昌堂,1980年。

  [13]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170173页,中华书局,1985年。

  [14] 竺沙雅章《敦煌の僧官制度》,《东方学报》第三十一册,京都,1961年。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138140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 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成立》,443447页,春秋社,1992年。

  [16] 竺沙雅章《寺院文书》,载《敦煌讲座5、敦煌汉文文献》,625页。大 东出版社,1992年。

  [17] 《五分律》卷19,《大正藏》卷22,129a。

  [18]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0b。

  [19] 《佛本行集经》卷39,《大正藏》卷3,835b。

  [20]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2ac。

  [21]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大正藏》卷4,144页。

  [22] Mahqvagga, I,22,1718《 南传大藏经》卷3,7071页。

  [23] Ibid,VI,1,23《卧坐具键度》,《南传大藏经》卷3,225226页。

  [24] 《请请经》,《中阿含经》卷29,《大正藏》卷1,610a。

  [25] Ibid,VI,4,910同上,243244页。 [26] 《十诵律》卷34,《大正藏》卷23,244c。 [27] GM Nagao,The Ancient Buddhist Community in India and itsCultural Activities,ed by the Commemoration Committee on the Occas ion of profe ssor Nagao”s Retirement from Kyoto University ,Kyoto, 1971高田修《佛教美术史论 考》,89119页,中央美术公论出版,1969年。

  [28] Mahqparinibbqnasuttanta (DN, No16)II,22《南传大藏经》卷7 ,66页。

  [29] 《律二十二明了论》,《大正藏》卷24,669c。

  [30]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1ac。

  [31] 《四分律》卷58,《大正藏》卷22,998b。

  [32] Ibid,III,2,1《安居键度》,《南传大藏经》卷3,246页。

  [33]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169页,中华书局,1985年。

  [34] 同上,698页。

  [35] 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111112页。中华书局,1995年。

  [36] 同注[34],100页。

  [37] 《十诵律》卷24,《大正藏》卷23,173bc。

  [38]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大正藏》卷40,38a。

  [39] 同注[30],830页。

  [40] Mahqvagga,II,6,1《南传大藏经》卷3,188页。

  [41]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大正藏》卷22,1047a。

  [42] 同注[37],174页。

  [43]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3c834a。

  [44] 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112页。

  [45] 《四分律》卷37,《大正藏》卷22,831页。

  [46]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7,《大正藏》卷24,566c567a。

  [47] 《律二十二明了论》,《大正藏》卷24,670a。

  [48] Ibid,IV,17,46《布萨键度》,《南传大藏经》卷4,225226页。

  [49] 《五分律》卷19,《大正藏》卷22,133b。

  [50] 同注[38],39b。

  [51] 同注[42]。

  [52]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1,100页,中华书局,1985年。

  [53] 沙畹伯希和《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冯承均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下卷,84页,商务印书馆,1北京,1995年。

  [54] 《十诵律》卷26,《大正藏》卷23,188b。

  [55]《五分律》卷1,《大正藏》卷22,2a。

  [56]《摩诃僧B05C律》卷8,《大正藏》卷22,292b。

  [57]《四分律》卷6,《大正藏》卷22,602c。

  [58]《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大正藏》卷40,96ac。

  [59]《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大正藏》卷40,96b。

  [60]同上,96b。

  [61]DSuzuki HIdzumi,The Gandavyuha Sutra Kyoto,1936p543

  [62] 《瑜伽师地论·戒品》,《大正藏》卷30,521ab。

  [63]汪娟《敦煌本大佛略忏在佛教忏悔文中的地位》,海峡两岸敦煌文学研 讨会提交论文,成都,1996年。

  [64] 井ノ口泰淳先生在《敦煌本佛名经の诸系统》,《东方学报》第52册, 京都,1964年。 [65] 盐田入道先生在《中国佛教における佛名经の性格とその源流》,《东 洋文化研究所研究纪要》,东京大学,1966年。

  [66] 《开元释教录》卷18,《大正藏》卷55,672a。

  [67] 方广《关于敦煌遗书佛说佛名经 》,《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473 -475页,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

  [68] 《高僧传》卷11,《玄高传》,汤用彤校注本,411页,中华书局,1996 年。

  [69] 拙文《简论六祖坛经的无相忏悔-兼谈唐代禅宗忏法体系的形成》,《慧 能与岭南文化研讨会》,澳门大学,1997年1月。

  

  

《敦煌结夏安居考察》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僧祐律师评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