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祐律师评传

  僧祐律师评传

  湛如

  闽南佛学

  一、前 言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首先,佛经翻译事业有了长足进展,到公元五世纪的六朝前期,译出佛经多达702部,1493卷,一代宗师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原则,为许多译经大师所恪守。随后,南有佛陀跋陀罗,北有鸠摩罗什,将中国译经事业推向新的高潮。其次,佛教义学蓬勃发展,般若学与玄学相互影响,六家七宗独步当时,不久涅槃佛性学说也流行甚广。还有儒,释,道三教的本末同异之争,夷夏白黑之论,神灭与不灭,沙门敬王者与否之讼,一时佛教界异常活跃,百家争鸣。能够在六朝时代把译经和义学这两方面成就加以总结,记录,起了继往开来作用的就是僧佑律师。本文从生平著述及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加以概述。

  二、生平著述

  僧佑(445—518),《高僧传》卷十一有传,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父世移建康。幼小时随父母入建初寺礼拜,欢喜踊跃,忘返留连,父母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允许在寺内出家,奉僧范为师。到了十四岁时,又投定林上寺法达门下。《高僧传》上说:“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佑师奉竭诚。”①受具足戒以后,又受业于法颖,法颖是当时的律学名匠,僧祐随侍,尽心钻研二十余年。“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迈先哲。”①

  法颖逝世(齐建元四年,482)后,永明年中(483—493)竟陵王萧子良常邀请他开讲律学,由于他精究律部,辩解入微,因此听众常七、八百人。又奉齐武帝敕,往湖州、苏州等地去试简僧众,并开讲《十诵律》。所得的信施,都用来修洽建初定林诸寺,并在两寺造立经藏。从此以后,在他后半生数十年中,广开律 席,對律部的弘传,厥功甚伟!同時僧祐还精通工艺技术,《高僧传》上记载:“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兴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由于戒德高严,博学多才,在齐梁两代,备受朝野崇敬。《高僧传》上说:“今上深相礼遇,凡僧硕疑,皆敕说审决。

  年衰脚疾,敕乘与入内殿,为六官授戒,其见重如此。”不仅深受朝廷礼遇,同时在佛教界也望重当时。

  开善寺智藏,是梁代著名的三大家之一,“皆崇其德,素请事师礼”。弟子多至一万一千余人。梁天监十七年(518)五月圆寂于建初寺,年七十四,僧祐一生的主要著述有《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弘明集》十四卷、《释迦谱》五卷、《萨婆多部相承传》、《十诵义记》、《世界记》五卷 、《法苑集》十卷、《法集杂记传铭》十卷。以上八种著述,他曾名之为《释僧祐法集》,并亲自作序说:“窃有坚誓,志是大乘,顶受方等,游心四含。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以讲席间时,僧事余日,广讯众典,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竞冕……仰禀群经,傍采记传,事以类合,义以例分,显明觉应,故序释迦之谱,区别六趣,故述世界之记,订译经,故编三藏之录,尊崇律本,故铨师资之传,弥纶福源,故撰法苑之编,护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论,且少受律学,刻意毗尼。……即禀义先师,弗敢坠失,标括章条,为律记十卷,并杂碑记撰为帙。总其所集,凡有八部。冀微启于今业,庶有待于来津。”以上八部著述,编集了许多古记遗文,保存了丰富的佛教资料。现存只有《释迦谱》,《出三藏记集》、《弘明集》三部,其余五种均佚。

  三、《出三藏记集》

   1、撰写因緣:

  《出三藏记集》前面有作者自序,说佛教自汉代传入后,佛典翻译,自后汉末安世高,支娄迦谶创始以来,译经渐多,在传译过程中同经题口,译文相异的现象,一些佛经被展转传钞却又不知它们的译者及译出的年代,最初的完备经录为道安所作的《综理众经目录》,此后又译出大量新经,“时竞讲习,而年代人名莫有诠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⑦为了使后人对译经有清楚的了解,“佑以庸浅,豫凭法门,翘仰玄风,誓弘大化,每至昏晓诵持,秋夏讲说,未尝不心驰巷园,影跃灵鹫,于是牵课羸志,沿波讨源,缀其所闻,名曰《出三藏记集》”⑧。僧祐于齐梁间以定林寺、建初寺造立经藏写一切经的因缘,在道安录的基础上,旁考诸目“订正经译”,撰写成书,它是现存经录中最古的一种,并还转载道安等录的重要材料,而保存了佛家经录的原始面目。

  2、《祐录》的组织结构

  全书共分四个部份: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例传》。僧佑在自序中说:“缘起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目诠,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⑨

  (一)《撰缘记》一卷,记经典的结集和翻译的来源。引《大智度论》,《十诵律》,《菩萨出胎经》,叙述世尊出世后由迦叶阿难结集的缘起及经过。同时还谈到了经典在翻译中的梵汉音义同异问题,认为在译经史上,鸠摩罗什及其弟子,昙无谶、佛陀跋陀罗译经质量均属上乘。主张文体文质相宜,“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⑩最后则例举新旧译经中对几个名称的不同译法,如世尊曾译“众祐”,菩萨译作“扶萨”等等。

  (二)《诠名录》四卷:这是全经的正宗部份,审订载明自东汉初传译《四十二章经》以来至梁天监三年(504)为止,译出的佛经450部,1867卷的目录、卷数,译者,译出的年代。因对所依据的道安旧录有所增订,一律称为“新集”。内容是1、《经论录》,2、《异书经录》,3、《安公古异经録》, 4、《安公史译经录》,5、《安公凉土异经录》。6、《安公关中异经录》,7、《律分五部记录》、8、《律分十八部记录》,9、《律来汉地四部叙录》,10《续撰失译杂经录》,11、《抄经录》,12、《安公疑经录》,13、《疑经伪撰杂录》,14、《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在十四录中,标题安公的基本上保存丁道安旧录的原来撰述,而加以补订。其余也都是按照《安录》的规模加以扩大。所补订《安录》的七录,内容是(A)《经论录》,这是全录的主要部份,所有译本都厉于有译的。

  其中共举出译人十七人,从辛灵时开始,汉末有:安世高、支谶、支曜,安玄、佛调、康孟祥。三囯时有:支谦、康僧会,朱士行,由西晋到宁康时有:竺法护,聂承远、达摩罗刹、安文惠、帛元信、竺叔兰、法炬、法立,共译出246部、459部。

  但是在上例十七家当中,朱士行虽然找到了《放光》,但不是由他译出,不能把他算在译家之内。达摩罗刹的意译就是竺法护,所以名字重复,再加上安文惠,帛元信只是竺法护的助译,不能算为译家。然而这些都无伤大雅,并不影响道安整个著述的谨严态度。僧佑又对于这些译本,都参照其它经录,注出异同并补缺,又标明当时有本或缺本。另外于法立以前补出张赛等七人,法立以后补出卫士度等55人,增录了许多经典。

  B、《古异经录》:这里收录的经典,为古代的遗文,基本上都是单篇译出,没有译者的名字,共92邪,92卷。

  C、《失译经录》:也是译者姓名不详。这一类经《安录》原列有131种,但经名简略,未列卷数。僧佑均加以整理,注出异名、出据,存缺,并从《安录》注经末移来11种,12卷,确定为142部,147卷。

  D、《凉土异经录》:失译经存在于凉土的共59部、79卷。

  E、《关中异经录》失译经存在于关中的,共24部,24卷。

  F、《疑经录》共有疑经26部,;并有一个小序,说明这些经典的可疑之故。

  G、《注经录》道安自己所注释的群经,共21种,35卷。僧佑又补入杂著经录等五种六卷。

  此外,僧佑扩充了《异经录》的编制而续成《异书经录》和《钞经录》,又续撰《失译杂经录》、《疑经伪撰杂录》,又将列入《经论录》里灼律藏译书本源,别为律分五部记等三录,以上十四录共收经目2162部, 4328卷,比《安录;》增加1500余部,3300余卷。但他所搜罗到的写本和参照的经录;侧重南方,因地区的限制,偏疏遗漏在所难免,对北方的所译经遗录尤多。

  (三)《总经序》共七卷,收录经序,后记120篇,这是研究各个时代的译经背景,译者、经过,佛经内容、流传情况等重要参考资料,例如《四十二章经序》记述了汉明帝派使者赴印求法的传说。康僧会的《安般守意经序》介绍此经的内容及他的理解,并介绍了译者安世高的简历和他本人的师承关系。我们可以从道安写的序可了解他在后秦主持翻译《P可含经》及其单品经、阿毗昙戒律的情况,并可以了解他的佛学主张。从罗什的弟子写的序可对以后秦翻译大乘般若,中观学派的著作情况有所了解。这部分还收录宋朝陆澄《*轮目录》,齐竞陵王萧子良《法集录》、僧舶《法集总目录》、《世界记目录》、《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十诵义记目录》,《法集杂记铭目录》及序言。这些书均已夫失,但通过这些目录和序可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著述情况有所了解。这种体裁,创见于此书,价值极大,无疑是一种佛藏提要,保存了大量资料。

  (四)《述例传》三卷,这是汉地现存最古的高僧传记,叙述翻译大师与义解沙门的生平事略。此中又分两类:前二卷主要著录西域译师如安世高,支娄迦谶,共22人。后一卷载记中国僧人法祖等共10人,这些资料大多被宝唱《名僧传》,慧皎《高僧传》所采用。

  四、《弘明集》

   1、撰述的原因《大正藏》五十二卷载有《弘明集》并收有序言,僧佑在序文中说明编写此书的动机和设想。他说:“自大法东渐,岁几五百。缘各信否,运亦崇替。正见者敷赞,邪惑者谤讪。至于守文曲儒,则拒为异教。巧诟道,…

《僧祐律师评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